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0年8月18
星期二 第1662期

大理时讯明日之湖 明日之湖

第3版:明日之湖 PDF原版PDF下载

明日之湖

——青年作家北雁环洱海田野调查笔记之五十七

2020 年 08 月 18 日 星期二 阅读:22

2018年11月3日

星期日 阴

向阳湾记

文笔村往南大约三公里,就到了罗荃半岛。在电子地图上看,三面环水的罗荃半岛如同一条长舌伸入洱海,和对岸的金梭岛共同围合出一个巨大的港湾。秋日里天高气爽,沿湖的连山亦是一派葱茏之色,微微泛黄的山间茅草透出一种稠密与成熟的丰实,同时夹杂着牵牛花、格桑花和狗尾草的星点璀璨,和脚下的一湖碧水互为映衬,形成一个多彩、悦目的世界。此时有湖风轻轻吹来,太阳在天空暖暖地照着,所以身在半岛之上,心底竟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

历史上,罗荃半岛一直都是洱海沿岸一个著名的佛教圣地,至今还存有较多的古迹、建筑和人文景观,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湖滨之下的石骡子和半岛上的罗荃寺,两处古迹共同演绎了洱海地区最著名的《望夫云》传说——相传美丽的南诏公主爱上了苍山猎人,便和他一起逃到了苍山顶上。原打算将女儿作为筹码,嫁给王公大臣之子换取巨额财富的南诏王得知后,立时恼羞成怒,便请来罗荃法师作法,纵降三尺大雪封住整座苍山。猎人知道罗荃法师所在的罗荃寺藏有一件袈裟宝衣,冬暖夏凉、水火不入,为不让心爱的公主受冻,猎人便乘夜潜入罗荃寺盗取袈裟,结果被罗荃法师察觉,就在猎人盗取成功后飞至洱海上空时,用座下的蒲团将他打入水中,当即化作一块僵硬的礁石。公主得知后悲痛而死,她的真气化之为云,飘在苍山玉局峰上空,如同一个披头散发的悲痛女人,被人们称之为“望夫云”。只要苍山上空“望夫云”一起,便有大风刮向洱海,直待水中现出那块被称之为石骡子的礁石,“望夫云”才会渐渐散去。

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至今仍在苍洱大地广为流传,后来还演化成了“下关风”的传说,在千百年时光里,让城市和洱海上空的气流充满了泪水、悲痛、离别与感叹。而在时光的洪流中,这个故事还同时被演化成为大本曲、白剧、小说、连环画、电视剧、歌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以至老少皆知、妇孺皆识。据说台湾作家琼瑶所著的《望夫崖》,也是因为从这个故事得到的启发。但我却在其中读出了白族人民的聪明智慧与丰富想象,以及洱海东岸恶劣的自然环境。常年不断的大风,有时连续几个月都在六七级以上,给当地渔民的出行和捕捞作业带来太多无法想象的生离死别、苦乐辛酸。或许正因如此,往北相距不远的文笔村才显得如此闭塞。

罗荃半岛和罗荃寺皆由罗荃法师得名。可前些年,大理公交车上时常播放的一段小视频,却把他恶搞成了法海一样的形象。事实上他一直都是海东向阳村人引以自豪的英雄人物。历史上,被称之为地灵人杰的向阳村曾出过两个国师,一个就是被南诏国聘为国师的罗荃,另一个则是大理国师董伽罗尤。在一本由当地人绘制的连环画里,我知道罗荃本是南诏时期吐蕃红衣主教次仁巴大喇嘛在浪穹招收的门徒,16岁开始学法,28岁周游天竺和西域,入吐蕃讲经,历18载,法力广大,并能呼风唤雨。39岁时回归南诏国,曾在天宝战争中助南诏国大破唐军于西洱河红山坡,遂被南诏王赐为国师,并授以半岛之上的东崖地建寺讲经。据说当年的罗荃寺建有八大寺院,鼎盛时僧众多达800余人。罗荃法师直至96岁无疾坐化,其徒建罗荃塔于半岛之上的玉案山。后来大理国君圣德帝段素贞禅位出家为僧,曾有8年时间居于罗荃寺,为此罗荃寺又有大理国皇家寺院之称。

至今,半岛上仍存有塔,但已非古时所建的罗荃塔。新塔修旧如旧,没有塔尖。塔古称浮屠,是佛教中的一种重要建筑,常用以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经或安葬僧人的遗体。在佛教盛行的洱海沿岸,甚至整个大理,那些旷日年久的古塔随处可见,并同时演化成为一种弘扬佛法、降妖制风、除龙镇水的宝器。许多关于塔的故事传说亦广布于民间。关于罗荃塔的来历,同样有一个传说,当然也是那位来自名庄的同事讲给我的:据说古时南诏王要在洱海边设三月街,海东人和海西人都想将之设到自己家乡,双方争得不可开交,便有人提议让海西和海东人各自建塔,哪里先建成,就把三月街放在哪里。结果海东与海西分别聘请了两位建塔师,但两人却是师徒,师傅在海东建罗荃塔,徒弟在海西建崇圣寺三塔。结果师傅一砖一瓦,本本分分、实实在在,哪想徒弟投机取巧,用竹子搭架、白纸糊裱,居然在一夜之间就建成了海西三塔。师傅见徒弟如此奸巧,气怒不住,挥手就把塔尖一掌打落,所以至今的罗荃塔依旧没有塔尖。

