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昂首高歌去,玉虎迎春接福来”“虎跃龙腾兴骏业,家和人旺起鹏程”。母亲逛街回家,兴冲冲地掏出两副大红春联,说是市书法家协会送春联活动现场免费派送的。春联红底黑字,散发着清新的墨香,带来温馨的年味和庄重的仪式感。
艺术大师周汝昌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春联又俗称“门对”,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春节文化符号。每到新春佳节,无论大江南北、城市乡村,抑或雅俗贵贱、穷达贫富,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门外贴上喜庆醒目的新对联,祝福新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家庭和睦、身体健康。写春联、贴春联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如意、表达人们向往未来美好生活的民族习俗,是世界民俗文化中的一道奇观。
一提到春联,我们便不禁会想起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把古代社会人们除旧迎新、张贴春联的热闹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春联最早叫桃符,即古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长六寸,宽三寸,上书“神荼”“郁垒”二神名字,用以降鬼压邪。《宋史》记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有正式记载的第一副春联。而春联的盛行则始于明朝,《簪之楼杂说》曰:“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太祖微行时观。”在帝王的提倡与官府的推广下,贴春联由此成为民间风尚。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道:“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文人学士也把题联作对当成雅事,一副春联一个故事,一副春联一个愿望。
故乡的春节是热闹而祥和的。小时候每到了年关,最期盼的事情之一就是看父亲写春联。父亲读过私塾,上过学堂,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上门求着写春联的人络绎不绝。父亲写春联时,只见他先把墨汁拿出倒进一个小碗里,再按张贴场所不同进行分类,裁好联纸分为门心、门楣、框对、横批、春条等,然后拿起毛笔,蘸满墨汁,一双刻满岁月痕迹的大手在红彤彤的纸上潇洒地挥舞,遒劲拖笔之际,一副春联一气呵成。写完一副,又写一副,有的讴歌万物更新,有的抒发内心情怀,有的祈愿财源滚滚,有的期待一家人幸福安康,有的希望子孙奋发读书……那一地火红的春联,让人眼花缭乱,满屋飘散着墨汁的芳香。求写春联的人双手捧着父亲写的春联,像宝贝一样捧回家。
年夜饭之前,春联是必须要贴好的。全家人分工协作,母亲扶着梯子,父亲站在梯子上,先把去年的老对联清除干净,然后再把上联下联、横批、福字,一联联一张张地放在要贴的位置,大哥用刷子蘸着米糊,我和小弟站在一米开外左顾右盼叽叽喳喳说:“贴高了,向下一点……贴低了,向上一点……”整个过程是极为温馨热闹的。贴好所有的春联,小院里外已是红彤彤的一片,无论近观远看,总给人一种温暖如春的感觉,有一股欢天喜地过大年的浓郁气氛。热气腾腾的年夜饭端上桌,鞭炮齐鸣,将除夕的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无联不成春,有联春更浓。”随着时代的前行,当前书写春联的人少了,买精美印刷品的人多了。不过,我还是很喜欢质朴的手写春联,因为在这一笔一划的墨香氤氲里,蕴含着对春节的期盼、对文化的敬畏,也有着别样的新春文化情怀。红红火火的春联,是写给春天的诗,是唱给新年的歌,开启了崭新的希望之门。又是一年过年时,让我们把喜气洋洋的灯笼挂起来,吉祥如意的春联贴起来吧!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