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莲花情有独钟,在我的审美意识里,莲花是出淤泥而不染、纯洁高雅的象征。而在大理巍山县,就有一个东莲花村,这给了我无尽的期盼和由衷的向往。
东莲花村地处红河源头瓜江东畔,历史上因水丰地肥,广种莲藕,每逢夏秋季节,成片的莲花盛开点缀着整个村庄,故而得名“东莲花村”。
东莲花村,是典型的回族村落。位于村中心的清真寺始建于清初, 1987年进行了重修扩建。以清真寺大门为中轴,依次是宣礼楼和朝真殿。宣礼楼上挂有“古道名邨”牌匾,整座楼为四重歇山顶建筑,檐下有五彩如意斗拱,层层叠叠,翼角飞翘,巍峨秀丽。穿过宣礼楼,便是朝真殿,其建筑以中式为主,融入了伊斯兰文化元素,古朴秀美,气势非凡。
东莲花村的传统建筑除了清真寺以外,保存完好的古民居有28座,其中角楼有5座。村落平面布局形态犹如一架旋转的风车,以清真寺为中心,古民居围寺而建,构成了形态丰富、和谐完整的穆斯林风貌。村子四周的古民居建筑则形态各异,有一壁照两院、三坊一照壁、三层两院、四合五天井、走马串阁楼、一进四院等,其间的古井、古花台制作精美绝伦,联体成排的古马厩浑然而立,体现出了传统回族文化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和谐相融。
在这些古建筑中,最具规模和代表性的,当属民国30年建成的融合了汉文化、农耕文化、伊斯兰文化等特色的“马家大院”。走进马家大院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刻在大理石方框内的“世守清真”四个大字,以显示出主人是穆斯林家庭的特殊身份。马家大院由“一碉两院三门四阁五堂六天井”构成,建筑风格别具一格,以“出阁架斗、雕梁画栋”为主,完美融入伊斯兰传统文化,显示出回族文化底蕴的深厚以及马帮文化的源远流长。
据地方文献记载,巍山东莲花村是昔日茶马古道名村之一,也是马帮运输久负盛名的地方。特别是在民国时期,以大马帮锅头马如骥为首的7队马帮共有350多匹骡马,来往于东南亚诸国,互通有无,驮运经商。在那马帮兴起的年间,东莲花家家养马、户户经商,村内马帮云集,经济繁荣,一度被誉为“小上海”。
提到茶马古道,在巍山还不能不提到隆庆关。要弄清楚隆庆关的来历,还得从一块被炒作的古碑说起。
在一条古驿道经过的山垭口立着一块镌刻有“鸟道雄关”四个大字的古碑,之后被一些有识之士追随游说:那是我们的祖先有眼光,早在明代时期就知道这里是鸟类迁徙的必经之地。接着又有一些国际国内的鸟类专家前来考察,认为这里是候鸟迁徙要道。每当仲秋时节山垭口浓雾缭绕,以星辰为航标的迁徙候鸟因浓雾而迷失方向,在此越集越多。它们相互碰撞,发出各种婉转凄切的鸣叫声,令人叹为观止。后来,当地人在此设立了鸟类环志站,新闻媒体竞相报道,一时之间便有很多游客风尘仆仆赶来观看飞鸟奇观,从此这里名声大振。如今这里仍然完整地保留着一段古道,也就是茶马古道上的一道关隘——隆庆关。
如今,隆庆关旁,沿路都有参天的树木环立,绿叶交互相叠,构成一个由绿色覆盖的林冠,成为了天然的凉棚。踏上这条古道,恍如进入了一个枝叶亭亭如盖的原始森林中,泥土的气息、花草树木的郁香扑鼻而来,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这条驿道的古老,特别是山垭口石板路面上留下的历史痕迹:深深的马蹄印,被脚板磨光的石头,见证了当年马帮交通的繁盛。
“昔日马帮事已删,今朝唯见翠瓦斑。”茶马古道边许多曾经辉煌一时的村庄,就像古道边的那些杂草,已被岁月的黄沙慢慢淹没,不为外人所知。如今的东莲花,因为有着以马家大院、清真寺为代表的建筑群,集中体现了别具风格的伊斯兰文化、各民族建筑文化和马帮文化,被授予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称号,进而能以独具风格的美丽向世人展示独特的人文景观。
我的情感也已完全融入了东莲花,并爱上了这座安静、闲适、和谐、让人遐思无限的“古道名邨”。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