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1年4月2
星期五 第1815期

大理繁花绽奇葩 生物多样领风骚

编辑:大理时讯编辑 记者:郭 锋 文/图 2021 年 04 月 02 日 星期五 阅读:36

大理,风花雪月地,山光水色城,生物资源丰富,名特优花卉品种众多,素有“茶花之乡”“杜鹃花之乡”“兰花之乡”的美称,被誉为世界花都。近年来,多届兰花、茶花大会在大理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大理繁花似锦、艳丽多姿的景象以及奇花异卉的魅力,提高了大理花卉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是大理生物多样性最真实、最精彩的写照。

大理古代王族之花山茶花

山茶就其“身份”的高贵来说,早在1500多年前就已在大理亮相。大理历史上著名的绘画长卷《南诏图传》是一部史诗性的国宝,用连环图的形式描绘了南诏立国的传说。在这部作品中,茶花的形象赫然出现在南诏开国之君细奴逻家中,艳丽夺目的两树茶花把庭院映衬得光彩夺目。文字中特别指出:“奇王之家,瑞花两树,生于舍隅,四季常发,俗称橙花。”由此得知,茶花在古代曾被称为象征兴旺和吉祥的“瑞花”“橙花”,这正是王族发迹的征兆。

南诏第六代王异牟寻是一位颇有远见卓识的王者,开创了大理茶花繁盛的局面。他深知要想把这种王族之花培育成国色天香的名花,必须向大唐中原引进先进技术。在唐贞元十六年(公无800年),南诏国组织大型乐舞《南诏奉圣乐》团赴长安朝贺唐德宗时,异牟寻向唐德宗要了12名养花太监。这些人都是洛阳养花世家的子弟,是专为皇家培育奇花的高手。他们一到大理,见这里山河壮丽、气候宜人、土质丰肥,真是佛国仙地,正是施展抱负的风水宝地。于是,个个使出绝技,在这里创造奇迹。历时30年,共繁殖出姿态万千、姹紫嫣红的新品茶花50多种,从此有了“南诏茶花冠神州”之说。

南诏王室为把他们的技艺永留大理,给每人配备了一名童子作为义子,作为育花技艺的传承人,于是花都洛阳的全盘技艺在大理落地生根。据载,南中多山茶,十二工匠各施所能,以江南白茶、紫茶为插条即活母本。以云南山茶芽接,出新茶果,皆以粉交出九蕊十八瓣,又交出珍珠、玛瑙。历三十年得五十余种。十二太监各授一童子移花技,并收为义子,至此,南诏茶花冠神州中有恨天高,花大如盆,皆得枝于洛阳串培牡丹枝。到宋代大理国时期,大理茶花已发展到80多种新品。

大理王族末代王段兴智的弟弟段实上台后的第一件事,便在大理城东北部建立“百花厅”,招募了40多名专职花匠,派往洛阳、江南等地学习嫁接技术,两年学成回大理大施才艺,先后培育出150多个新品种。据载,中有品者皆为重瓣。大叶重瓣有醉杨妃、桃花面、恨天高、红绣球、白绣球、彩绣球、绣面郎君、十样锦。中叶山茶有九蕊十八瓣、千层陀、紫英含珠、观音坐莲台、一团火、绿玉含珠、玉女含笑、粉面芙蓉。小叶山茶有松球果,中有粉松球、紫松球、大红松球、杏黄松球、淡黄松球、恨天高、云髻,皆为珍品。后段素兴为帝,名种多为素兴皇帝派夫三千,叶榆城中山茶名花,能抬走及五百斤内茶花全被挖走。惜哉,鄯阐泥土矿重水土不服而枯萎,名花灭绝三十余种,后来花匠无复技超前人,而移花绝技多失传。

名人赞茶花

自1500年前南诏国王室开创人工栽培茶花以来,大理茶花即被尊为“帝王之花”。在《南诏图传》中记载的茶花图样,是至今发现的关于大理人工栽培茶花的最早史料。

明代洪武十六年(公元1386年),大理感通寺高僧无极率徒南京向朱元璋进贡茶花,出现了“马嘶花放”的神奇景象,至今仍广泛流传。

明代《云南通志》中记载了云南山茶花的品种和人们对它的赞颂:“云南茶花奇甲天下,明晋安谢肇淛谓其品七十有二,豫章邓渼纪其十德,为诗百韵。越壁作谱近百种,以深红软枝,分心卷瓣者为上。”

