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0年7月9
星期四 第1634期

大理时讯时政要闻 太邑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构筑“幸福路” 我州聚焦“三类问题”助推“解放思想再讨论敢想敢干再出发”活动引向深入 市政协九届二十二次主席会议召开 图片新闻

第1版:时政要闻 PDF原版PDF下载

太邑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构筑“幸福路”

2020 年 07 月 09 日 星期四 阅读:32

近年来,太邑乡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双融合、双推进,努力谱写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引领新篇章,构筑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幸福路”。

仲夏时节,太邑乡太邑村委会大坪地村风景如画,漫山遍野的核桃树果实累累,房前屋后的滇重楼长势旺盛。

大坪地村是彝族聚居村落,全村有31户、15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户、30人。长期以来,大坪地村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滞后。大坪地村村民小组长李晓清说:“我们村原来主要是种核桃、玉米、小麦,产业单一,技术含量低,再加上交通不便,很多村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大坪地村找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脱贫攻坚之间的契合点、促发展与惠民生的结合点,围绕“民生改善示范、宜居环境示范、富民产业发展示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增收富民产业、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四大项目。共投入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00万元,其中8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改善,20万元用于产业发展。

李晓清介绍,路和水一直是大坪地村民的“心病”。他说:“以前村内道路是泥巴路,坡度较大,下雨天泥泞难行;村民的饮用水来自附近的一个山箐,水质不好,时常断水。”2019年,大坪地村内道路硬化1500多米,修筑了挡墙和排水沟,改造人饮管道750米,彻底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难题。68岁的村民李如英最喜欢在门口的核桃树下乘凉,她说:“现在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一年四季不缺水,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同时,凭借20万元的产业互助金,大坪地村大力发展果树、药材种植业和养殖业,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人口全部顺利脱贫。

生活变了样,团结不能忘。李晓清说:“现在大家日子好过了,精神状态也大变样,几年来村民没有红过脸,一心奔向更好的生活。”

和大坪地村一样,太邑乡者摩村委会大白曲村村民也过上了幸福生活。

大白曲村是山区白族村落,海拔2000米,村庄依山而建,白族风情浓郁。全村有40户、19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户、29人,随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深入,大白曲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幸福,村里村外都是水泥路,通了城乡公交车,住进了小洋楼,日子不比城里差。”大白曲村村民小组长张龙说。

交通不便是村民脱贫致富的最大障碍。在一系列脱贫攻坚政策的帮助下,曾经闭塞的小山村如今已是四通八达。“到村委会、乡政府、下关全程都是水泥路。到下关的公交车一天有6趟,9元钱一个人,十分方便。”张龙笑着说。

修好进出村“脱贫路”的同时,大白曲村借助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东风”,投入80万元改建村内道路、入户道路和挡墙、排水沟等。张龙说:“新建的村内道路是我们的‘幸福路’,不仅方便了出行,还极大提升了村民们的幸福感。”

此外,用于帮助发展产业的20万元产业互助金也给村民带来了利好。张龙说:“这笔资金用于帮助10户村民发展产业,每户可以申请2万元,一年一还,没有利息。”

“靠着这2万元钱,我建了新的猪舍,扩大了养殖规模。”村民张琚是大白曲村的养殖户,2万元产业互助金缓解了他的资金周转压力。“今年猪价好,预计可以收入30多万元。”张琚脸上乐开了花。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脱贫攻坚工作双融合、双推进,形成了1+1>2的优势,让太邑乡各族群众在创建中享受发展的红利,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共同描绘民族团结、和谐幸福画卷。

记者 张 辉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