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0年12月11
星期五 第1739期

太邑乡:打好“1+7”组合拳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编辑:大理时讯编辑 记者:朱 滢 杨 辉 摄影报道 2020 年 12 月 11 日 星期五 阅读:22

太邑彝族乡是大理市唯一的山区民族乡和唯一的建档立卡贫困乡,同时也是大理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中,太邑乡全力打好“1+7”组合拳,全面防止返贫风险,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全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通八达交通网连通“富民路”

“路一通,样样通”。道路交通是太邑乡脱贫攻坚的基础性工程,全乡以“互联互通”为目标,打通环乡公路,建设村、组环线,实现村与村、组与组之间的互通,改善对外交通环境,连接周边县乡交通网络,着力打造“高速路网”,力争构建完善的交通网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家住太邑乡乌栖村的李万芬回想起当年走路上学时的经历,一直摇头:“我们小时候上学,公路不通,都是走路下去,碰到雨天还要带几双鞋,不然到了学校,鞋子、裤子、衣服全都湿了。”如今,自己的孩子可以坐公交车上学,李万芬感慨万分:“公交车开到了我们大山上,真是做梦都没有想到。”

公路连通后,李万芬一家是最直接的受益人,孩子读书不用愁,李万芬和丈夫去下关打工,回家一趟也变得轻松多了。同样受益的还有乌栖村村民李文权一家。过去建房子,建筑材料都是靠人背马驮运上山,2017年进村道路硬化后,车子直接就把建筑材料运到了他家门口。路修好了,村民们盖起新房,村里的小轿车也多了起来,这些变化都离不开道路交通的改善。

“我们村的道路修通硬化以后,村庄面貌得到很大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也随之增加了。原来我们都是靠人背马驮运出去,现在轻轻松松就有人来拉、有人来运,农产品价格也提高了不少。”乌栖村村委会主任李绍飞高兴地说。

近年来,太邑乡全力实施乡域连贯路网的道路建设提升工程,投入1.27亿元实施63.5公里的主干道和入村道路改扩建及路面硬化,投入700余万元新建下关温泉至红河源30公里生态旅游路,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700万元实施21个村庄道路硬化项目,投入206万元进行太邑二号桥排危改造,并完成51公里主干线道路损毁塌方清理和29公里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正在协调推进5个行政村公交车通达建设项目。今年,太邑乡又投入815万元实施8个村庄的道路硬化项目,已硬化7个,其余1个已进场施工,全乡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初步建成,切实改善了山区群众出行条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种下红果参铺就致富路

路修好了,如何让群众发展致富,是摆在太邑乡面前的一道难题。产业一直是困扰太邑乡的最大短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乡依托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全力外引内培,努力在产业培植上下功夫,力求突破进展。

寒冬时节,在太邑乡桃树村,一片长势喜人的红果参挂满果实,一串串白里透红、晶莹剔透。“按今年情况来看,红果参的长势、挂果率都比较好,每亩产量1000公斤左右,我们和各个商务平台的定价是160元1公斤。” 大理振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金华介绍说。太邑乡桃树村是典型的彝族小山村,长期以来村民以种植核桃、玉米、小麦和养猪、养牛为主,产业单一、后劲不足制约了发展。红果参的引进种植,为山村培植了新产业,也为村民拓宽了增收致富的门路。

望着挂满枝头的红果参,桃树村村委会主任罗进武说:“今年5月,我们村引进大理振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红岩坝进行红果参种植,通过土地流转,贫困户就近就便务工,大大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同时也增加了村集体的经济收入,下一步我们计划把红岩坝2000多亩土地发展成红果参基地。”

巩固校点撤并成果抓实教育扶贫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山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才能为彝乡发展注入长久动力。太邑乡整合教育资源,巩固校点撤并成果,抓实教育扶贫,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2019年,太邑乡结合教育发展实际,对人数过少的者摩完小、乌栖完小进行撤并,让这里的学生到教学资源、条件更好的太邑完小学习。来自乌栖村的李雅玲一年前还在20多公里外的乌栖完小上学,由于父母在外务工,一年到头与父母见不了几次面。“来到太邑完小后,我几乎每个星期都能与父母见面,我的朋友也变得更多了,我愿意在这样美丽的校园里继续好好学习下去。” 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李雅玲一家享受到各项扶贫政策,家庭经济发展了,一家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如今,李雅玲吃住在学校,还享受到教育扶贫的各项补助,学习更加努力,成绩也越来越好。乌栖完小、者摩完小撤并以后,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的教育扶贫得到了更好保障,他们见识更广了,学到的东西也更多了。太邑乡中心校校长杨红宣表示,“校点撤并保障了学生享受‘应补尽补,应享尽享’政策的落实,他们从山上下来以后,见识、学识和做人、做事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扶贫先扶智,我们相当赞成整合资源优势,集中优势力量办学。”

整治人居环境绘就“富春山居图”

太邑乡针对“有新房无新村,有新路无新景”问题,着力提升山区人居环境,努力实现山、林、水、田、村、人和谐共生。

每天一大早,太邑乡乌栖村村民李飞虎都会把院子和房前屋后的卫生打扫一遍。回想起过去脏乱差的环境,再看着越来越美丽的山村新貌,李飞虎高兴地说:“以前我们这里村民意识较差,房前屋后杂物乱堆乱放。现在政府提倡人居环境改造,村民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人居环境改善了,卫生也搞好了,院子里、房前屋后的杂物都没有了,我们住着相当舒服。”

自2006年以来,乌栖村分别实施了整村推进千村扶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全面实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78户372人贫困户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任务,到2019年末实现了村出列、户脱贫的目标,一条条泥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一栋栋土坯房变成了青砖白瓦安居房、一户户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辖区森林覆盖率达到89%,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成为了休闲、观光、考古、生态旅游、探险的好地方。

乌栖村的变化是太邑乡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生态山村的一个缩影。面对山区多、财力弱、村集体经济薄弱等现状,太邑乡针对山区特色,差异化治理,对症下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因山造势、就地取材、产业带动、融合发展,不断拓宽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依托生态环境优势,盘活山水资源,借山造势、借水造景,既实现了山村的美丽蝶变,又留住了美丽乡愁。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中,太邑乡围绕“一个突破”,即产业培植有突破;“七个提”,即就业创业提质、住房安居提标、交通水利提速、环境卫生提升、集体经济提量、内生动力提振、教育卫生提效,切实打好“1+7”组合拳,全面防止返贫风险,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整乡退出,实现贫困人口、脱贫户、贫困村、贫困发生率全部清零。大理市唯一的山区民族乡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发展。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