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0年10月9
星期五 第1695期

人文胜景传奇荟萃的 罗荃半岛

□ 本版撰文/作者 郭 锋/文 杨永明/图 编辑:大理时讯编辑 2020 年 10 月 09 日 星期五 阅读:88

在大理古城正东方的海东,有一座玲珑剔透的半岛像一艘军舰在洱海中航行,这里是观赏苍洱风光的绝佳境地。岛上分布着雄奇精致的塔亭楼榭,弥漫着仙风道骨的神奇传说,这就是荟萃了人文环境、民间神话、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圣地——罗荃半岛。

罗荃胜景传宝岛

我与罗荃半岛的结缘,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1980年10月的一天,云南省广播电视厅外事办主任带着台湾长乐电视文化传播公司的刘先生到大理,当年我在州广电局总编室负责对外宣传,找到我后说,要拍摄大理的风光、人文及传说,并请我担任向导。

第二天清晨,我带着他们四人直奔海东罗荃半岛。这里山势自北向南直插海心,三面环水,风光秀丽而地势险峻,西苍壁立、东洱滢滢,苍洱大观尽收眼底,古人有“地占山海之险,境夺天地之秀”的赞誉。天生造就的区位优势,成为人们观赏苍山洱海的绝佳之地。

清代分巡迤西使者王发越曾描述:“凭栏四顾,其西则苍山耸翠、瀑布湍飞、白云渺渺、掩映苍松古洞间;东则冈峦屏峙、塔影矗宵、懈舍涡庐微露而隐。南北则上下龙关、雄峙左右、雁泽万里、商舶往来不绝、村落棋布、烟火万家。”白族著名诗人赵藩曾写下这样的对联:昆明池当属斯,仿凿习楼船,汉帝雄心驰域外;浩然阁已无在,搜遗补碑碣,唐人高咏表楹瑞。

一行人看到如此美景,都惊呆了。趁着摄像机架设机器之机,我向他们讲述了这里的历史。这里的罗荃古渡曾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渡口,罗荃古寺则是我国西南各民族,特别是藏族同胞到鸡足山礼佛朝圣的重要驿站,大观楼长联中“汉习楼船”的典故就出自这里。据有关史料记载,汉代司马相如、司马迁都曾先后游历至此。南诏初年,南诏王阁罗凤曾在这里建观音院。

据史料记载,观音阁建造于大理国建立后两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佛教传入中国后,观音成了中国民间最受欢迎的神祗,在大理白族地区,观音崇拜更为突出,“家家念弥陀,户户有观音”实在不算夸张。这里的观音阁被称为“南海普陀”,洱水与苍山,佛教之齐鲁,游客都要到这里顶礼朝拜,可谓:登镜阁入仙境出尘脱俗,拜观音结佛缘祈福消灾。

在观音阁前面,就是小巧玲珑的太子阁。游客来到这里,尤其是对求子心切的人来说,都要到这里“打太子”,保佑早生贵子。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相传是释迦摩尼的诞生日,是“佛诞日”,也是“太子会”,这一天莲池会的老斋奶们都要到这里念经,备上素斋供果,举行喝“太子尿”活动。据说喝了“太子尿”后能驱邪除病,让人清吉平安,增长智慧。

白族是一个极善于吸纳外来文化的民族,宗教信仰往往体现了多教相互吸纳、包容的特点,儒、释、道互融极其普遍。1986年,当地村民集资功德,在观音阁西北角盖了一幢“八仙楼”,楼上塑的是西王母和八仙,楼下供的却是弥勒佛。

