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字韦:入户要“闲闲串串”,富民要先“富脑袋”
村民口中的“小孟”名叫孟字韦。2014年9月,走出校门不久的孟字韦被选聘为永平县厂街乡岔路村大学生村官,离杉阳镇松坡村的老家60多公里。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也是他第一次接触基层,但从小就在农村长大的孟字韦上手很快,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小孟村官”。
如今来到凤仪镇三哨村驻村,离家更是有180公里之远。算算时间,今年已经是孟字韦扎根基层的第六个年头了。作为凤仪镇团委委员、大学生村官、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他身上依旧保持着最初那份扎根基层的工作激情,日复一日地奔波于田间地头和办公室……
向下扎根,向上开花
初次见孟字韦,简单干净的穿着和亲和的微笑给人一种亲切、干练的印象。当下正是大理市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全面总攻、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孟字韦也正忙着三哨村委会脱贫攻坚补短板、两化一提和最后的扫尾工作。当听到院子里传来村民询问辣椒种植的声音时,孟字韦赶紧放下了手里的工作,细心地跟村民讲解着辣椒种植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忙完村民这头,孟字韦还要赶自己的工作业务材料,当然还有大学生村官最基础的党建工作也不能丢。用孟字韦的话来说就是,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很繁杂,上学政策文件,下知村情民意,一只手握笔,一只手按鼠标,还要抽空腾出两只手来扛锄头。
“农户咨询的建房改造、就医就学、产业发展等各方面的政策,必须耐心全面地向农户讲解。入户看到孤寡残疾老人头发长了,就马上提出后备箱随时携带的工具,为困难老人理发修胡须……不当个‘全能骑士’是很难在基层扎根的。”孟字韦感叹道:“你无法预测下一步要接到村民的什么诉求,要完成什么工作,所以必须不断积累经验,才能胜任农村基层工作。”
今年50多岁的孙正祥是凤仪镇三哨村委会大哨村的村民,因为是第一次大规模种植辣椒,孙正祥没事就往村委会跑,找找“小孟村官”聊聊种植技术问题,吃一颗“定心丸”。孙正祥说:“去年我看到小孟种的辣椒示范田种出来的辣椒个儿大,收成也好,我也想种点试试。今年我就请小孟帮忙买了种子,自己育苗,打算种2亩辣椒。去年辣椒的市场价格是7元/公斤,经村委会初步测量,三哨辣椒试验基地亩产1800公斤。小孟说如果管理得好,增收一两万元钱都不是问题。”
小孟的富民经:用效果说话
2018年9月,刚刚来到凤仪镇三哨村当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大学生村官的孟字韦开始暗暗下定决心——要扶真贫,就要用效果说话。
在这之前,凤仪镇三哨村的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烤烟。由于烤烟种植需要大水大肥,严重破坏了洱海流域的土壤和水质,加之烟草行业一直在压缩种植面积,凤仪烟站也撤走了,为此,村民们只好改种包谷,甚至闲置耕地,微薄的收入让孟字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解决村民们的收入问题,经过驻村扶贫工作队前期的考察和学习,孟字韦开始牵头向村民们推广辣椒、青花椒、魔芋等经济价值高且适合本地种植的农作物。可当他兴高采烈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村民时,村民们却不“买账”。
“我知道村民们有自己的苦衷,因为他们种植过百合、白芸豆等多个品种订单农业,但由于上不了规模、管理粗放等原因,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如今提起产业发展,很多三哨村民都‘心有余悸’。但如果想说服大家重拾家庭产业的信心也不难,那就是我带头先种,用效果说话。”孟字韦说。
