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1年8月30
星期一 第1914期

大理时讯文化旅游 触摸黑井古镇 秀北山森林公园游记 漆树枝里寄乡愁

第4版:文化旅游 PDF原版PDF下载

漆树枝里寄乡愁

□ 作者 北 雁 2021 年 08 月 30 日 星期一 阅读:34

很多年后,我方知道洱海源头茈碧湖西岸,那个生我养我的小村子,是因为几棵大漆树而得名的。

村子名叫小果,村子中心长着四五棵大漆树,差不多每一棵都是六七人合抱。枝繁叶茂,巍然苍劲,远远看去就如同几堆巨大的绿云,将三两村舍隐逸其中,实在有种琼台仙山般的美妙。每岁春来,枯寂一冬的树枝像是突然醒了,团团簇簇的小花蕾缀满枝头,接着绿叶发出,层层叠叠,细细密密,到了秋天就成了一片嫩黄、一片深红,最终随着冬风飘落下来,还夹着一串串小果子,落得满地都是。但很快就被一两个老奶奶扫在一起,迈着蹒跚的步子一篮一篮垫到圈底,沤成肥料再施到田里。丰收时节,小果村从坡头到坝尾,总是走瓜流果,吃到那些香甜的洋芋、南瓜和玉米,我总感觉那是大漆树的施予。唱起那首不知流传了多少年的古歌:“千年大树结小果”,我常会盈满一脸感激的泪花。

几棵漆树都长在坡地上,高二三十米。树下路边的低洼处有口老井,另一侧的土岗上是一座古寺。于是这里时常人流聚集。老人们喜欢在这儿纳凉聊天,收庄稼的要在这儿稍事歇息,做买卖的会在这儿吆喝几声,刚进门的新娘会在这里驻足,出远门的要到寺里磕头许愿,莲池会的老太太们也常要做个法会,颂起经来就跟唱歌似的。那些对于神灵的祈愿同时也包含了对大漆树的祈愿,因为在我们的心中,它早已成了护佑一方的神灵。

村人们挑水洗菜自然也要来到树下。我一直记得每每春节临近,母亲乘夜蒸好了米,就让我端上一筲箕到井边漂洗降温。说只有半夜的井水才最干净。我戴着月色来到井边,还能看到树荫里漏下的一地月光,照在冰凉的水上却如珠玉溅地。夜深人静,我在胆怯之中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匆匆漂洗完毕便一溜烟小跑回家,一头扎进被窝。待第二天起床,母亲已经打好一筐饵块回来,喷鼻的米香夹着井水的甘甜,那是我永远无法忘记的乡愁味道。

没人知道几棵树的年龄。但村人的谈笑中还保留许多清晰的回忆,“分田那年,大队里把寺北房划为民居,西大殿改成牛圈,树上那颗钉子就是用来拴牛的。”“下大雪那年树被压断了一枝。”“大暴雨那年,西大殿房脊倒塌又压坏了一枝!”……可不论岁月如何更迭,几棵大漆树始终还是那样挺拔苍劲。而我也清楚地记得,最后一次爬到树上骑马时我已经十岁,摸到它粗糙干裂的树皮,我突然从心底生发出一种无端的敬畏。再两年后我考上县里的中学,从此就和几棵漆树渐渐疏远了。再后来回家,看到县里林业专家下来挂了牌子,我才知道漆树又名黄连木,而几棵树已在这块土地生息了九百年。

树大成荫,自然也就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鸟儿们常在树上做巢,松鼠会从枝头窜到地面,小鸡在树下刨食,牛儿在树下欢哞,溪水在树下长流。每天清晨,村子是在树上的鸟鸣声中苏醒;夜色黑透,枝顶还有夜莺、青鹅和猫头鹰鸣叫。我至今没有见过青鹅的模样,大人们说它和母鸡差不多大小,秋来就栖在大漆树上,并且只会在放晴的秋夜里鸣叫。于是不知多少年前,它就成了喻示丰收的吉祥鸟。而村里也就多了一句熟谚:“青鹅叫,粑粑好比肉味道!”

在我如今生活的城市,秋夜里偶也会响过一两声青鹅的叫声。小果或许只是它迁徙路上的一个小小驿站。但我始终相信那冷傲的鸣叫声里,会有大漆树的果粒清香,一声一声都印在一个游子的心底……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