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1年8月30
星期一 第1914期

大理时讯文化旅游 触摸黑井古镇 秀北山森林公园游记 漆树枝里寄乡愁

第4版:文化旅游 PDF原版PDF下载

触摸黑井古镇

□ 作者 何永飞 2021 年 08 月 30 日 星期一 阅读:42

黑井古镇,至今没有被涂上花哨的色彩,没有被贴上耀眼的标签,一直保持着本真。不管你来,还是不来,她都静静地坐落在龙川江畔;不管你爱,还是不爱,她都默默地守候在群山之中。

岁月会老去,容颜会布满沧桑,可无数代能人志士用心血和生命在黑井古镇撰写的传奇却沉淀在那一口口深深的盐井里,让人心生敬畏,感叹不已。

关于黑井的文字,关于黑井的发展印记,无不留有咸咸的味道。所以,不管以何种方式走进黑井古镇,不管从哪个角度或侧面去揭开她的面纱,脚步、目光、鼻孔、舌头、身子、心灵等都会沾上咸咸的味道。

黑井本来跟龙川江边的其他村寨没有什么区别,原来的名字也不叫黑井,可一头牛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据《黑盐井志》记载:“土人李阿召牧牛山间,一牛倍肥泽,后失牛,因迹之,至井处,牛舔地出盐。”人们为了纪念这头黑牛的丰功伟绩,就称此地为“黑牛盐井”,后来直接称为“黑井”。盐,让黑井的美味飘出来,飘向山外,飘向大江南北。黑井男耕女织的生活就此被打破,人们纷纷参与到制盐当中,各路盐商也聚集于黑井,平静的黑井如同煮在锅里的卤水,开始沸腾起来。

据记载,远古时代云贵地区是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底上升变成高山,但海水的盐分却沉淀在山底,随后每一次地壳运动都会沉淀一层盐分。在黑井的地下,200米到3400米之间就存在着3个盐层,盐层被地下水溶解后就形成卤水,也就是盐水。卤水制成盐需要经过过滤、消毒、煎煮等一系列工序。透过岁月的窗口,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当时黑井制盐的繁忙景象。

盐,让名不见经传的黑井享誉天下,上至皇帝,下至黎明百姓,都知道黑井,因为黑井的盐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同时让人们的生活充满了美味。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在《天龙八部》中写道:“保定帝下旨免了盐税,大理国万民感恩。云南产盐不多,通国只白井、黑井、云龙等九井产盐,每年须向蜀中买盐,盐税甚重,边远贫民一年中往往有数月淡食。保定帝知道盐税一免,黄眉僧定要设法去救段誉以报……”可见,黑井对当时大理国的重要性,是其仅有的九个盐井之一。黑井的盐不仅在周边地区销售,还由马帮和镖局经驿道运往南疆数省,甚至运往边陲邻国。

黑井的龙祠内,挂着一块雍正皇帝题写的牌匾,长2米多,宽80厘米,匾上雕刻着9个龙头,上面书写着“灵源普泽”四个大字。雍正皇帝给予黑井卤水如此高的评价,说明当时黑井的卤水对天下百姓的贡献非常大。皇帝的御笔题字,是对当年黑井的一种高度肯定,也是一种历史见证。

也许是黑井累了,也许是“海盐”的力量太强大,新中国成立前,尽管黑井设场务公署,可昔日富甲一方的黑井也没能逃脱衰落的命运。如今,人们制盐的背影已经隐退到一节节发黄的历史里,黑井犹如历经岁月沧桑的老者,静静地坐在时光的边缘,任风云在周围你追我赶。

在黑井,一切都已经远去,一切都已经归于宁静,似乎能听到阳光落在小巷石板上的声音。要不是那些石雕、石牌坊、古戏台、古寺庙、古盐井、煮盐灶台等,谁也不敢把黑井昔日制盐的繁荣景象与如今静若处子的小镇联想在一块。

站在武家大院的中央,主人的大呼小叫没了,仆人的低声下气也没了;觥筹交错的欢笑声没了,受尽委屈的哀哭声也没了。只有几片枯叶从枝头飘下来,落在有些潮湿的地面上。面对此情此景,不禁让感叹世事沧桑和岁月无情。

人们来到黑井,不是为了闻趣猎奇,不是为了娱乐和寻找刺激,而是为了让心灵得到净化,让生命归于静美。

行走于黑井,记得一定要把脚步放慢,再放慢,这样才能与时光的节奏保持一致。在每一片瓦上都能读到耐人寻味的东西,在每一块砖上都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那深深的盐井口虽然安装着铁栏门,可那一把把生锈的铁锁又怎能锁得住人们追忆的思绪。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