“去年我试种了1亩多辣椒,效果特别好,亩产值也很高。从品种选择到技术管理,我前后咨询、对比很多家,要的就是成本低、产出快、效果好。最后村民们看到我种出来的辣椒,都自发地来请我代买种子,要跟我学种植技术。”说到自己取得的成绩,孟字韦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这么夸我自己真的好吗……”在工作中,孟字韦总是有点谦虚腼腆,但在村民家里或地里,孟字韦像是回家了一样,应付自如。
截至目前,在孟字韦的带领下,三哨村的辣椒种植户共有9户,种植面积达14.65亩,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户,种植面积1.33亩。除此之外,他还带动青花椒种植户35户,种植面积达69.5亩,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户,共种植青花椒17.39亩。辣椒和青花椒种植为三哨贫困村补上了一块“产业短板”。
同吃同住同劳动,与民为亲绘青春
有人说:“大学生村官是考公务员落榜下来的,只是缓解就业压力的缓兵之计,村官只是一个跳板,早晚都会走出去的。”但对于孟字韦来说,当大学生村官这件事儿,将是自己人生中一段珍贵充实的经历,他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由于三哨村委会目前还没有公共食堂和住宿条件,孟字韦的吃住都在村民家。每个月自费500元钱在村民家里搭伙吃饭,住宿也是在村民家里租房子。当然了,孟字韦还会在惠农网和淘宝网上帮村民购买辣椒种、果树苗、重楼苗、农药等,并亲自将快递取送到农户家中,为村民们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在和村民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里,孟字韦还学会了走访入户要“闲闲串串”,富民要先“富脑袋”。
“闲闲串串”虽然是方言,村民却会觉得很亲切。到村民家里“闲闲串串”,把自己的架子放下来了,多多了解大家生产生活的需求,群众就觉得你很好相处。不知不觉中,村民就会把你当自家人,有些问题也能在“闲闲串串”中得到解决。
“有时候,我在村民家里烤火、闲聊的时候就会跟家里的年轻人谈心,鼓励他们要上进,要多出去外面学技术,成为技术型劳动力。咱们三哨村是河谷地带,田地不多,光靠自家‘一亩三分地’很难脱贫致富,农村年轻人只有先往外走,长见识宽视野,学好技能,灵活就业,才是长远出路。”孟字韦说到。
谈到最后,当记者问起孟字韦毕业于哪个学校时,孟字韦平淡地回答说:“我是云南大学政治学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但我并不觉得高学历就等于高能力,回到农村基层工作所必备的‘三农’知识,都要从零开始学,是要靠吃苦和耐力的。”是啊,只有身上充满正能量加上大学生村官与民真情用心相处的这段人生阅历,这也才有了村民念念不舍、同事赞誉有加、卷起裤腿热心肠的孟字韦。
孔乾彪:挥洒青春在乌栖
二三十岁是“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的年纪,是人生中的“黄金时代”。2015年10月,刚刚大学毕业的孔乾彪成为太邑乡乌栖村团总支副书记,这也是贫困村乌栖村的第一位大学生村官。
乌栖,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但作为大理市1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乌栖的情况很现实,全村共242户、105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8户、372人。
孔乾彪第一次到乌栖时就下定决心,要为乌栖做点什么。4年多时间过去了,孔乾彪从初出茅庐的学生,转变成了丈夫、父亲,但他的初心始终未改。
从25岁到30岁,孔乾彪把最美的青春留在乌栖芬芳的土地上。
贫困村的第一位大学生村官
孔乾彪,大理市银桥镇人,2015年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毕业。毕业前夕他参加大学生村官选拔考试。当年9月,他接到大学生村官的面试通知,工作地点是大理市唯一的贫困乡太邑乡。
此时,他正在昆明一家“前景不错、领导看好”的公司工作。从“花花世界”到群山环抱的贫困村,孔乾彪有了犹豫。
关键时刻,父亲的一席话让孔乾彪打定了去乌栖村当大学生村官的主意。孔乾彪说:“我爸告诉我,‘如果不想干,就不要去面试;如果要去,就一定好好干’。到现在我一直记得这句话。”
孔乾彪是乌栖村第一位大学生村官,村里人要去接他,孔乾彪没让,由父亲送他来。从太邑乡政府到乌栖村大概1小时的车程,虽然全程是柏油路,但弯多坡急,在车上不能睡觉,更不能玩手机,不然会晕得七荤八素。
