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再讨论、敢想敢干再出发”活动启动以来,大理市发展和改革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云南对大理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和“作风转变、敢干实干”,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强化责任担当,深入分析洱海流域转型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进一步树牢抢抓机遇意识、创新意识,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洱海流域转型发展。
一、当前大理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十三五”以来,大理市坚持以洱海保护治理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生态建设、脱贫攻坚、产业转型、旅游文化、民生改善等方面成效明显,真正起到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火车头的作用。但是,在洱海保护治理的严峻形势下,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大理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仍还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短板突出。传统农业结构调整成效不明显,生态农产品尚未形成规模,一产对国民经济基础支撑作用持续减弱。原有工业体系逐步退缩,产业转型发展和新兴产业培育缓慢,工业增长乏力。以文化旅游业为主的三产全而不精、大而不优,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培育不到位。支柱产业面临转型困境,传统产业潜力有限,产业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
二是发展空间不足。洱海流域环境资源约束不断趋紧,产业发展余地较小。土地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建设滞后,建设供用地机制僵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流转置换、养殖和农业附属设施用地受限的矛盾日益突出。按现有建设用地情况预计,“十四五”期间,全市仅有不足10平方公里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年均不足2平方公里,低于“十三五”期间36%。
三是城市品质不高。城镇缺乏较高的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人口集聚规模,尚未形成支撑区域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平台,产业集聚、信息物流枢纽、开发高地和人文凝聚等城市核心功能没有有效发挥;城镇规模弱小,城乡配套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中心城区与城市群落之间缺少科学的分工和协作,定位不清晰,特点不突出,作为滇西中心城市的聚集能力和辐射功能不强。
四是财力极为有限。政府性债务过高,一些债务无法用债券偿还,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保洱海保护、巩固脱贫攻坚、旧改棚改、教育卫生补短板、重大项目建设资金需求较大,建设与还债、发展与投融资矛盾极为突出。
二、破解存在困难问题的对策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一是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按照国家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政策要求,利用好第三次国土调查现状基础数据成果,加快《大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科学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保障项目用地,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有效疏解洱海周边人口和产业向流域外转移,走出“环湖造城、环湖布局”的误区。二是不断完善各类专项规划。按照强化洱海流域空间管控、推动绿色转型发展、从根本上降低洱海流域环境负荷的思路,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各类规划,建立健全完善的、覆盖全市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同时,借助数字化手段,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决不让任何一个新增建设项目脱离规划管控,决不让任何一间新建民房散落在规划以外。既要为项目落地提供用地保障,又不能因项目建设而破坏洱海保护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要让每一个建设项目成为洱海保护治理和最美城市建设的“加分项”。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项目前期审批工作。规范和改善政府服务行为,规范投资项目审批运行,持续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简化企业投资审批流程,提升审批服务质量,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实现项目审批时间再砍一半、群众和企业现场办理事项最多跑一次,进一步提高服务和办事效率。二是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把帮扶体现在具体行动上。执行好各级减税降费政策,把政策红利实实在在的反馈到企业;督促水电气企业强化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压缩报装时间,加大设施设备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供应可靠性;不断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覆盖范围,指导好一般工商业用户进场交易。
