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看到多年不见的高中同学,气质高雅,较当年的有棱有角温和了许多,我称赞她,她却谦虚地说,要感谢我那些日子的陪伴。见我讶异,她说:“你写的那些话陪伴着我,帮我度过了生命的低潮。”见我锁眉,她才说:“就是群组里你的那句名言啊!‘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无济事,忧恼有何益?’”
“哦!那是《入菩萨行论》里的字句,不是我的名言。”我哪能掠夺菩萨功德呢?其实说穿了,还是她自己的善根,是要开窗远望蓝天白云,还是要低头诅咒满地污泥,转念化解全在一念之间。这件事也让我期勉自己要多写正向文词,多举励志事例,也许逢机能陪伴万里之遥外的一颗心,不再孤独寂寞。
网络上有个故事:一位退休教授,跟老妻过着惬意的生活,拾花荏草好不快哉!月前一个晚上,朦胧间他感到床垫湿了,是老妻尿床。他推推她,发觉她已没有反应。
“节哀顺变。”不少亲戚朋友说。
“谢谢关心,我会的。”他极有礼貌地回答,没失方寸,一派学者风范。
暗地里,他部署一切。花草赠送给邻居,向人借的书籍邮寄送还,然后走向律师事务所,全部准备好了。在月圆的夜晚,银光薄薄地洒满一室,他亮起微黄的台灯,写下最后的话语。面前,是一瓶药丸。
就在他打开瓶盖的时候,电话突然响起。他拿起话筒,一阵温柔又熟悉的声音传了过来:“爸爸,我在机场,我想来陪陪你。”他猛然觉醒,自己还有个在美国的女儿呢!
这故事的结论是:原来防止自杀最有效的方法,不是高深的学术修养,不是著名的心理医生,也不是丰厚傲人的财富,而只是一种简简单单、被关心的甜美感觉而已。
有资料显示,丧偶半年内,遗眷的死亡率较该年龄的平均数增加40%,更让人惊觉陪伴的重要。
有位朋友的母亲半年前往生,听了这故事后,决定每两周回家看独居的父亲一次,但每次回家,只见老父手握遥控器、眼盯电视,视她如空气,丝毫没有交集。
她父亲原来就话少,朋友完全不知如何开启沟通管道,而且她的兄嫂就住在对街,平日也能照应父亲。她矛盾于是否自作多情,考虑是否延续这南北奔波的徒劳无功?我建议她既然有心,还是坚持下去,突破手足无措的尴尬期,毕竟亲情的慰藉无可替代。
后来,她给父亲买运动服、教父亲练气功、炖一锅老人家爱吃的食物,终于融化了那座内敛的冰山,这也才慢慢分担了老父内心深处无法言语的失落与伤痛。我恭喜朋友当时的坚持,现在,连兄嫂也感恩她的分忧解劳。
无论时间长短,只要愿意献出自己“来得及”的陪伴,电话、视讯、几句问候、只字词组或亲身传情,用心关怀,相信就会是人世间至真至美至善的幸福源泉。
亲爱的你,赶快想想,该送给谁这份难得的礼物吧!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