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生而知之,老师是明灯,照亮我们远行的路。 “古之学者必有师。”(韩愈《韩昌黎集·师说》)自古以来学习的人,必有老师引导。
教师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据古籍记载,尧、舜、禹时期已有大学,名“成均”。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常识的老人集中起来,担负起教育责任,他们最初的级别是“国老”与“庶老”。
西周时期,学校分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是专门为京城的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乡学是地方上一般奴隶主和庶民子弟设立的。学校的教师,国学由京城大官担任,乡学由地方官吏担任。每年都举行隆重的典礼,以示“尊教重道”,所以《尚书》有:“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
自唐代起,学校的教师,也就是书院的主持人,大都为品学兼优且负有声望的长者,除了书院,还有私塾、公学和义塾三大类,这也应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
在古代,教师称呼为“师”,后来出于对教师的尊重,“师”前面又加一“老”字。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是古代对老师的尊称。南唐尉迟《中朝故事》记录:“某乍到京国,未获参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术不行,且望纵之,某当拜为师父。”古人又称教师为先生,《礼记》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古代的师生关系较为突出。父母带孩子去私塾报名读书,要向私塾老师行叩拜之礼,还要对孔子牌位行叩拜大礼。尊师之道在古人眼里看得很重,《吕氏春秋·尊师》里言:“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
桓荣是汉明帝的老师,明帝对老师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亲自拜桓荣为老师。
柳宗元《师友箴》言:“举世不师,故道益离。”古代教师的地位很高,朝廷在礼节性方面都给予一定的尊崇,这也体现了古人对治学之道的重视。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