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城市的灵魂,生态湿地是城市的屏障。在洱海保护治理中,我市通过长期坚持开展湿地建设与保护工作,构筑起洱海源头坚固的生态系统堡垒,湿地的“水质净化器”功能不断增强,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湿地美、生态优,在我市洱海北大门,7块湿地熠熠生辉,风情万种,美景如画,成为一道让人流连忘返的风景线,为洱海保护治理增设了绿色屏障。
清晨,走进上关镇罗时江湿地,陆生植物花开似锦,水生植物郁郁葱葱,栖息于水面上的白鹭或飞或停,生机勃勃。小桥流水,烟波浩渺的水面,绚缦的花朵与绿叶相映,共同构成了山水画里的湿地公园,美不胜收。
太阳刚刚升起,罗时江湿地管护队队员们划着铁皮船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跟随湿地管护人员赵霞和苏胜昌的保洁船,穿过一片水域,只见满目的荷叶铺展着一望无际的玉盘,层层叠叠,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水珠,朵朵荷花娇艳迷人,芦苇、菖蒲、海菜花也不甘寂寞地热闹着、盛开着,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早上8∶00,今年59岁的苏胜昌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忙着打捞水面上的死亡水草,修剪杂乱无章的荷叶。苏胜昌从小生长在上关镇东沙坪村,2008年建设罗时江湿地时他家流转了1亩多的土地。2010年罗时江湿地建成后,苏胜昌就来到湿地做管护人员,10多年来,苏胜昌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着湿地。
“我们的土地全部流转出去了,就来湿地打工,一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二是要把湿地环境管理好。我们每天打捞浮萍和水草,不让它们在湿地里生成二次污染。”苏胜昌介绍说。
和苏胜昌一起工作的是罗时江湿地管理人员赵霞,说起罗时江湿地里的水生植物,他如数家珍。“荷花主要是净化水质,荷花盛开的季节,非常漂亮。这个水杉对水质净化功能特别显著。还有前面那一片是芦苇,芦苇生命力比较顽强,基本上一年四季都是青的,对于水质的净化功能也比较强。罗时江的水生植物种类大约有20多种,主要功能都是净化水质,它们是配套相辅相成的。”赵霞一边划着船一边介绍道。
冬天,水面上的风刮得脸生疼;夏天,水蒸气又让人热得淌汗。湿地的管护不仅仅涉及水面,还包括陆地和园林,每天20名湿地管护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分3个组开展工作。
“水面保洁就是把水面的浮萍、杂草、漂浮的杂物清理出去,以免富营养化而产生污染;陆地组则专门负责罗时江湿地1600多亩范围的白色垃圾处理;还有园林的管护和修建,基本上就是生态和水质,相辅相成。”赵霞说。
中午11∶30,船上已经装满了打捞出来的水草。顶着烈日,苏胜昌和赵霞要将满满一船的水草运到岸边进行晾晒。这已经是他们一个早上打捞的第五船水草。
站在船头,赵霞望着眼前的罗时江湿地坚定地说:“我们保洁人员虽然工作比较繁杂、任务比较艰巨也辛苦,但是洱海的水质一天比一天好,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罗时江是洱海重要补给水源之一,过去罗时江流域村落集中、人口较多、面源污染突出,严重影响洱海水质。罗时江湿地是大理市第一块示范性人工湿地,项目主要将罗时江河口原为稻田、废弃鱼塘以及洱海水位涨落形成的沼泽恢复为植被群落结构较为完善、净化功能较强的多功能河口湿地,以拦截罗时江径流所携带的氮磷,降低洱海的污染负荷。
大理洱海保护投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管理部部长郑刚介绍:“罗时江湿地于2008年开始建设,2009年完成建设,2010年投入运行,属于入湖河口式湿地。湿地通过植物的吸附作用净化水质。通过2020年的水质监测,水体里的总氮去除率达到10%,总磷去除率达到15%,COD去除率达到15%,有效提高了入湖水质。”
紧邻着罗时江湿地的是上关兆邑湿地,兆邑湿地占地面积909亩,配置了乔木15种、挺水植物16种、沉水植物6种,罗时江的水经过兆邑湿地后,进入罗时江湿地进行再次净化。通过多层净化,有效减少了罗时江河流的入湖污染物,保护洱海水质并维持其健康的湖泊生态系统。
顺着罗时江湿地一路前行,在环海路两边,河尾湿地的建设已经完成。河尾村村民段凤花家就住在环海路边,去年家里的土地流转了建湿地,儿子和儿媳外出打工,她和老伴带着孙子,在家门口的路边摆着小摊,卖些熟食、冰棒给来往的游客。“湿地建好了,保护洱海,风景好,环境也好,游客也越来越多。”段凤花说:“我们在家门口做点小生意,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走进河尾湿地,恍若走进世外桃源,一丛丛芦苇迎风招摇,一行行水鸟择水而徙,一簇簇绿草悄然成片。由成千上万株植物组成的湿地湖滨缓冲带里光影婆娑,身穿橘红色马甲的湿地管护人员划着小船隐没在草丛里,所过之处,水面泛起微微清波。芦苇荡里,栈道曲曲折折,村民和游客们沐浴着阳光,开始了一天幸福的生活。
河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敬选说:“河尾村有1956户、6122人,湿地建设时村里征了1007亩土地。湿地建设效果非常好,环境变好了,村民的环保意识提高了、洱海保护意识增强了,村子比原来漂亮了好多倍。”
罗时江湿地、兆邑湿地、北三江湿地、江前湿地、江尾湿地、小街湿地、河尾湿地,环绕在洱海北部的7块人工湿地,就像是一个个天然的过滤池,上游河道奔袭而来的泥沙杂物和污水在这里得到自然的沉淀和净化。
郑刚说:“通过湿地建设,有效恢复了上关片区的生物多样性,美化了景观,对当地居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休闲场所,对于洱海水质保护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享有“地球之肾”“生命摇篮”“特种基因库”等多种称谓,具有提供水源、补充地下水、保护堤岸、旅游休闲、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教育和科研等多种功能。我市通过长期坚持开展湿地建设与保护工作,构筑起了洱海源头坚固的生态系统堡垒,湿地的“水质净化器”功能不断增强,充分发挥了对污染物的阻滞、截留、吸附等作用,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亿方清水入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