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0年6月5
星期五 第1611期

彝乡锦绣出新彩 巧手绣出幸福来

——访太邑乡彝族手工刺绣制作人

编辑:大理时讯编辑 记者:彭黎明 摄影报道 2020 年 06 月 05 日 星期五 阅读:45

走进大理市太邑乡,山连着山,满眼翠绿,村庄如棋子般散落在绿色的大棋盘中。来到彝乡绣娘家中,出自她们巧手的民族服饰和彝家手工刺绣绚丽多姿。再细看,这些绣品在遵循传统的同时,已然注入了时尚的元素,从图案设计、配色到实用性拓展等方面均有了创新和发展。眼前的彝乡绣娘,眉眼间流动的“光”与绣品的“彩”恰似一幅织锦,写满了彝乡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太邑彝族乡位于大理市西南部,为“两山系、三县市、四乡镇”交界之地,是大理市唯一一个山区民族乡,下辖太邑、桃树、者摩、乌栖、己早5个村委会,41个自然村,60个村民小组,2560户、9347人,其中女性有4601人,以彝族、白族居多。成年后的太邑女子基本都掌握刺绣技艺,据不完全统计,仅乌栖村500多名女性中有近10人靠刺绣为生。

传承经典,三代人制作彝乡嫁衣

在太邑乡说起李雪妹,没有不知道的。李雪妹传承家族手工艺制作彝家嫁衣,到她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了,乡里嫁女儿的在结婚前都会去找她订制一套华美的嫁衣。

在太邑乡,为待嫁女儿准备一身嫁衣是件重要的大事。说起彝家的新娘装,李雪妹的话一下子多了起来。今年55岁的李雪妹制作彝家嫁衣已经接近40年,她从16岁开始跟自己的母亲学习刺绣和制作嫁衣,如今在乡里已是远近闻名。李雪妹说:“太邑乡彝族的嫁衣非常华美,所有的绣花都是手工的,衣服上的银饰也很多,一套嫁衣配下来要1—2万元。”

在李雪妹家中,记者看到一整套新娘嫁衣,单是围腰就有6—7种,每一种都有特定的寓意。李雪妹介绍,年轻时,绣花和制衣都是自己一个人完成,现在眼睛不好使了,绣片多是发动身边能绣花的绣娘来做。目前,向她提供绣片的妇女大约有7—8人,她们在劳务之余绣绣花,为自己的家庭增加一点收入,一年下来,即便不到城里打工,也可以有事做、有钱赚了。

看到如此华美的民族服装,同行的女子忍不住穿上照相,李雪妹边为她整理服装边说现在自己做这个新娘装已经是轻车熟路了,3—4天就可以做一套,服装不算贵,贵的是银饰,银饰一般自配,丰俭自定。

说到彝家新娘装今后的传承和发展,李雪妹也不无担忧,现在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了,加之制作嫁衣需要很大的耐心,其中还有许多传统和细节,不是一般人都能做的。她表示,现在也开始教身边爱绣花的女子做嫁衣,这个手艺一定要传承下去,不管今后的市场如何,这是彝族的文化传统和记忆。

面向未来,走进北京“深山集市”

今年35岁的李丽香从小跟母亲学习刺绣。她天生对刺绣具有一种超常的领悟力,用她的话说,所有的图案,她看一眼就能记下,回家就能画出来,能自绘自绣,自然十分带劲。不仅技艺了得,商品意识也觉醒得早,早在15岁时,她就拿着自己的绣品到彝家婚礼上出售,因为那时候人气很旺,并且大家在做客时心情都很好,一场婚礼下来,她的绣品基本也就卖完了。

尝到甜头的李丽香从此与刺绣不离不弃,后来她到城里打工,做过流水线工人,到饭店做过服务员,这些经历开阔了她的眼界、磨炼了她的意志,同时也让她对刺绣文化有了新认识。结婚后,她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刺绣上,因为她的绣品图案新、绣工扎实,即便价格高一点,大家都宁可买她的绣品,几年下来,她在方圆几百里渐渐有了名气。

