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1年12月21
星期二 第1987期

大理时讯清碧溪  漫话冬至 岁末絮语 乡村冬至

第4版:清碧溪 PDF原版PDF下载

漫话冬至

□ 作者 彭根成 2021 年 12 月 21 日 星期二 阅读:42

冬至作为我国最古老的节气之一,早在春秋时代,古人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的办法测定出来了。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通纬·孝经援神契》曰:“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古人还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作为周而复始的标志,年头岁尾的节点,自古就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岁首之日,冬至如年。相传黄帝时将冬至十一月作为岁末之月,冬至日作为朔日(春节)进行年终大祭。周代礼仪大盛,极重祭祀。《周礼》曰:“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一岁之中,至日祭天是很隆重的。到了汉武帝元封七年,重新测算制定了新的历法,即太初历,将岁末推后至十二月,岁终祭祀才与冬至相分开。尽管新的历法中冬至和岁首新年分开,但“冬至”作为重要的节气,在汉代依然被列为令节,而且相当隆重。《汉书》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是中国节日文化大发展时期,“冬至”依然与“岁首”并重,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农、备办饮食,享祀先祖……一如年节。”明清时代,冬至袭古俗,有“肥冬瘦年”之说,冬至日祭祠堂之风大盛。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有“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的记载。辛亥革命后,鉴于历史沿革和民众“冬至大如年”的心理影响,为顺应民心,曾一度在冬至日设定“冬节”。如今这些节令习俗如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慢慢地淡化式徽了,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依然存留。“冬至不端饺子碗,冻坏耳朵没人管”。这是流传在秦州一带的冬至节饮食习俗。

冬至驾临,真正的冬天就到了,俗谓“进九”。数九寒天,人们围炉而坐,竞相传唱着那首古老的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冬至节时,民间还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画素梅一枝,花瓣八十一,每天染一瓣,花染完,则九九尽,春天临。

冬至十日过新年,再过十天,我们又将开启一个新的年轮,走进一个新的春天。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