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2年1月12
星期三 第2002期

大理时讯理论实践 着力“四个突破”推动乡村振兴 大理市第二十四批文明村镇进一步推荐村镇名单公示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

第3版:理论实践 PDF原版PDF下载

着力“四个突破”推动乡村振兴

2022 年 01 月 12 日 星期三 阅读:13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当前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是转变观念,寻求突破,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从工作机制上求突破。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部门单打独斗力量有限,技术有限,形不成气候。一是要从工作机制上求突破。将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好方法、好制度有效嫁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强化人员力量,约束与激励并重,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效形成工作合力。二是要从容错纠错机制上求突破。要在压责任、压担子的同时,鼓励各级干部尤其是镇村干部认真思考、大胆探索、敢想敢干、勇于创新,从政策、资金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并以辩证的观点分析工作成效,以包容的态度容错纠错,打消干部的工作顾虑,调动各级干部的工作激情。三是要从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上求突破。要支持、鼓励各村创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的民主议事决策机制,增强干群互信度,树立起基层干部的信心,凝聚起群众力量,公平、公开、公正谋事处事,真正使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使农村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四是要从吸引人才上求突破。要持续建立健全引才、育才、用才体制机制,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支持乡镇人才兴乡,鼓励青年人才回乡,吸引外来人才下乡,让年轻人不再只盯着城市,把文创、农创等引入乡村,把“双创”基地设在农村,一个庄园是一个总部,一个庭院也可以是一个总部,从而真正解决“什么人来实施乡村振兴”的问题。

从政策创新上求突破。在编制海西乡村振兴示范村规划过程中,我们发现全市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着许多政策硬性约束,生态保护、用地保障方面的政策约束尤其突出。对此,一是要在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有效路径上求突破。要在守住守好底线的基础上,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的理念,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上着力,探索创新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路径和方法,以“湖泊革命”为契机,建立农业进入清单与禁入清单。创新农业招商引资政策,加快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以市场行为推动农业规范化经营、集约化生产、生态化种植。二是要在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上求突破。大理的优势、定位决定了乡村旅游产业是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田园、村庄要吸引人、留得住人,除了优美的风光、独特的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外,良好的“吃住行游娱购”设施也必不可少。在政策受限、空间严格管控的前提下,必要的用地保障只能从村庄中合理开发解决,因此要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科学布局,合理预留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同时,从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方面着力,探索建立农村闲置宅基地有偿退出及收回、土地流转等制度,规范农村闲置房屋出租开发行为,合法保障双方利益,使更多的民间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放心进村参与乡村振兴,实现产村融合发展、农文旅融合发展,从而有效解决“乡村振兴用地怎么保障”的问题。

从资金筹集使用上求突破。乡村振兴面临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上的许多短板,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唤醒大量的乡村闲置资产资源,势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要坚持资金引导、市场主导、群众参与的原则,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一是在财政资金扶持创新上求突破。要创新建立财政资金扶持乡村振兴奖补政策,在资金的用途、管理方式上进行探索,尽可能避免“撒葱花”式的扶持方式,尽可能集中使用资金,合理设定奖补“门槛”,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立镇村“竞争性”立项争取财政扶持资金制度,激励先进,调动后进,使资金的使用效益得到有效提高。二是在市场主导投资上求突破。在做实村庄策划规划的前提下,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原则,持续改善招商环境,策划包装一批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单位的乡村振兴招商项目,明确准入条件和资格,整理出资源现状,提出科学运营路径或合作开发模式,主动招商、广泛招商,吸引市场经营主体参与乡村开发,让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真正注入乡村振兴,从而解决“乡村振兴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从策划规划上求突破。村庄规划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要扎实做好市县级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科学编制好“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要注重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保留乡土风情风貌,保存特色多元文化。要重新认识、不断挖掘田园和乡土价值,扬农村之长,补农村之短,打造“记得住的乡愁”、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村庄规划要坚持“多规合一、务实管用、一村一策、突出特色”原则,注重“留绿、留白、留旧、留文、留魂”,要村庄、田园一并规划,坚持“不规划不建设,无规划不投入”。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