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全市范围内建起34家非遗传习所,大力支持传习所建设,把党史学习教育落到实处,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助力乡村振兴。
吊草村是下关南郊一个美丽的彝族山村,这里有色彩绚丽的彝族服饰和美轮美奂的彝族刺绣。村民瞿标祥自小就热爱彝族服饰和彝族刺绣,初中毕业后专门从事民族刺绣、服饰的学习和制作销售。之前因为产品相对单一、缺少品牌包装等原因,瞿标祥的生意成为“关起门”的生意。在市非遗所的帮扶下,2019年,瞿标祥被评为大理彝族服饰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大理彝族服饰和彝族刺绣传习所在吊草村挂牌成立,吊草村的彝族服饰和彝族刺绣向世界敞开了大门,这个美丽的彝族山村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体验游客。
大理彝族服饰和彝族刺绣传习所负责人瞿标祥介绍:“近两年,来我们这里体验手工编织、手工刺绣还有民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多,知名度和产品销量都越来越高,各种培训也开展得越来越多。未来,通过进一步的文旅融合,无论是产品销售还是民族文化传承都会越来越好。”
传习所的知名度在不断提升,省内外乃至国内外的游客纷纷慕名而来,到这个彝家小院里体验民族技艺,领略民族风俗,品尝民族美食,穿民族服饰拍摄漂亮的照片,成为我市乡村文化旅游的新热点。瞿标祥还注册了公司,以点带面,与吊草村14户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产业扶持协议,以“产业+扶贫”的模式,实现脱贫户增收,完成由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根本转变,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彝族绣娘瞿金燕说:“我在这里做刺绣做了5、6年,以前我们小时候就会绣花,但都是自己绣自己穿,现在是通过绣花来挣钱。既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又能挣钱,我们都非常高兴。”
现在,传习所所在的老宅,古朴中焕发出浓浓的春天气息,残破的房屋得以修旧如旧,屋内彝族服饰、彝族刺绣、农耕文化等展品有序陈列,院内一期期的培训班火热地举办。截至目前,已累计举办彝族服饰、彝族刺绣培训班6期,培训贫困劳动力彝族绣娘500多人。
“我们依托非遗传承人在全市范围内建起了34家非遗传习所,投入资金近300万元,在设备购置、装修布置、传承培训、档案建设等方面进行支持,对全市非遗传承培训、乡村振兴、非遗与旅游相结合等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市非遗所所长杨建华介绍,“下一步,我们要在非遗产业培育、非遗产品研发方面继续发力,让非遗适应现代生活、适应当代审美需求,真正实现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 记者 黑浩川 杨振飞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