这时摄像师把镜头拉近,真是:东观洱海日出金梭烟云,南迎下关风至海阁风涛,奇观臻壮丽;西看苍山画屏凤眼生辉,北眺上关花开秋水映月,妙景兆桢祥。这时我让摄像师把镜头转向离海岸约165 米的一个暗礁,据说南诏王阁罗凤曾命人在上面镌刻有“国门在此”四个大字,在老百姓的传说中,这就是石骡子,它与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望夫云》有关。传说南诏公主恋上猎人樵郎,双双飞到苍山玉局峰,山顶天寒地冻。为给公主御寒,猎人飞到海东,盗取了罗荃法师的七宝袈裟,被法师用法术打入海底化为石骡子。公主望夫不归,悲愤而死,冤魂化作一朵白云,飘荡在玉局峰顶。白云出现,洱海必掀起大浪,因为公主要见到他的情人,这时海中之船就得靠岸。

这一天虽然没有拍摄到石骡,但这感人的故事,已深深地吸引了刘先生,他表示回台湾后,在后期制作上用动画将之表现。

经过几天的拍摄、采访,刘先生一行满载而归。经过精心编辑,一部《罗荃胜景与传说》的电视专题片在台湾播出。刘先生来电说,节目在台湾获得了很好的赞誉,许多观众表示要到大陆来,亲自感受这迷人的风光。

天镜仙阁观苍洱

天镜阁始建于大理国时期,已有上千年历史,曾几次毁而复修,直到1996年政府有关部门引起重视后再一次复修。据史料记载,洱海上有四大名阁,即海东天镜阁、海西浩然阁、上关水月阁、下关珠海阁。但到民国时期,四阁都已不见踪影,现今只有天镜阁仍屹立于海东玉案山象鼻岭南峰罗荃半岛上。

2018年10月,我应大理罗荃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沛泽,也是我上世纪六十年代凤仪中学的老校友之邀,来到这里。他向我详细介绍了天镜阁的情况。天镜阁高25.6米,共五层,为走马转角式民族建筑,飞檐斗拱,翘角凌空。阁的上面三层有景观回廊,上下楼梯和各层的四面门窗都有极为精致的木雕装饰,回廊栏杆全用汉白玉大理石镶嵌,极其古朴典雅美观。我抬头一望,只见正对海中石骡(定海桩),阁檐高悬“天镜阁”“天镜大观”和“五蕴光明”三块金字匾额。我们健步登上天镜阁,放眼极目上下两关,纵览苍山洱海,尽得雄峰秀水之妙。我们又循着上面的观景回廊向四面瞭望,东观洱海日出、金梭烟云,南迎下关风至、洱海奔涛,西赏晓色画屏、苍山春雪、云横玉带、凤眼生辉、碧水叠潭、玉局浮云、溪瀑丸石、金霞夕照等苍山八景和三塔雄姿,北眺海舌、蝶泉与双廊风光。

近眼一看,洱海八景山海大观、金梭烟云、海镜天开、岚霭普陀、沧波渔舟、海阁风涛、海水秋色、洱海映月直扑眼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杨董事长在组织建设时,别出心裁地在天镜阁上遍装宝镜,阁里阁外宝镜层叠,银光闪耀。再加上阁顶金色琉璃瓦的相配,让天镜阁在水天一色的空明中熠熠生辉。老同学拍着我的肩膀说,如果你在早晨的晨曦中,或是晚霞的掩映下来这里,更是流光溢彩,实在是名副其实的“真如胜境,宝刹霞明”了。这真是何处可销魂,天镜阁中观景,阅尽苍洱秀色,这样才潇洒,环海路上兜风,遍领白州风情。

罗荃塔顶述传说

从下关沿洱海向海东行驶,一座高耸的塔直扑眼底。这就是著名的罗荃塔。据史料记载,此塔建于大理国时期,建筑形式与千寻塔、佛图塔相似,为四方密檐式空心砖塔,十六级,塔高42.9米。此塔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塔尖,在民间俗称无顶塔。

据明人笔记记载:“罗荃九十六,无疾坐化,建舍利塔于玉案山。”出土的“辛末岁造”无名号铭文砖上的“辛末”,是唐德宗元七年(公元791年)。也就是说罗荃塔历史比崇圣寺三塔还早68年。