老人不讲古,少年不识谱。故事的情节往往不论真假,却向一代代孩童讲述了真诚为人、本分做事的道德伦理。同事在给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同样充满一腔真诚。

罗荃半岛较为著名的古迹还有“七夕泛洱歌次韵”摩崖石刻,我在路边即能看到关于石刻介绍的碑文,得知石刻是明万历年间大理通判官章日慎所题,刻在洱海之边的石崖上为行楷直书阴刻,共21行,每行13字,通过对苍山洱海美景的描述,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的情感,是现今洱海周边发现文字最多的一处崖间石刻。半岛之上的天镜阁则是洱海“四大名阁”唯一一座幸存的古阁,据说天镜阁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以后历代均有复修,至今耸立于半岛之上的是1966年恢复重建的现代钢混结构、五层重檐歇山顶阁楼式建筑,通高20米。当年状元杨慎游览于此,曾留有一联:“逸峰斜插水中东是水西是水,杰阁遥临天外上有天下有天。”读到这样的古对,想象当年洱海八景之一的“四阁风涛”,心底仅有一种空漠的怅惘与怀想。

出了罗荃寺,在罗荃寺门口不远的半岛上南望洱海,开阔的湖面狂风不断、波涛如怒,团团浪波被大风翻卷成忽闪忽现的白色,或是扬上天空撕成碎沫,化作点点雨星向四处飞散。阴沉的天空布满乌云,却在一个个或大或小的豁口里筛下几缕倾斜的阳光,对岸的苍山便有似佛光笼罩,庄严神圣、肃穆无比。这个时候,我若是乘着车从洱海东岸回去,那一线流动的亮白便紧随我的视线,在远方的洱海水面鎏过一层耀眼的金黄;静立湖边,只见那远方的金线聚合成浮光千点,形成一片密集的光源,在水波荡漾中如同一团明亮的虫子不停地翻动。我感觉整个洱海似乎浮动在缥渺的宇际。

环海公路从半岛的山之半腰通过,那个被称作是“石骡子”的礁石就在山下离岸不远的湖中。据说这就是整个洱海风浪最大的地点。特别是每年的十冬腊月,这里几乎每天都是不间断的六七级大风。上世纪20年代,曾有搭乘上百人的渡船在此触礁而沉,竟无一人生还。但在海东人民亲近洱海的上千年记忆中,从此处笔直往南直至金梭岛一带,是洱海东岸著名的“渔区”,古往今来,靠水吃水的海东人就在这一线风起云涌的水面捕鱼撒网,生息繁衍、安居乐业。向阳湾,这是当地人对这个自然弯曲的开阔湖面的称谓。从南到北,从对面的金梭岛到塔村,再到东岸的向阳村和北岸的下节村,匆遽的时光在这个村落密集的港湾形成了许多个渡口。每每从这个视野开阔的湖岸匆匆而过,我都会对这一个个隐在港湾里的宁静村落充满向往。宁静,这两个字我还想再重复一遍。我确信我没有说错,向阳湾像个里宽外窄的口袋,围在袋口的罗荃半岛和对面的金梭岛高凸于洱海水面的地势,挡住了湖面狂吹的湖风,从而构造出向阳湾这面平静开阔的水域。

顺着公路一直走到湖湾对面的塔村。塔村一边临湖、一边倚山,初入村口,我远远就看到一面照壁上题有一首诗:“翼石龙岗两相眸,银河下界起鸿沟。春潮滚滚锦鳞耀,秋雨霏霏化浮屠。三塔巍巍镇苍洱,五子峣峣顶囊处。师徒竞赛公输子,一把扫平剩塔头。”从洱海边回来,我和当地民俗专家杨映石先生通了电话,他告诉我塔村对岸的金梭岛形似金梭,又像一对撑开的翅膀,所以被称之为“翼石”;而塔村背倚的山脉,远远看去则有龙盘之势,遂称“龙岗”;与西岸崇圣寺三塔正对的海东,还有一座“五子山”……电话那端还未说完,我却感觉眼前一片开朗,再把这首七律在心里默读一遍,塔村和对岸金梭岛,包括整个向阳湾的地理风貌和古今人文便尽在其中了。

塔村没有塔,却有一段与塔有关的故事,这在我走访罗荃半岛时就已然提及。在这样一个房舍密集的村落,我只能沿着一条村中心的道路一直走到尽头,除了一两口古井,我甚至看不到一丝岁月的斑迹。直到洱海之边,从北至南,向阳湾已是尽头。几间客栈就立在湖边,我只能从一个夹缝中遥遥窥视一角洱海,暗自感叹。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