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1年4月12
星期一 第1820期

大理时讯文化旅游 樱花雨 红色盐城尽开颜

第4版:文化旅游 PDF原版PDF下载

红色盐城尽开颜

□ 作者 杨世明 文/图 2021 年 04 月 12 日 星期一 阅读:32

经数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滇西北黑潓江东岸的盐城——大理州洱源县乔后镇镇政府所在地。这个弹丸之地曾是七十多年前中共罗潓特区领导中心,四周高耸入云的大山紧紧怀抱着这块狭小的盆地,发源于丽江罗凤山和剑川老君山的黑潓江,像一条桀骜不驯的巨龙自北向南蜿蜒盘旋而过。

这里是洱源、剑川、云龙、漾濞县边缘结合部,又盛产岩盐,自清初发现盐泉以来已有300多年采矿制盐的历史。盐场初具规模后,朝廷在此设盐官,征收赋税,使滇西产盐中心由明代的“云龙八井”转移到乔后这里。民国时是云南迤西盐场总署,是近代滇西北唯一初具规模的工业重镇。这里当时商贾云集,军警守护,会馆林立,马店饭馆鳞次栉比,马帮铃声震荡山谷不绝于耳,集市贸易兴隆,一派繁华景象,一时有“小上海”之称。上世纪的四十年代,滇西北高原革命斗争的火种,就在这一特殊区域的盐城里点燃,并被熊熊燃烧的火焰照亮。当时,中共地下党人将这一区域命名为“罗潓特区”。

1949年2月初,在中共滇西工委的领导下,罗潓特区党委创建的滇西北第一支人民武装诞生不久就初露锋芒,旗开得胜,显示了党领导下革命武装的强大力量。永安桥的枪声,像划破沉沉夜空的一道闪电,揭开了滇西北武装斗争的序幕。这次伏击战,不仅及时解决了滇西工委的革命活动经费,而且是解放“小上海”乔后盐城的一次前哨战。这支英勇善战的自卫队于同年9月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部队第7支队,去迎接新的、艰巨的、光荣的战斗任务。

“穷走夷方(缅甸),饿奔场(盐场)”。被誉为“滇西北的红色摇篮”的乔后盐城,因有了储量丰富的盐矿,以出卖苦力谋生的养家者、以资本运营的商贾,都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使这独居一隅的小镇空前地热闹和繁荣,因其又是几县交界之处,所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七十多年来,曾弥漫着的战争硝烟早已远去,在明净的天空下,这古老的小镇已焕发出阵阵的青春气息,当年锄挖篮背、烟熏火燎的采盐煮盐“八十灶”盐场,已发展成使用先进机械采矿技术和真空制盐机器设备的现代企业,可年产5万多吨的各类盐制品,源源不断供应着省内外;当年帮派林立,地痞绅士横行,兵匪霸道的小镇,已演变为老街、新街和一公里长二十米宽的柏油大道。独自漫步在经战火洗礼而饱经风霜的老街小巷时,见到老屋里的老人有的正忙着侍弄院里的花草,有的悠闲地摇着竹扇,在藤椅上欣赏正在热播的“红色经典”,几个小孩一起在小巷里愉快地做着游戏,稚嫩的小嘴里不时冒出一句句老师刚教的歌。此时,我眼前浮现出几个年轻的地下党员在暗淡的月光下张贴《拓荒者》的身影和在昏暗油灯下刻印传单的忙碌场景,还似乎听到了年轻的革命者给当地的青壮年上夜校讲课铿锵有力的声音。抬头仰望长满野草的老土墙或老瓦屋,从依稀可辨的弹孔中,我又看见了弹片横飞、火光烈焰、呐喊震天、敌人被擒、壮士倒下,英雄的鲜血在小巷里汩汩地流淌……

紧挨着老街的西侧便是新街,水泥铺就的街道两旁钢混结构的商铺林立,靓丽的楼堂馆所穿插其间,街道上各种各样的车辆来回穿梭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前,店老板笑迎着八方来客,来来往往的行人露出了平和而幸福的笑脸……整条街车水马龙,人头攒动,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我想,这,就是对当年舍身忘死、为理想而奋斗的无数先烈的最好告慰。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