迎着冬日的暖阳,我来到塔前。在老同学的介绍下得知,2008年他亲自组织罗荃塔的修复工作,塔总体保留无顶的特点,仍为四方密檐式空心塔原貌,但塔身比原塔高,且有高6米的圆形底座,直径达26.6米,外围有直径36.8米的圆形回廊。底座外围立有16根圆柱,中间为大型白密殿堂。圆形底座上的塔身高36.9米,有14层 16级檐口,整个建筑总高42.9米。底座中间的白密殿堂总面积216 平方米,可举行较大的佛事活动和演出。

在殿堂内,有罗荃法师的坐像。底座上的塔身中高耸着“慈悲喜舍”四种表情的罗荃法像,罗荃法像光照四方。据老同学说,仅这四座法像就耗资五十多万元。

游人如果要登上塔顶,塔内装有电梯,20秒钟即可到达塔顶。为了体验一下塔的高度,我不顾75岁的高龄,沿着四周的阶梯,一台一台往上走,一共攀登了266级台阶,终于登到塔顶。极目四望,神清气爽,疲惫顿消。我举起随身携带的望远镜,放眼四望,峻岭横迤,点点银帆迷醉眼,烟波浩荡,盈盈碧水润诗心。

此塔为何是无顶塔,这一问题一直缠绕在我的心里,于是我向老同学请教。他告诉我,在民间一直流传的是:师徒在洱海东西两岸各自造塔,约定好谁先造好就在那里赶观音会(三月街),结果洱海西岸的徒弟弄虚作假,用纸糊将塔竖了起来,师傅一气之下,一巴掌将塔头打到塔头村去了,罗荃塔从此成了无顶塔。

传说终归是传说,我们在一起分析,也许是地震,也许是工程未竟,也许是被龙卷风卷走,也许造型就是这么个特点。究竟谜底是什么,至今也未找到满意的答案。那就让它永远像谜一样地屹立在这里吧!

罗荃寺中话沧桑

罗荃寺始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距今已有1200多年。寺以人命名,这在大理地区绝无仅有,足见罗荃名声之大。据史书记载,罗荃在天宝之战中两次立战功,一是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伐南诏,罗荃为南诏八大法王之一,在阁罗凤之弟阁陂大法师率领下,会三十七蛮部与段俭魏,大破唐军于西洱河。二是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侍御史剑南留后李宓与广府节度史何履光又伐南诏,罗荃迎吐蕃赞普钟与诏王结盟,出东山断唐军后路,唐全军覆没。由于他两次大破唐军有功,被南诏王阁罗凤赐为国师。

唐天宝之战,南诏八王之首罗荃迎吐蕃赞普钟与南诏结盟大破唐军有功,南诏王阁罗凤特封罗荃为国师,赐此“东崖地”建寺讲经。罗荃于是在此地建立了八大寺院,鼎盛时僧徒达八百之众。自此之后,半岛、寺、塔俱以“罗荃”冠名。将三者以一个人名冠名的景点,在全国也是绝少的。

明人记载,大理国国师分三等,大国师居无为寺,专为帝室讲经说法;二等国师主崇圣寺,通天文地理,专门教授诸官子弟,学成者可与中原秀才相比;三等法师主罗荃寺,精诸秘法,乃国之阿叱力,司诸法事。罗荃博知识、善讲经、通秘法,罗荃寺便成了著名的佛教圣地。大理国段氏传国二十二代,有十帝为僧。其中第九代国王段素贞(称圣德皇帝),禅位为僧后曾居罗荃寺8年。

罗荃寺由于地处洱海东西两岸最窄地段,是水陆要冲,佛教传入大理后,这里就成为重要据点,到元、明、清禅宗传入后,也一直是禅宗传播的中心。

罗荃寺历经多次重修,如今走进寺院,院内有棵高大的桂花树,还有牡丹、芍药等各种花草,古柏参天,显得极为幽静。走进大殿,中间塑“三世佛”,即过去佛燃灯佛居左,现在佛释迦摩尼佛居中,未来佛弥勒佛居右。两侧分别塑伽蓝菩萨和罗荃祖师。

