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关镇全面吹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总攻号角,全镇上下携起手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克服疫情影响,把扶贫措施落到实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保障群众住房安全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马红伟是上关镇大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0多年来,全家人一直住在土木结构的老房子里,房屋年久失修,住房安全得不到保障。2017年,马红伟家的老房子被列入农村危房改造名单,原来的老房子拆除后,建起了新房。
“原来的老房子40多年了,漏雨、瓦片脱落,围墙也倒塌了,在里面住着危险。政府让我们拆除重建,补助4万元,盖起了新房子。”马红伟看着家里的新房,开心地告诉记者:“新房子安全多了,明亮,条件比以前好了。”
截至2020年上半年,上关镇完成“补短板”提升644户,修缮加固住房133户,落架大修25户;实施住房巩固提升,院心硬化245户、门窗安装136户、墙体粉刷256户、安装楼板30户、补漏47户、新建户厕360户、户厕改造162户、新建厨房429户、厨房改造201户、新建化粪池56户、通水通电17户、其它整改172户。同时,上关镇将感观疑似危房户99户按“边缘户”住房保障标准进行保障。由市住建部门完成鉴定,其中C级修缮加固83户,D级拆除重建16户,采取拆除重建户租房、借房居住的方式,有序开展整改。
连日来,上关镇沙坪村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人居环境提升整治工作。目前,村内环境焕然一新,村庄干净整洁,村内新建的绿化小广场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去处。沙坪村委会主任杜子业说:“此次整治工作共清理建筑垃圾110吨,拆除危房15幢,在村内的闲置空地打造了23个绿化点,切实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
“上关镇把住房安全和人居环境提升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工作来抓,此次农危改‘回头看’工作,通过实施院心硬化、门窗安装、墙体粉刷、新建住房、改造户厕、厨房、化粪池等工作,实现住人不危房、危房不住人的目标。”上关镇副镇长冉景飞介绍道。
为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上关镇对辖区内危房和透风漏雨房屋开展了全面排查,进行提升改造,扎实开展脱贫攻坚住房安全保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上关镇全面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全面清理生产生活垃圾,清除卫生死角,拆除危房162户,全面加强农户庭院卫生整治,多次入户整理并强化教育,使农户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
精准帮扶促脱贫
困难群众生活“甜蜜蜜”
走进上关镇河尾村王琪树家,迎面就看到他家饲养的5头肉牛正在吃草,王琪树的孙女婿正在打扫牛棚。
王琪树的孙女王润琴介绍:“家里原来住的是土房子,下雨的时候会漏雨。这几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努力,现在住的房子很好,吃穿都不用愁,感谢政府让我们有了这样的好生活。”
今年4月份,王琪树家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筹措资金购买了5头牛,试着发展肉牛养殖业。
王润琴说:“买牛的时候政府补助了1万元,盖牛圈补助了4000元。我们了解到牛的售卖价格不错,再养一段时间就可以卖了,收入还是可观的。”
在河尾村的一个缝补摊前,苏炳春正在认真地缝着刺绣鞋面。她因一岁时患小儿麻痹造成肢体2级残疾、精神3级残疾,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
苏炳春说:“因为身体的原因,很多活计都做不了。长大后想着学一门技术就去昆明学了缝纫,回来就摆了一个摊,可以养活自己。这几年家里变化很大,政府补助4万元帮我修好了房子,现在又享受厨房、卫生间改造惠农政策,家里的情况比原来好多了,感谢党感谢政府,我们自己要努力把日子过得更好。”
近年来,通过实施精准帮扶,上关镇在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781户、2823人已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建档立卡时的6.22%降至现在的零,实现“清零”目标,贫困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产业先行促增收
贫困群众致富忙
在上药集团(大理)红豆杉生物有限公司的红豆杉种植基地,大松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袁凤美和同伴一起在给红豆杉浇水,她和丈夫已经在这里打工5年多。大松坪村有30多户,就有十多人在这里打工。这里打工离家近,工作之余还可以兼顾家庭。
袁凤美说:“我在红豆杉基地上班已经有5年了,基地工作人员一直都很照顾我们,我们夫妻二人都在这里上班,有稳定的工作有稳定的工资,我们很感谢他们。”
上药集团(大理)红豆杉种植基地于2015年落地上关镇大把关村,占地5万亩,现种植有560万株红豆杉。基地以红豆杉当年新发的树叶为主要产品,2019年产量达180吨,产值近2000万元。公司成立以来一直践行社会责任,除每年支付流转山地租金30多万元外,每年还会对村里的老年协会和部分贫困户进行帮扶。
上药集团(大理)红豆杉生物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姜厚波介绍:“我们基地大量吸纳了周边的富余劳动力,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截至目前已经吸纳了600余人用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约160人。每年支出的劳务报酬约300万元。”
