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2年2月18
星期五 第2026期

同频共振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洱海保护

编辑:大理时讯编辑 记者:程东云 朱 滢 摄影报道 2022 年 02 月 18 日 星期五 阅读:22

春节前夕,我市“两会”刚刚闭幕。一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大理市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政府工作报告我们看到,在过去的一年里,大理市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那么,在新的一年我们又如何实现加速跑?本期《视野周刊》特邀请大理市洱海管理局副局长孙潇解读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部分重点内容。

记者:对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孙潇:政府工作报告对“十三五”和2021年洱海保护治理工作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讲成绩重点突出,点问题直截了当,提目标切实可行。“洱海水生态、水环境持续向好,水质连续5年综合评价为优,未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洱海保护治理实现了从‘一湖之治’向‘全域之治’‘生态之治’的历史转变”的判断中肯客观,提出了“生态环境再上新台阶。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治理成效明显,洱海总体保持良好湖泊水质,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美丽湖区、公园城市’成为新时代大理的鲜明特色。”的目标,催人奋进,为我们开展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我们全市广大基层干部将进一步坚定信心,认真对标对表,大力营造求真务实、担当作为的良好风气,大力弘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担当实干,不负韶华,为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努力、奋斗。

记者:在政府工作报告的2022年计划中提到要“强化系统保护治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新作为”,这几年我们在洱海保护治理方面都做了哪些努力?

孙潇:大理历届州市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洱海保护,1996年就出台了“双取消”(取消网箱养鱼和取消机动渔船)、“三退三还”(退塘还湖、退耕还林和退房还湿地)和“三禁”(禁磷、禁白、禁牧)等一系列措施保护洱海。这几年或者说近五年的工作,严启红市长在报告中用一句话作了总结,就是“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全力推进‘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一是构建起了城乡一体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经过两次提速,大理市截污治污工程体系提前一年半于2018年6月30日实现闭合运行,构建了由11个污水处理厂、29座村落污水处理设施、3400公里管网、9.99万座农村化粪池、2.87万亩湿地有机组成,覆盖流域内12个镇(办事处)、431个自然村的环湖截污治污体系,构建了覆盖全流域的“从农户到村镇、收集到处理、尾水排放利用、湿地深度净化”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开创了国内截污治污流域全覆盖先驱。二是构建起了环湖生态防护体系。完成了环湖1806户7270人的生态搬迁任务,拆除建筑面积约64.8万平方米,腾退近岸土地1029亩,同时围绕“一流标准、一流品质”的目标,建设了129公里的生态廊道,为洱海构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实现了洱海“湖进人退”的历史转变。三是构建起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体系。一个是种植业方面,开展“三禁四推”,实现洱海流域大蒜禁种、清零,实施绿色生态种植,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农业面源污染末端拦截消纳工程,建成了“源头管控、过程治理、末端消纳、节水管水、尾水调蓄回用”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体系;另一个是养殖业方面,在全面划定禁养区、限养区的同时,对全流域畜禽粪污进行回收利用加工成有机肥,实现了全流域畜禽粪污无害化、资源化利用,2021年12月,省委王宁书记到大理调研时把这个称为“洱海顺丰模式”,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四是构建了保水质防蓝藻的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基本建成洱海水质监测体系,通过水质检测、入湖河流负荷核算、水生态系统调查等多种检测手段,准确掌握洱海水质水生态的动态变化,以水质监测结果倒逼岸上工作落实。同时在全湖建设了日处理量53.8万方的蓝藻处理设施,综合运用各种人防、机防、技防措施,科学开展蓝藻水华防控,近五年洱海未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要“生态环境再上新台阶。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治理成效明显,洱海总体保持良好湖泊水质,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美丽湖区、公园城市’成为新时代大理的鲜明特色。”对未来洱海保护提出了新要求。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从哪些方面来抓好落实?

孙潇:2021年9月28日,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湖泊革命”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在治湖理念上来一场革命、在治湖措施上来一场革命、在治湖体制机制上来一场革命。要勇于面对存在问题,坚决彻底全面整改,坚决破除“环湖造城”格局。要按照“退、减、调、治、管”要求,进一步优化“一湖一策”保护治理行动方案。下一步,大理市将按照省州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在治湖理念、治湖措施、治湖体制机制上来一场革命,紧紧围绕水质改善、水环境改善、水生态改善三位一体,突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认真落实“退、减、调、治、管”治湖方针,持续推进“八大攻坚战”。一是进一步强化依法治湖。大理市将严格按照《洱海保护管理条例》及《洱海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推进洱海流域综合联动执法,严厉打击洱海流域违法经营、违法排污、未批先建等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继续保持洱海流域行政执法的高压态势。二是进一步强化科学治湖。大理州、市将进一步加强与中科院武汉水生所和上海交大(大理)研究院的合作,打造全方位、多角度、多领域深度融合的洱海科研平台,系统开展湖泊内源污染、水环境及水生态演变、生物治理、藻类水华防控等基础研究,为洱海保护治理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实施洱海湖滨带鱼塘清退区域基地修复项目,切实削减洱海内源污染负荷。三是调农业结构,进一步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推动种植业规模化、绿色化、有机化和养殖业良种化、设施化、无害化,大幅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调经营方式,以海西为重点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农业;调种植结构,禁种大蒜等“大药大水大肥”农作物,推广种植水稻、豆类、油菜等生态保育型和环境友好型作物,引导种植模式向绿色有机化转变;调生产方式,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广新型生态种植技术,有效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四是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为保护洱海,大理市建设了生态廊道和大量的湿地,这些项目的建设极大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洱海获得感”。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积极探索苍山国家步道、茶马古道、洱海生态廊道、湿地正常运行、健康发展的运行管理机制,力争实现洱海“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洱海清,大理兴。我们看到,为保护洱海上岸的渔民、搬离洱海沿线的村民,也正以另外一种方式接受着绿水青山的馈赠。洱海保护任重道远,需久久为功,需你我持续共同参与。我们也希望习近平总书记下次来到大理时,会发出同样的感叹:大理的天更蓝了,洱海的水更清了。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