2019年1月,她参加大理市第二届“金花绣娘”手工绣技艺大赛荣获二等奖,成为大理市10大金花绣娘之一。在这届评选出的10名“金花绣娘”中,有3名来自太邑乡。

2019年8月3日,由北京依文集团和大理州人民政府主办的“深山集市风花雪月”大理专场在北京侨福芳草地举行。57天的展销活动中,都市的“赶集人”遇见来自大理的手工艺术,聆听大理风花雪月的故事与传说,走进大理13个世居民族的记忆深处,带动了大理文创产业、特色旅游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李丽香有幸作为大理地区18名手艺人代表之一,携带自己的刺绣作品参加了展销。展销期间,她收获了大量的刺绣文化、刺绣商品市场信息,头脑中的创新和发展理念越来越强烈。

回到家乡后,李丽香把自己在北京所学到的本领一一实践在自己的作品中,其中创作的一幅绣品叫“轮回”,从图案、配色到名称与往常大不一样,风格逆转,用买家的话说“有禅意,更有文化气息”,她把这幅作品分别做成车挂、项链、手机链等,受到了行内专家的赞赏。她把一块精美的绣片镶嵌在小皮包上,小皮包顿时摇身一变,身价倍增。传统的香荷包,她在图案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她的作品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一度是彝乡刺绣创新的代名词。

李丽香的作品从山乡走向城市,从城市走向世界,成为大理市文旅系列产品之一。一名买家说:“太美了,彝乡绣娘的眼界和审美都与时代同步了,这样的商品一定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李丽香不仅在“形”上下功夫,也在“用”上下功夫。她说,到北京参展的最大体会就是把绣品与日常生活用品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市场的趋向,也只有这样,艺术品才能走进千家万户,美化生活。李丽香说:“过去我们自己绣花自己用,现在要发扬光大老一辈传给我们的技艺,让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同时也推广我们的彝族刺绣文化 。”

谈到未来的打算,李丽香说:“以后想做一间工作室,一方面集合山里的姐妹们一起绣花做买卖,一方面传承和弘扬彝族的刺绣文化,让彝族精美的刺绣为更多热爱生活、热爱美的人所认识。”

定格乡愁,迈步新时代

李雪妹和李丽香都是彝乡绣娘,是大理地区众多刺绣手工艺人的一员,与众多绣娘一样,在时代的浪潮中,她们以灵巧的双手绣出家乡的文脉,绣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完成了自己创业创新之路的蝶变。她们是幸运的,因为她们恰逢一个美好的时代;她们是幸福的,因为太邑乡的山水养育了她们,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洗礼让她们“绣”出多姿多彩的人生。同时,她们还集合彝乡姐妹们的灵秀和智慧,共同传承经典彝族刺绣文化,创新理念,创新作品,把绣品集成在嫁衣上,集成在现代生活用品中。

近年来,大理市大力扶持刺绣手工艺人创业创新发展,通过举办“金花绣娘”手工绣技艺大赛,发现手工绣技艺人才,展示优秀绣品,与有影响力的文创公司合作,为民族手工刺绣产业畅通销售渠道。

通过成立刺绣协会和刺绣专业合作社,以传承人为骨干,区域辐射,形成产业,带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同时,充分挖掘大理市“文化底蕴丰厚、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通过实施“非遗+旅游”扶贫项目,拉动乡村产业发展,“对症施治”破解山区脱贫攻坚造血功能不足难题,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在文化旅游部门的积极主导下,大理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品走进北京“深山集市”,惊艳亮相英国伦敦,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的特色之路。

在脱贫攻坚进程中,为帮助农村妇女创业增收致富,大理市将民族手工刺绣作为产业扶贫项目之一,通过开展刺绣培训、实行妇女创业无息贷款、搭建电子销售平台、孵化刺绣创业项目等,开发订单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帮助农村妇女就近就业,为妇女插上飞翔的“翅膀”,让她们在新时代的天空自由飞翔。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