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0年6月15
星期一 第1617期

大理时讯文化旅游 大自然的巨著 五月端午节 风和粽子香 盼郎归

第4版:文化旅游 PDF原版PDF下载

五月端午节 风和粽子香

□ 作者 杨中兴 2020 年 06 月 15 日 星期一 阅读:23

在大理地区,端午节仅次于春节、中秋节、冬至节而居第四位,因为端午节的内容丰富多彩极了。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古人称为端阳节,夏商周时期叫夏至节,有“夏至日食粽”的记载。端午是后来叫的,因时间恰在夏季之中,太阳正位于正阳的位置,故天文学上又称为中天节。大理地区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端午节的活动和中原大致相同。白族人五月初一就在门上插艾叶,据说是趋吉避凶的象征,其实艾叶所散发的香味有驱赶蚊虫的作用。五月初三、初四,白族人就兴致勃勃地包粽子。《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角黍即粽子。南诏大理国时期“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的诗句就是当时过端午节吃粽子的记录。

白族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盛产粽叶和糯米,它们是包好粽子的好原料。为此,粽子的包法多种多样。粽叶所包粽子最佳,因为它的味咸香,叶长宽有韧性,易包严扎紧而不破裂。据说,用粽叶包的粽子,埋存于米缸、木炭、火灰堆或浸入水缸中,历时一个月,仍新鲜如初。也有用芦叶或荷叶、淡竹叶包粽子的,依然清香诱人。

大理地区,白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长期和睦相处,粽子的名目繁多,配料精良,味道香郁,形状有宝塔、三角、方块、长枕等,人见人爱,堪称佳品。旧时有诗云:“洱河渔歌响,风和粽子香。”

据说,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是因纪念屈原而兴起的。其实不然,粽子似乎更早就流行于世了。《风土记》注中说:“先以二节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叶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黏黍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南诏岁时记》亦说:“夏至日食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得更明白:“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指粽子)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一些专家考证,早期的粽子——角黍,可能与古人(尝黍与祭祖)以庆丰年的活动有关,似乎更具科学性。

但食粽祭屈原,毕竟寄托了人民对爱国诗人的敬意和哀思,故千百年来约定俗成,并广为传播,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又因怕屈原遗体为蛟龙饱腹,也就不去吞食屈原的遗体。

在南诏,制粽的水平已很高,出现了名品“白家粽子”,盛行于大理,《西阳杂组》说它“白莹如玉”,因而备受人们青睐。而在宫廷,在端午节这一天,往往要大宴群臣,粽子自然是必备之物。南诏王在宴群臣文中说:“……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大理国时的粽子也很有名,风俗中说:五月五日……彼此以芽豆肉粽相馈送。可见民族大家庭连风俗也互相融合。

在时移世易中,白族人民创制了许多形状精巧、风味各异、品类繁多的粽子。用料,起初用黍米,后来用糯米。最早无馅心,后来有肉、豆、枣、粟、柿干、银杏等裹于糯米中,形状由筒形演化成尖角形。在清代白州还有一种若妇人跗趾的小脚粽,此外,如锥形粽,十分耐看亦可口。“五月初五是端阳,朱砂雄黄写符章,香包挂在襟头上,保佑出入都平安。”过去端午节要画符章、挂香包、熏蚊虫、喝雄黄酒,现在画符镇鬼是封建迷信,不时兴了。但根据节令和气候特点,使用菖蒲、艾叶、白芷、佩兰烟熏房屋,却有消毒防疫作用。山区、半山区的白族妇女和小孩依然会用五彩线绣成的香包和菱粽挂在胸前、腰间或衣襟上。香包的形状有像桃子的,有像宝葫芦的,有像鸡心的,有像月亮的,美丽极了。里面还装有苍术、白芷、丁香、木香等药粉,芳香散浊,驱虫解毒。雄黄是一种矿物质,里面含有砷、汞等有毒物质,所以过端午节,粽子可吃,艾叶可插,香包可戴,但雄黄酒就不宜再喝了。

端午节可以说是群众自觉自愿开展的一种夏季卫生活动,这种保护环境卫生、强身防病的好习俗,值得我们提倡和延续。丰富多彩的大理端午节,真叫人喜爱,令人流连忘返于银苍玉洱间。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