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0年8月26
星期三 第1668期

大理时讯理论实践 加快产业转型   促进农村高质量发展 立足本职岗位  勇于担当作为  维护网络安全

第3版:理论实践 PDF原版PDF下载

加快产业转型 促进农村高质量发展

□ 作者 杨月高 2020 年 08 月 26 日 星期三 阅读:26

建立与洱海保护治理相适应的农村产业体系,促进大理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大理市面临的一项现实而艰巨的任务。在具体工作和措施方面,需要从八个方面统筹施策,促进洱海流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一是要实现农业生产向生态化转型。实施农业“三禁四推”工程、全面禁止种植大蒜等大水大肥农作物以来,农业生产物资成本和人工成本明显增加,产量有所下降,价格无明显变化,农户种田效益明显下降。为切实解决生态种植与经济效益下降的矛盾,需要结合打造“洱海绿色食品牌”,大力开展洱海流域绿色生态农产品的包装打造和宣传营销,将洱海流域的农产品打造成为优质绿色生态放心的稀缺产品,将优质产品精准营销到高端消费群体,通过优质优价提高生态农业的综合效益,通过效益的提升促进农户自觉走上农业生态化、绿色化、高端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保护和发展相互促进。

二是要实现农产品竞争向品牌化转型。品牌是农产品质量、价格、价值、服务、市场竞争力和效益的综合体现,品质效应、品牌效应、宣传效应、营销效应共同体现产品的价值效应,产品市场竞争除了品质竞争,更主要的还是品牌和营销竞争。针对目前大理市农产品知名品牌少、市场竞争力弱、缺乏地标性和特色性的状况,今后要将品牌打造作为农业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要完善绿色生态农业品牌创建工作机制,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具有大理地理标识、历史人文特点的“风花雪月”“五朵金花”“大理印象”“南诏印象”“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等系列品牌,在系列品牌之下创建以农产品品种为单位的具体系列品牌和商标标识。同时,加大品牌特性的网络、电视宣传与市场推介,着力提升大理特色农产品和食品“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的品牌形象。

三是要实现农业经营向适度规模化转型。目前,传统农业的千家万户细碎化经营模式已经与农业生态化、品牌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要求不相适应。土地集中流转是实现农业向规模化、生态化、品牌化、现代化转型的基础。针对目前农业生产仍然以农户细碎化经营为主,组织化、生态化、现代化程度低的问题,要以海西和海北片区为重点,通过制定政策激励措施,完善生产技术规范,确保生态种植,鼓励洱海流域的农业土地尽量向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经营大户集中流转,不断提高规模经营和组织化程度。同时,要防止出现流转规模越大越好的思想倾向,走适度规模和小众经济的发展模式,降低市场风险。

四是要实现农业营销方式向网络化转型。针对目前大理市洱海流域农产品知名度低、在高端消费市场领域推广营销不畅、产品价格低的问题,需要依托大理“智慧城市”建设平台,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积极开展与阿里巴巴、京东商城、拼多多等互联网企业的深度合作,完善市、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努力构建线上线下营销相结合的营销体系。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大力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在农村市场应用。加强区域性“互联网+”现代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互联网技术在涉农电子商务管理、包装标识、仓储、物流等环节的应用,努力将电子商务培育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力。

五是要实现农业经营业态向融合化转型。将休闲农业作为洱海流域主要发展方向,将城郊型农业作为基本定位,将小众经济和网络经济作为基本特色,按照“产村融合、农旅集合、文化引领、以旅强农”的要求,探索形成以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会展农业等为主要业态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努力破解休闲农业设施用地供给等政策瓶颈,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庄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专业示范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培植一批美丽示范经济组织,实现传统农业经营向农文旅融合、产加销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型经营业态转型,通过延伸产业链,丰富农业产业内涵,提升综合效益。

六是要实现生态湿地运营向产业化转型。针对目前已建成的生态库塘和湿地主要只是发挥生态功能,土地租金和日常管护等经济负担沉重的问题,探索将现有生态湿地向湿地公园的目标进行建设和打造,在确保生态功能的基础上,适度配备必要的休闲接待服务设施,科学布局绿色蔬菜、特色花卉、绿化苗木、观光农业、婚纱摄影、湿地泛舟、学习体验、产品展销等休闲服务项目。探索将现有生态库塘进行优化和整合,将生态库塘进行集中连片,为发展库塘经济提供必要的规模化保障;将生态库塘集中的区域作为发展休闲农业的重点布局规划区,结合土地利用空间规划调整,优先提供休闲农业配套设施建设用地;积极在生态库塘周边种植果木,在水中种植浅水藕、茨菇等水生蔬菜,构建优美和谐的生态库塘经济系统;配套完善与休闲农业相适应的“两污”收集处理设施,确保不让生态库塘成为新的污染源,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七是要实现乡村旅游经营向专业化转型。针对洱海周围群众开办酒店客栈积极性高涨、乡村旅游层次低、环保压力大等问题,要加快推进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强化空间管控,科学划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统筹乡村旅游分区功能布局,突出片区乡村旅游主题;划定乡村旅游示范村范围和村庄目录,制定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村和示范户的建设标准;明确乡村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退出机制,强化乡镇、村组集体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管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建设工程,以集约化、规范化、精品化、特色化为发展方向,以乡村特色旅游示范镇、特色旅游示范村、专业合作社、精品示范户建设为抓手,以旅游公共服务及配套设施建设为重点,集中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和特色旅游村、休闲观光园区、民宿客栈和康养示范基地,努力实现乡村旅游从细碎化、无序化、低层次的分散经营向企业化、联合化、专业化方向转型;实现经营业态向休闲度假、农耕体验、居家养老、健康疗养、创新创意创业方向转型。鼓励文化旅游企业参与“空心村”、特色村寨、历史文化名村的整村开发,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公司+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

八是要实现农民增收渠道向多元化转型。目前,大理市农民收入65%来源于非农产业及工资性收入,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3倍多,依靠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越来越小,农业转移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主要依靠城市经济和非农产业。今后,要通过土地集中流转,努力实现农民从获得种养殖业收入的形式转变为获得“土地租金+务工收入+股金收益”的方向转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农村家庭服务业,增加农民财产性租金收入和服务性收入;通过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外出劳务等非农性收入;通过扶持农民创新创业,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通过城镇的发展吸纳更多农村人口到城镇生活和就业,通过城市带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随着洱海保护治理和流域产业转型发展的深入推进,大理市城乡人居环境会更加美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将会更加牢固,并将走出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保护和发展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