明代陈仁锡在《潜确类书》中鲜明地指出,云南山茶花在众茶花中排第一,最主要的特点是花大色艳:“山茶有数种,而滇茶第一,大如碗,红如血……”

明朝万历年间的《大理府志》中,更有“山茶谱28品,最名贵者有花瓣如菊、层出不穷的童子面;生长高不盈尺的恨天高,花色紫而黑的紫袍,艳如牡丹的牡丹茶,红白相间的大花玛瑙,九心十八瓣的狮子头等等。其中恨天高以开于红梅之先,凋谢于桃李之后而甲天下”的详细描述。

明代顾养谦《滇云纪胜》中记述:“滇中花事之盛,为中原所未有,山茶花数以万计,映日如锦。”

清代冯时可在《滇中茶花记》中记述了云南山茶花大于牡丹,美甲天下、璀璨艳丽的壮观景象:“滇中茶花甲海内,种类七十有二,冬末春初盛开,大于牡丹,一望若火霁云锦,烁日蒸霞。”

嘉靖年间流寓大理的状元杨升庵,写有一首大理的茶花诗出语不凡:“绿叶红英斗雪开,黄蜂粉蝶不曾来。海边珠树无颜色,羞把琼枝照玉台。”用衬托的手法,映衬出山茶花傲雪盛开、冰清玉洁的美丽形象,可谓奇思妙想。

同时代的白族学者李元阳写有多首茶花诗,其中有一首尤为传神:“南中山茶被陵谷,家家移种成风俗。丹焰高擎玛瑙盘,白营细镂羊脂玉。王家已比猩唇红,坡老更怜犀甲绿。蓓蕾十月阴阳功,阅历四时霜露浴。冬与寒梅争放花,未许春葩殿芳躅。芙渠茎短不离泥,牡丹虽奇红不足。其余品汇空纷纷,堪与山茶作奴仆。惜哉开谢万山中,不种上林花药局。”

成都武侯祠名联作者赵藩于l889年写的《茶花》诗也很有名:“数百年树根株盛,七十余图谱详录。压担绛云村女市,漫天红云罢僧堂。力排霜雪三冬暖,焰发文章万丈长。才信炎陬凝火德,区区真陋小南强。”

当代文豪郭沫若1964年到云南观茶花后赞道:“茶花一树早桃红,百朵彤云啸傲中。惊破唐梅睁眠倦,衬陪宋柏倍姿雄。”另一首写道:“艳说茶花是省花,今来始见满城霞。人人都道牡丹好,我道牡丹不及茶。”

一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中对大理茶花的描述令人叫绝。他对茶花“十八学士”的描写,借书中主人翁段誉的口语道:“大理有一种名花,叫山茶花,那是天下的极品,一株共开十八朵,朵朵颜色不同,红的便是全红,紫的便是全紫,绝无半点混杂。而且十八朵花开形状朵朵不同,各有各的妙处,开时齐开,谢时齐谢。”

大理茶花品种繁多,花名更是生动形象:如大仙女、二乔、风尘三侠、四进士、六鹤同春、八仙过海、十三太保……这些茶花都是异色同株,让人叫绝。

王者之香的兰花

素有“王者之香”美誉的兰花,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栽培养植历史。根据屈原著名诗篇《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的诗句,可以认定兰花从野生到家养的起始时间,在我国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唐诗三百首》开篇就有“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的诗句,可见兰花在诗人墨客心目中所占的地位。

自元代以来,大理地区就出现不少植兰、艺兰的高人雅士,同时也留下了诸多品鉴兰花的诗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兰文化。元初的大理总管段功一生好兰,曾养植名兰200余品,建造了“幽兰仙苑”的“品兰亭”。其女段宝姬也继承父志,晚年建兰苑于点苍山雪人峰麓,还给后人留下了题为“南中幽芳录”的兰谱,共有赞美兰花的诗100多首,并在一首咏兰诗中写道:“满园幽兰傲雪开,七子集社仿七贤。此花不是人间草,仙女移自琼瑶台。叶如碧玉珍珠露,花洁如雪金剪裁。更有百花不及外,芬芳如麝醉神仙。”

