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映洱海月”的浪漫与诗意独属大理。而远眺下关,静看苍山,与洱海相邻的绝佳地理位置莫过于双廊。双廊位于洱海的东北岸,享有“苍洱风光第一镇”的美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双廊,去看一看发生在“苍洱风光第一镇”里的故事。
世代居住在洱海边的赵煜隆家,祖辈和父辈种过田、卖过红糖,也养过牲畜。赵煜隆家的转型从2007年开始,当年,大理市在每个乡镇设立一个农民文化大院,双廊镇的文化大院就设在了赵煜隆家里。渐渐地,来赵煜隆家中看书的人多了起来,好客的赵煜隆总是留村民们喝茶吃饭。同时,想到自己家就住在洱海边,养殖牲畜对洱海的污染显而易见,于是,赵煜隆便萌生了开一家饭店的想法。依托着当年的农民文化大院,赵煜隆在玉矶岛上开起了双廊镇的第一家渔家乐。
10多年来,作为双廊变迁的见证人,赵煜隆和双廊一起成长,一起经历阵痛,一起涅槃重生。“10多年里,我们见证了双廊旅游的发展,包括从萌芽状态的起步、井喷式的发展、保护洱海的关停,到现在的因疫情时好时坏的经营模式。”双廊餐饮协会会长、双廊文化大院负责人赵煜隆说,“双廊是名不虚传的‘苍洱风光第一镇’,我坚信双廊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张联荟是土生土长的双廊人,2013年家里在洱海边建盖起了一座传统的四合院用来自住。随着双廊旅游业的发展,2013年底,张联荟把四合院改建成客栈。2018年,在大理市“1806”小镇生态搬迁中,张联荟家的李氏大院因主房侵占红线,需要部分拆除。然而,对于张联荟来说,这座建筑凝聚了他们全家人太多的情感。
“这个房子对于我们家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房子,当时我父亲为了建这个房子,付出了所有的积蓄、所有的精力。房子建到一半时我父亲因病去世了,对于这个房子来说,我们一家人倾注更多的是对我父亲的怀念。”双廊李氏大院负责人张联荟回忆说,“那个时候就特别不能理解要拆房子。”
张联荟家四合院主房有两层14间海景房,需要全部拆除,刚开始,张联荟和母亲特别不理解,双廊镇、村干部就坚持不懈地做思想工作,渐渐地,张联荟的思想转变了,还反过来帮着镇、村干部做母亲的思想工作。
“我们是本地人,以前我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时候,过的是靠天吃饭的日子,发展旅游以后我们日子好过了,而我们是因为有洱海才可以发展旅游,洱海保护好了,受益最多的就是我们当地人。”张联荟说,“这种观念转变以后,我反倒是来做我母亲的工作。我告诉她,保护洱海是大家的事,如果谁都不愿意为保护洱海牺牲利益,那最后我们的旅游业就直接做不下去了,到时候我们又回归到哪里去。”
最终,在双方协商下,张联荟家四合院靠海一侧的房屋被拆除。如今,李氏大院的餐饮客栈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聘请了30多名员工,也解决了部分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在大理市“1806”小镇生态搬迁中,双廊村共有59栋客栈、民居被整体或部分拆除。人退湖进,村民们用一时的牺牲换来的是洱海和双廊的未来。
双廊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志国介绍:“从2010年开始,整个双廊村从传统农业转向旅游业发展。2010年时双廊村只有一家小旅馆和一家饭店,我们就倡导村民主动开农家乐和客栈。从2010年到2016年,整个双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来单一的两三家客栈、餐馆,一直发展到目前的346家客栈、餐馆,从这个规模的发展来说,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也得到村民的积极参与。”
钱小红是一名新双廊人,5年前,她刚刚嫁到双廊村的时候,她们家和附近村民一起集资修路,看着家门口的路由窄变宽,钱小红家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这边原来是一条水沟,我们走路只能往两边走,很不方便。”钱小红指着门前的路介绍说,“后来我们住户在一起协商、集资,多的一家出资两三万元,少的出资几千元,筹集了差不多七八十万元就把路修好了,也比较方便、美观。政府说要规划建设美食一条街,我们也期待会越来越好。”
双廊村北沟自东向西穿过双廊民族文化街,钱小红家就在村北沟边,原来是开放式的沟渠,村民们出行不方便,生意也不好做。通过大家协商,筹集资金在预留了清淤口后,将沟渠进行封盖,把路面拓宽,道路中间摆放了绿化盆栽树,整条街道变得宽敞明亮,大家也可以舒心地开门做生意了。
李志国憧憬:“按照整个双廊旅游转型升级的要求和相应的规划,2022年要把它打造成美食一条街和双廊特色农特产品一条街。这条街打造成后,两边的村民将从中受益,将来双廊村南片区和北片区形成一个旅游链,成为旅游的一个网红打卡点。”
如今的双廊古镇,干净的街道,美丽的海景,精致的绿化,默默地向远道而来的游客诉说着这座小镇的文艺格调。
“双廊我来了4次,这一次感觉最好,因为街道比较干净整洁,也不像工地了。”游客吴女士说。
游客陈女士说:“ 我是第二次来双廊,确实挺美,这里的人挺友好,素质也比较高,很热情,我们准备玩两三天。”
穿行于双廊民族文化街,感受着双廊的变迁,古朴雅致,生机勃勃。美丽的双廊,让游客们一来再来,而每一次来,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刚刚拍完照片的游客郑女士和丈夫陶醉于双廊的美景中,高兴地说:“ 我们俩喜欢自驾游,到云南旅游一共是8次,很多地方我们都到过,我们是第三次来双廊。双廊给我们的印象非常好,环境很好,风光很美,我们玩得非常惬意,我们还拍了许多漂亮的照片。”
立足于“特色小镇”和“艺术小镇”的发展定位,结合双廊民族文化一条街的浓郁特色,双廊村强化规划引领,保护生态环境,夯实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形象,积极打造以滨海风光、精品客栈、白族风情、历史文化等元素为承载的双廊特色旅游产业。
双廊古镇景区管委会旅游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杨颖虹介绍:“近年来,双廊古镇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游客的体验都有了很大提升,双廊古镇也会围绕‘艺术小镇’这一主题,加快艺术文化产品以及旅游体验产品的衍生和打造,同时双廊也布点了双廊艺术馆以及双廊交流中心等重点文化艺术项目,加快文化旅游产品的培育和发展。接下来,双廊古镇也会围绕艺术主题,加快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转型升级。”
采访中,带给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这10多年来村民们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可以说,从最初的小渔村蜕变为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10多年间,从开发初期的无序井喷,到洱海治理时期的艰难前行,再到疫情之下的重新整合,双廊完成了从乱糟糟的“大工地”到“艺术小镇”的华丽转身。近日,双廊村还荣获了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荣誉称号。美丽的双廊,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