孔乾彪有个大学同学是乌栖村的,来之前同学告诉他,“乌栖挺好在的”。但到乌栖后,孔乾彪的心里有了落差,他说:“我提前了解过乌栖,知道这是个贫困村,但没想到条件那么艰苦,钱几乎花不出去,七八月下一场雨要烤火。”
后来孔乾彪结婚后,他的妻子到过一次乌栖,见到这里的情况,妻子偷偷抹眼泪,问孔乾彪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
“愣头青”成为全能手
今年60岁的乌栖村党总支书记郭金荣第一个见到孔乾彪。郭金荣说:“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他白白净净的,很稚嫩,一看是个比较踏实肯干的人,感觉这个年轻人要得成。”
郭金荣看得很准,至今他仍觉得孔乾彪“要得成”。“这几年我深切感受到,孔乾彪是一个肯学习、会干事、会做人的小伙,就像一块方方正正的青石板,不管砌在哪里,都能发挥他的作用。”老支书评价说。
来到乌栖村后,孔乾彪的第一件事是学习。“村里大多数是彝族,我听不懂他们说话,对村情、民俗习惯这些都不熟,不知道工作怎么开展,就怕说错话做错事。我跟着村干部从头学起。”孔乾彪说。
孔乾彪愿学,村干部认真教。不足半年的时间,他顺利“出师”。村干部不太会使用电脑,上报的文字材料全由他做,农业普查、宅基地改革、护林防火、水利建设等工作样样做得来。
这样的学习速度让乌栖村村委会主任李绍飞惊叹:“村上的工作很繁琐,如果不上心,两三年都不一定学得完,孔乾彪是真的用心学才能那么快。自从有了他,我像多了两个臂膀。”
孔乾彪干得最多的工作是脱贫攻坚,也让他的触动最深。2017年,孔乾彪成为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员,第一次入户是去一户五保户家里。“这次入户让我很有感触,扶贫工作不仅要改变他们的经济状况,还要改变他们的思想意识。”孔乾彪回忆。
4年多来,孔乾彪走遍了乌栖村,每家是什么情况张口就来,村民不知道自己多大年龄,但只要说出生肖,孔乾彪就能很快地说出年龄。他感慨:“脱贫攻坚是任重道远的事,我个人做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一定要把每件小事做好,确保我经手的每个数据准确。”
村里人常说“他是个好人”
孔乾彪刚到乌栖时,村里人不知道什么是大学生村官,小孩子见来了他害羞地避开。如今,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小孔哥哥”。这是因为闲暇时孔乾彪经常给孩子们补课、打篮球,时常自己出钱给孩子们买文具。
村里人朴实,很快将“外来人”当成家里人,无论什么时候在路上遇见,都有说不完的话;家里做好吃的,不忘给孔乾彪带一点;家里办客,一定邀请孔乾彪;有什么心里话,毫不保留地告诉孔乾彪……“他是个好人”,这是村民对孔乾彪最朴素、最多的评价。
村民匡敬芬家有4口人,2017年因病致贫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几乎一无所有。那段时间,孔乾彪每月都要多次去她家走访。匡敬芬说:“他和我们家的关系太好了,就像一家人一样,帮我老公介绍工作,有什么难处都可以给他反映,他是个很好的人。”
村民李枝弯常年患病,每次到家里,孔乾彪的第一句话永远是“最近身体怎么样”。64岁的李枝弯说:“小孔像是家里人,我孙女读大学,他忙前忙后准备材料。有什么心里话都可以跟他说。”
在太邑乡,孔乾彪为五保老人茶凤财穿新鞋的故事广为流传。
70多岁的茶凤财是高龄五保户,住在一间8平方米的破旧瓦房里,2016年末驻村工作队入户走访时,把老人的困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多方努力,2017年4月茶凤财住进两间30平方米的砖混新房。
帮忙搬完家后,孔乾彪看到老人的鞋子已经坏了,让她穿新鞋,老人说新鞋要留在生日那天穿。“我告诉老人家新鞋有两双,可以先穿一双,她不愿意穿,我就帮她穿上了,她高兴地唱了打歌调。”孔乾彪说。
看着村里越来越好,孔乾彪发自内心的高兴,但对家人,他觉得亏欠。2018年3月,孔乾彪结婚,工作忙起来一个月才能见妻子一面。2019年,孔乾彪成为父亲,只能通过微信视频聊解相思之苦。个中滋味,不亲身经历不能体会。
大学生村官三年一届,最多干两届,再过不久,孔乾彪可能要离开乌栖。孔乾彪说:“把最好的时光留在乌栖,我无怨无悔。希望以后离开的时候,大家能记得我,说起我的时候,能为我挑个大拇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