——加快洱海流域农业转型升级。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树品牌。立足大理空气优、水质清、四季蓝天白云,农业发展具有“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的优势,积极整合各类政策资金,加大农业种植技术服务指导,扩大绿色、有机基地和产品认证规模,在洱海流域全面推广生态种植模式,打响洱海流域“绿色食品牌”。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实现多个千亩以上的规模流转利用,重点推进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有机生态农业,打造一批国家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二是以打造“洱海绿色食品牌”为主线。着力培育一批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培育龙头企业集群,推动农业产业“科研+种养+加工+销售流通”全产业链发展,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进一步增加农业附加值。推动洱海流域种植结构调整,严格落实“三禁四推”系列工作,大力发展种养循环、生态互补型绿色有机高效农业,将洱海流域农产品打造成为优质绿色生态放心产品。加快土地流转,切实提高已流转土地利用效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推进旅游业全面转型发展。一是推进“旅游+生态”有机融合。以习近平总书记“记得住乡愁”为主题,以古生村、科普中心、湿地公园、洱海绿道、蓝藻防控科普基地、海东秀北山森林公园等洱海保护治理项目为依托,打造洱海环线生态保护教育基地,切实把洱海保护治理工程转化为旅游资源,实现洱海保护治理与旅游转型升级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增强洱海保护治理内生动力。二是打造“旅游+文化+生态”名片。以洱海生态廊道、茶马古道、苍山步道为主线,立足大理市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传统民族节庆、茶马古道、商帮元素,将大理千年的人文底蕴与现代商业理念有机融合,把特色商贸、康养度假、高端酒店等业态融入旅游业布局,着力打造文化旅游、非遗旅游、民俗旅游、节庆旅游、乡愁旅游、康体养生旅游。坚定文化自信,强化创意设计,开发实施一批规模和品牌效应兼具的文创融合示范项目,打造更多具有大理特色的文创精品。三是加快“旅游+乡村”融合发展。明确乡村旅游发展目标方向、分区功能布局、市场准入条件和退出机制,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建设工程,以大理古城、喜洲古镇、双廊艺术小镇被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特色小镇”为契机,积极引进知名企业参与特色小镇建设,系统规划产业发展、风格设计、品牌打造、市场营销,进一步活化升级一批特色古村落,建设一批具有大理特色和人文底蕴的美丽小镇。四是提升“旅游+服务”的品质。针对大理市“一部手机游云南”宣传欠广度、应用欠深度等问题,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内容,加快景区资源、文化资源、产品资源要素上线,为游客提供最全面、最权威、最方便的智慧化服务。深入推进旅游革命,持续推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加快推进省级精品自驾旅游线路建设,谋划打造好苍洱大景区精品线路,加快高端酒店集群建设,大力培养文旅人才,彻底改变目前大理市旅游产业繁荣而不富强,旅游企业小、散、弱,传统景区吃老本等问题,充分展示大理市的旅游新形象。
——全力培植大健康产业。一是加快发展康养产业。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目标,构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科技水准高、竞争力强的大健康产业。重点推进浙大校友联合体投资136亿元新建的“大理国际健康小镇”项目和滇西医疗中心建设,促进宜业、宜学、宜养、宜游、宜居的产城融合,建设以康养为核心、文旅为延伸、社区为配套的多功能一体化健康生活目的地。重点推动大理双廊安缦、丽思卡尔顿、大理双廊漫悦谷生态康养文化度假小镇等项目引进工作,填补大理市无国际一流大型康养项目的空白。二是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中药、民族药、天然健康产品的同时,加强产学研融合发展,培育形成“种植+研发+生产”的大健康医药产业体系,大力培育康复保健、生物医用材料和基于药物研发的服务外包产业,优势互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优势。三是促进医养结合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大理市独特的自然、气候、物产特色,在“养”字上显特色,把大健康产业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结合起来,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专业护理医院等紧缺型医疗服务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与养老(敬老)机构融合转型医养结合,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结合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费森尤斯同本地医疗机构进一步合作,推动建设一批专科医院及科研基地,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
——稳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扶持低耗能高附加值加工产业,全力支持啤酒、特色乳制品等系列产品的推广。加快信息化建设,大力引进培育数字经济,统筹推进“无线大理”“宽带大理”等项目建设,加快5G和物联网工程建设运用,培育形成新增长极。加快推进水泥厂异地搬迁,引导大理水泥转型发展文化教育产业,红山水泥转型发展体育产业。
——狠抓城市品质提升。抓住大理市列入国家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示范城市的重大机遇,聚焦大理市国际一流城市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城市规划坚持以科学一流的规划为导向,着力提升城市发展的经济品质、生活品质、环境品质、文化品质、管理品质。一是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推进大理的文化保护、旅游发展、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城市景观、城市道路和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建设,合理调整城市布局,集约高效利用城市土地资源,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良性循环发展。继续强力推动老旧小区棚户区更新改造,结合美丽县城建设工作,着力破解县城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重点改造提升老城区、老街区、老社区、老厂区等已有建成区,重点解决县城基本功能完善、人居环境提升等问题。二是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围绕打造湖滨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做好城市更新改造的规划布局和整体风貌景观设计,科学布局城市住房、道路、供排水、环卫、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引导老城文教体卫服务功能向新区疏解,缓解老城拥挤;加快推进新区公共设施建设,补足配套不足片区内的公共设施,促进新区发展。三是大力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加强建成区面山、城市入口、建成区内重点区域、主街区和河湖岸线的绿化美化工作,注重城市小景小品的设计打造,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和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条件,合理设置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等,切实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