沧海桑田,世事如烟,寺名不改,罗荃走样。从功名显赫的南诏国师到民间传说中的“法海”,任凭世人传扬,深沉的历史文化积淀给罗荃寺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人间仙境醉宾客

乘着改革开放40年的东风,在大理州、市政府和旅游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大理罗荃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沛泽的率领下,通过全体职工的不懈努力,如今罗荃半岛已建成了AAA级景区,供四海嘉宾到岛上旅游、观光。游人从下关乘车,20多分钟就可到达。也可从洱海西岸的龙龛码头或才村码头乘船而至,15~30分钟即可到达。罗荃古渡新修的码头可供四艘大游船和几十艘小游船停靠,码头上还新修建了具有白族建筑风格的大门和照壁,门上悬挂了一副楹联:“洱海真如海,烟波浩渺,气象万千,欣得大观自会胸襟开阔;天镜果奇观,山水明丽,景色无边,缘登仙境定能烦恼全消。”

我这一天跟随游客沿岸南行,顺着早年曾是“石窟渔家”的山崖下岩穴前新修的便道,走到“洱崖题”下。继续南行,不过几十米,便到了观音阁和八仙楼下的73级石台阶前,拾级而上,即到了观音阁和太子阁。

这时我们沿着阶梯跨上了一座高12米、跨度为12.5米的玉虹桥。桥上有琉璃瓦屋顶覆盖,虽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却又有民族建筑风格,在蓝天、青山、碧水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特别是在阳光下,金光闪烁,更显得气势恢宏而神秘。登上玉虹桥,可东观金梭岛和海东风景,西可纵览苍洱,远眺大理古城和三塔,仰首可细看望夫云彩绘连环画及文字说明,令人赏心悦目,情趣盎然。

从罗荃塔后往北走200米左右,有一占地约一亩多的水面,池中碧波荡漾,周围是千奇百怪的假山,主人介绍说,这就是“墨池”,即神仙用“文笔”(塔)作大文章的“墨池”。

“墨池”北面的山顶上耸立着一幢极为壮观的建筑,这就是“玉案大观园”,我沿着二楼的观光走廊,尽情饱览苍洱美景,苍洱大观,尽收眼底。中间是太极广场,一楼有封闭透明的观光长廊和会议大厅,主人介绍曾在这里举行过“世界太极文化高端论坛”,太极各大门派的掌门人汇集于此,极为精彩。

我最感兴趣的是“马帮文化园”,走进园内,让人十分惊讶,竟有民国以前白、彝、汉、藏等民族的马帮文化用品。据主人介绍,这里的马帮用品均是二战以前的用品,数量不少,其中仅马鞍就足以装备一个连的骑兵。西面的三间房中,中间是马锅头的堂房,左边是小姐的梳妆房,称为“绣楼”,右边是小姐的闺房,布置得十分温馨。其家俱等都是民国以前的古典家俱。在院子南面的平房中,马锅等用过的古老炊具一应俱全,游人如有兴趣可预约品尝马帮的锣锅饭、柴火鸡。

最为刺激和消魂的要算高山漂流了,我不顾年高,要亲自体验一番。我和老同学坐进皮筏艇,系好安全带,进入水道,仅一分多钟就冲刺了600来米。这一活动,颇受欢迎,既激发了游客的兴趣,又是对胆量和意志的一种考验。

与罗荃寺一墙之隔的是“罗荃五道摄生院”,走进院内,只见迎面的墙上介绍道:摄生(即养生),就是顺应自然,全面系统排泄、治理、调整人们的生活方式,以修炼人生三气——精、气、神,以期达到固本培元、保住真气、保全生命、愉悦精神、增进智慧、延年益寿、开发生命潜能的目的。所谓五道就是:“心道”“食道”“太极道”“炁道”和“医道”。院中有一显著的太极图,在迎面的讲坛上,曾请过全国著名的太极大师讲国学,讲养生。根据介绍,这里曾被“世界太极拳网”授予过太极拳培训基地。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