在上关镇沙坪村上关云川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迎面就看到一排排整齐的蔬菜架子上挂满了茄子、辣椒等蔬菜,合作社的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采摘、打包、装运,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杨凤美是河尾村村民,从上关云川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在合作社务工。“合作社成立后我们就在这里打工,田里什么忙就做什么。我主要负责种菜、除草、浇水、摘辣椒、摘番茄等,我爱人主要负责运输,把摘出来的作物拉到货场,装箱上车。”杨凤美介绍说。
2019年5月,上关云川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向政府流转近千亩土地,以沙坪为主要种植基地,运用高效节水滴灌技术种植生态蔬菜,主要种植辣椒、番茄、茄子、黄瓜等品种。
合作社技术负责人陈四海说:“基地去年5月到12月总产值约500万元,用工方面大概每月平均约100人,每个月工资开支约20-30万元;在这里务工的人员每月工资大约平均有2600元。”
在实施脱贫攻坚工作中,上关镇紧盯产业扶持发展,依托专业合作社扎实推进贫困户就业工作,及时发放产业扶贫到户奖补。2020年,上关镇产业扶贫到户奖补共5批次,奖补到户700户次178万元。下一步,上关镇将通过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固定资产收益、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促进建档立卡贫困户持续增收,杜绝返贫现象发生。
群策群力全力以赴
推动脱贫攻坚纵深发展
顶着夏日中午的大太阳,刚走进建档立卡贫困户苏康丽家中,上关镇东沙坪村下乡工作组组长马逢春就和苏康丽聊起天来。
“康丽,以前你家母女俩相依为命地住在旧房子,党委、政府、村‘两委’都关心,把你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现在你们已经稳定脱贫了,你也有手艺制香,但是你放心,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责任,以后你女儿苏雪继续读书,党委、政府依然会帮助你们,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我们一个都不能掉。”马逢春说。
“没有政府的帮扶,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有了你们的帮助,才有了我们的今天。”苏康丽激动地说。
“先解决你们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以后好好培养娃娃,娃娃才是你的希望。”马逢春告诉苏康丽。
像这样的入户走访,马逢春和工作组的4名队员每天都要进行,有时候宣传政策,有时候拉拉家常。虽然每天的工作很辛苦,但看着农户的住房和收入在逐步改善和提高,大家心里很满足。
今年,上关镇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2020年实现高质量脱贫”号召,因村施策,选派以党政领导任组长、4至5名素质全面的镇干部组成工作组,进驻13个村,全力以赴督促、指导、支持和参与13个村抓好脱贫攻坚工作。
4个多月来,上关镇村组干部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对全镇990户四类重点户和边缘户开展了“回头看”、问题排查整改工作。上关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副镇长白文志介绍:“他们白天入户走访排查,与贫困户亲切交谈,详细了解贫困户的困难,并与贫困户就脱贫帮扶措施交换意见,充分了解贫困户的脱贫意愿,对贫困户收入、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困难详细记录,晚上汇总后对每户的困难进行认真分析,协调各行业部门出谋划策,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争取各部门形成合力助力脱贫攻坚。”
上关镇每个村组干部笔记本上都记满了脱贫攻坚工作的会议记录、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社会供养户、贫困残疾户、边缘户的信息,入村入户工作笔记记满了沉甸甸的责任。村组干部们把贫困户的事放在心中、扛在肩上,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理解、满意和认可。
“末班车”把山居60多年的老人
带入小康社会
洱海东隅,山峦起伏,交通闭塞,在大山深处,有个地方叫做玉石厂,它是上关镇青索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在玉石厂东边的山谷里,有一个叫玉洱村的地方。上世纪60年代,因麻风病治疗条件限制,在这里进行麻风病人集中安置,安置点内集中安置了洱源县内各村麻风病人员43户62人。一直以来,玉洱村安置点条件艰苦,住房为土墙茅草房,经过多年的治疗,很多人被治愈,由亲属接回家中居住,除正常死亡外,到上世纪90年代还剩余8位老人。政府为8位老人统一建设空心砖石棉瓦房,如今,20多年过去了,剩余的5位老人居住的空心砖石棉瓦房也变成了危房。
今年4月,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上关镇投入40多万元资金,为玉洱村5位老人新建安全住房7间。其中5间为住房,住房包括卫生间,外面建设厨房灶台;1间洗澡间、1间储物间,房屋外还建设了休息区,进行了场地绿化和道路绿化,解决了老人们的居住问题。同时,上关镇还投入3万多元为5位老人购置了全套床、被褥、衣柜、饭桌、凳子、电磁炉、电饭煲、冬夏衣物、洗漱用具、电视机、大米、食用油等基本生活用品,保障老人们的生活。
玉洱村5位老人均为残疾人,如今,他们享受每人每月680元城镇低保金及相应的残疾人护理费。从今年5月起,上关镇还聘请了附近村民罗永林作为村庄协管员负责照料老人,办理日常事务,照顾老人们的生活。
今年77岁的严玉池老人生活在玉洱村安置点已经60多年,她从入山的那天开始,就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60多年闭塞的生活,她只能凭着儿时的记忆构想着山外的生活。虽然60多年没有走出过大山,但是面对记者的镜头,她说:“以前我们来到这里住茅草房、开荒、挖地讨生活,现在住上新房子,够吃够用,感觉真幸福,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老人说出了内心最真实的话语,露出了最灿烂的笑容。
朝阳已过、夕阳最美,严玉池等5位老人迎来了迟来的幸福,每天不再是单调地面对大山,而是可以从电视里了解山外的多彩生活。雨过天晴,写在玉洱村集中安置点白墙上“精准扶贫,不遗忘任何一个角落”的标语,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清晰,5位老人安详地坐在新建盖的房屋前晒着太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