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缓步行走,悠游自在,悠然自得。它是一种行为状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
谈及“逍遥”,相信读过几本书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庄子》中的“逍遥游”。在庄子眼中,逍遥,是一只飞翔的鸟儿,是一条浮游的鱼,是藐姑射山上的“神人”,而其极致,则是一种无所依凭的绝对自由状态。
此等“绝对自由状态”存在吗?恐怕也只是庄子的一种理想罢了。
“绝对自由状态”,不存在,但“逍遥”的行为方式,却是无所不在的,而且,就在身边,就在每一个人的具体行为中。逍遥的核心,是“自由”,故尔,大凡能体现或者彰显“自由”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逍遥”特质。
史有可证者,如《论语·先进》篇中,曾点所言:“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即是一种逍遥。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更是一份逍遥。
至于寻常之人,“逍遥”之自在,自然也就呈现为寻常之事矣。
闲暇无事,沿着一条河流,缓步行走,看河水汤汤,观游鱼跳波;览芦笛摇曳风中,听飞鸟婉转水面,乐在其中,即为一“逍遥”也。勃然兴起,情趣大好,于是,一个人登上山顶,青天在上,白云飘逸,飞鸟临空;俯视而下,平畴万里,人如走蚁,顿觉心旷神怡,逸兴遄飞,此又一“逍遥”也。
工作累了,回到家中,若然有一庭院,自可闲庭信步,或者莳花弄草,捧花而嗅,得一份田园之乐也。至不济,你也可以,泡一壶茶,啜茗闲思,得一时之安逸,此等事情,皆可为“逍遥”矣。高雅者,可以翻几页书,认真地阅读几页文字,在阅读中,“逍遥”自己;或者,听一曲音乐,在美好的旋律中,“逍遥”人生。
至于打牌、搓麻、弈棋、聚饮、飙歌、蹦迪等等,于我而言,非“逍遥”也,只是一种“消遣”而已。
“逍遥”,是以一种“自由的生命状态”,对生活的一份美好享受。而“逍遥”的高境界,却是精神、思想的逍遥。
南朝宗炳年轻时喜欢游山玩水,进入晚年,人老力疲,不得户外行走了,于是,就将所游山水,画之于墙壁之上,举目即可观赏,宗炳谓之“卧游”。“卧游”,行不能至,只是思想、心灵、精神在游,因之,就是一种典型的精神“逍遥”。
其实,此等精神逍遥,人人皆可为之。我不会绘画,但我喜欢读画,读八大,读石涛,读“明四家”,读齐白石等等。读花鸟,让人感受一份风物之娴美、之静好;读山水,则叫人如游名山大川,人虽不能至,心神已然飞临,故尔,依然山水在心中,得以培植一颗豁达之心,养就一份浩然之气。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人,注定是一种会思想的动物。所以,我认为:思想的逍遥,才是一种逍遥的极致,尤其是哲思。
许多人,也许会觉得“哲学思考”很神秘,其实,“哲思”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泡一壶茶,在缓缓品饮中,思考一点儿问题,略有“所得”,那份“所得”,也许就是一份儿“哲思”。周国平有一本书,叫做《风中的纸屑》,阅读后,你就会发现,所写内容,实在就是作者随时随地对生活的零碎的思考。最典型的,还属《蒙田随笔》,所写内容全是就其自身生活思考所得——我相信,蒙田在写作《随笔》的过程中,是最大程度地享受到了“思想逍遥”的乐趣的。
孔子有一句话:“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很好,但“不逾矩”,却更重要。“逍遥”,亦是如此。任何“逍遥”,都必须是建立在“规矩”的前提之下的,行为越轨,就会触犯法律;思想反动,就会误导人生,乃至社会。
所以说,“逍遥”,不是为所欲为,是以法纪和道德规范为前提的;“逍遥”必须是健康的,必须是能为社会提供正能量的——此乃“逍遥”之真意所在也。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