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1年6月1
星期二 第1851期

大理时讯清碧溪 童心如镜 夜色中的一缕亮光 中和之美

第4版:清碧溪 PDF原版PDF下载

中和之美

□ 作者 钱续坤 2021 年 06 月 01 日 星期二 阅读:49

在传统美学中,优美与壮美是两个常常被对举的范畴,优美对应的是阴柔之美,壮美对应的是阳刚之美。实际上,在优美与壮美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刚柔相济的综合美,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和美——这种美意蕴和谐融合,情感力度适中,具有和谐、含蓄、典雅等诸多特性。

其实在我国古代,中和这一美学范畴包含着浓厚的政治主张与道德观念,因此从先秦始,中和的内涵一般既指美学的,也指道德的。诸子百家时代,儒家经典《中庸》把“中和”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思想认为要视天下为己任,必须担当起沟通天人的职责,只有取得心和,才能实现政和;只有实现政和,才能做到“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道家也以“和”为贵,《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绝对无偶的,所以是“一”,但是这个“一”中包含着辩证统一的两面,也就是阴阳相和,重“和”便能体现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与融合力,不仅天与人的对立可和,儒、道、释三者之间可和,大至无限、小至具象的一切不同对立均可相和。如果心物合一、知行合一了,那么也就意味着达到了中道、中正、中行、中节的最高境界。故和谐性是中和之美的首要特征。

含蓄性是中和之美的另一特色。含是含隐,蓄是蓄秀。所谓隐,就是言外之旨;所谓秀,就是篇中之萃。《文心雕龙·隐秀》曰:“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清代的田同之亦云:“古人诗意在言外,故从容不迫,蕴蓄有味,所谓温厚和平也”。这些观点虽然源于“温柔敦厚”的儒家传统诗教,但是都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和的艺术表现注重婉转曲折,强调韵味深长。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长吉的“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使人感到的不仅仅只是采菊看山和弹琴看人而已,前者的襟怀冲淡和后者的风情旖旎,都流于言外,体现了不同风格的中和之美。

典雅性也是中和之美所孜孜以求的。古奥庄重,雍容雅致,谓之典雅。唯其古奥庄重,故情感的表现必求合乎法度规矩;唯其雍容雅致,故兴味的寄托必求合乎中和标准。那么,中和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中,即适中(不偏不倚、不左不右);和,即平和(行云流水、波澜不惊)。在艺术形式上表现为,“古奥与新巧相悖,庄重与洒脱相违,雍容与峻切相左,雅致与通俗相反”。(王明居《诗风格谈》)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白居易的“来如春梦多少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等等诗句,无不说明中和之美犹如手中碧玉,既光辉内敛,又温润透明。

事实上,以中和为美的美学思想,经过大浪淘沙与历史沉淀,已成为中华民族审美情趣的一个鲜明特色。音乐上所追求的传统雅乐,绘画上所强调的浓淡虚实,书法上所要求的用笔结字,建筑上所尊崇的两边对称等等,处处都有中和之美的影子。借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所载季札对《颂乐》的一段著名评论作为结语:“直而不倔,曲而不屈,进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此可谓掌握了中和之美的要义,悟出了中和之美的真谛。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