据大理古本资料《南中幽芳录》《庚子兰苑记》记载,大理远在唐代南诏国时期就已家养兰花。而唐时的南诏国疆域北抵大渡河,南到北越,西接印、缅边境,东抵贵州北部和广西西部,可以说南诏养兰的起始历史,就是云南的起始历史。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详细地记述了鸡足山、筇竹寺培植的兰花。编纂于清朝的《浪穹县志略》记载:“素心兰,滇省唯浪穹有之,称仙品”。可见小雪素、大雪素等品种在当时已久负盛名。大理百姓间以“兰”以”惠“命名的女子比比皆是,说明兰文化对老百姓的濡染之深。

上关花开传奇迹

“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照洱海月……”这是对大理四景的生动描绘。其中“上关花”原指生长于大理上关的一棵花树。此花相传为吕洞宾所植,花大如莲,奇香无比。据《大理府志》记载:“花树高六丈,其质似桂,其花白,每朵十二瓣,应十二月,遇闰月多一瓣……”多么神奇的花!这花谢后结果,其壳黑硬,可作朝珠,因而又叫朝珠花,可惜现已绝种。

据传上关花于唐代栽种,至明代还有,徐霞客在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三月来到上关观赏过此花。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写道:“其树高临深岸,而南干半空,矗然挺立,其花黄白色,大如莲,亦有十二瓣,按月而闰增一瓣,与省会之说同,但开时香闻远甚,土人谓之‘十里香’,则省中所未闻也。”据说,到清代晚期,由于参观此花的人太多,特别是达官贵人到此观花,都要魚肉百姓,百姓气愤之极,便将花树砍了。因此,现在所说的“上关花”是泛指大理地区花卉品种繁多,百姓喜花爱花,家家花枝不断、四季飘香的景象。

深山幽艳马缨花

在点苍山这个植物王国中,杜鹃花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据说,全世界所有杜鹃花属的物种,点苍山占了一半以上,已经定名的就达44种。近现代国内外的植物学家更是纷至沓来,苍山杜鹃成了这一学术领域不可或缺的内容。

对于苍山的马缨花杜鹃,因组合花序而显得花朵硕大、光艳夺目。它很难在居家移栽成活,于是就有一个优美的民间传说:马缨花认为自己绝世无双,因而在一次国王分封花皇的时候姗姗来迟,以致被贬入深山老林,抱憾终生。此类马缨花树干弯弯扭扭,又常脱落树皮,人们便说那是它过分伤心的缘故。正因如此,人们要欣赏到冷艳幽香的马缨花,还得不辞辛苦地进入深山老林之中。

百花争艳朝花节

大理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如春、土质肥沃,适宜于花卉植物的生长,所以大理人家种花成了传统和时尚。大户人家种名贵茶花、兰花、桂花、杜鹃、月季,小户人家种灯笼花、海棠花、素馨花、金银花、桃花、梨花、石榴花。每户人家都花技不断四时春,呈现出家家流水、户户养花的赏心悦目景象。

在大理街头,沿街摆满了各种鲜花,微风徐来,花香穿街过巷,轻拂游人,花影摇曳于清清流水中。到了“朝花节”,大理街头更是花如云、人如潮。

说到朝花节,还有一段优美的民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百花仙子路过美丽富饶的大理,这里百鸟啁啾、蜜蜂忙碌、蝴蝶飞舞,一年四季都有开不败的鲜花,有好些花,连百花仙子都叫不出名字来。她为便于管理就下了一道旨令:农历二月十四日这天,大理所有的鲜花都要到洱海边集中,举行一次百花会,谁开得最好最艳就能受到嘉奖,还要给每一种花取上一个好听的名字。为了纪念百花仙子召开的百花会,白族人民就把开会的那一天定为“花潮节”,也叫“朝花节”。

朝花节的传说是悠美的,且史料确有记载。据民国《大理县志》记载:“十四五等日为春会,又名太平会……各家如争胜陈列古玩,并以花木之嘉美者,磊集花山为点景之助。”每年的这一天早晨,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忙着蒸糕、摆水酒,在敬过百花仙子之后,就把自家养的花摆在大门前扎花台、搭花山、立花牌坊,供人观赏。朝花节是百花芬芳的集体流洒、美丽的规模发布,百花比美,仪态万方。最后评出最好的鲜花,为花挂红,给养花人以奖励。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