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底,我打开电视机调到云南卫视等待收看《清风云南》栏目,当晚播出的是《写在照壁上的家风》专题片。看名字就知道讲的是我们大理的故事!
照壁——我再熟悉不过的一堵墙,难道它与家之间有着什么深意吗?
跟随着电视镜头,散布在苍山、洱海之间的大理白族村寨徐徐展开,主持人把大理郡望一一道来。突然,“周家‘爱莲堂’”闯进我的耳朵,飘过我的眼前,我的心像被大锤猛烈地撞了一下,震得呼吸都仿佛停止了!渐渐地,那所坐落在大理古城玉洱路上的老宅从记忆深处显现开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青瓦白墙、绿树繁花,精致而又淡雅,清新而又和谐。那眼石头水井,我在那儿打过水;那大理石雕花盆,我在那儿浇过花;那天井中的青石板,我在那儿扫过地……这点点滴滴汇聚的情愫就是乡愁吧?
记得小时候在大理古城周家老宅里,一群堂兄弟姊妹经常从东院窜到西院追逐打闹,爬上窄窄的楼梯把各个转角楼都躲藏一遍,又回到天井中,在照壁前摘花捉虫,这就是我童年里最快乐的记忆。周宅正厅大堂门楣之上,悬一大匾,曰“爱莲堂”。小时候只觉得字体清逸,特别好看,长大了渐渐品味出其中高洁的寓意。
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五位,是一个高贵而低调的姓氏。周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主要源于姬姓。堂号本是某些周姓支派用于标榜和区别的标志,大多数周姓堂号都是根据与周姓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名或典故有关。我们大理周家大院以“爱莲堂”为堂号,它指向的家族世祖是北宋理学家、哲学家周敦颐。这位祖先主要以德行著称于世,一生最爱莲花,著有名篇《爱莲说》。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称为花中君子,周老先生人品亦如花品高,因此他的后裔堂号便取“爱莲堂”,以此来纪念先人。周氏后人主要分布在江苏、广东、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小时候父亲说过我们祖上是明洪武年从南京迁到大理的,如今我算找到一点家族的根了。
从我十来岁起,父亲便经常对我讲周家的那些事儿,细数周家大宅里几十号堂亲、表亲的支系关系。懵懂无知的我哪里耐得住性子听父亲娓娓道来,一般是记个大概就说“我知道啦!”现在父亲已经过世,想再听他“唠叨”点什么已不可能了……还好周姓人十分重视家谱和族谱,大理周家也有族谱,而且已修撰成书,现在由母亲保管着,我已向母亲说要借来看看,一定要好好补上这一课!
周家族大,出过不少做过大事儿的人。鼻祖周能是首位云南府大理衙指挥使,明朝洪武十五年新建大理城于苍山中和峰下,建成后两年修建位于上关的周城。曾伯祖周仁是清朝末代拔贡,在广东任父母官二十载,期间开渠引水、兴农助学、捐资购米赈灾、设立养疾院、创办戒毒所、成立实业所,为官廉洁开明,业有政声,深受当地群众拥戴。他告老还乡后成立“洪武会”,成为大理洞经音乐奠基人,写下中和寺长联。我爷爷是富滇银行创始人之一。父亲这一辈虽没有做官,但读书都很厉害,在文化、经济、艺术、科技各方面都有出类拔萃的人。自小我就以周家是书香门第为豪,家族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父亲对我教诲时常常把“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挂在嘴边,如今这八个字早已深深地扎在我的心里!
通过观看《写在照壁上的家风》知道,在大理,家风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得以传承,还将“郡望堂号”这一象征符号融入白族建筑之中,直接题写在家家户户的照壁上,照壁被题上了家风文化。千百年来,透过这些题字,后人沿袭着家族重视家风教育和传承家风文化的自然秉性。
原来,照壁确实不是一堵简简单单的墙,它犹如家中的一位老人,时时刻刻关怀着一代又一代的子孙,静静地在讲述这个家的风骨。“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遗憾的是,“爱莲堂”照壁上书写着哪几个字我竟忘记了。我对自己暗暗谴责,想着哪天一定回去好好一探究竟……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