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繁杂与喧嚣消融于迷人的汤色中,是喝茶之所求。茶道无数,却殊途同归。当然,因品茶者心境之差异,取向之不同,所选择的喝茶之道会有各自的倾向。如果想自然天成,让自己的心灵在一种闲适而清雅的氛围中自由飞翔,与周围的景与物无痕相融,既而达到无我的境界,那煎茶道就是最佳选择之一。
煎茶法真正起于何时,很难去考究,但在陆羽的《茶经》中已有详细的记载。《茶经》的问世,在茶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煎茶道形成的时间已经很早,至少在陆羽著写《茶经》之时,甚至之前。除《茶经》中记载外,其后张又新《煎茶水记》、蔡襄《茶录》、朱权《茶谱》、许次纾《茶疏》等,对煎茶道也有相关的论述。
煎茶道从唐初到明初,都以独领风骚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茶生活中,被很好地传承了下来。但明初之后,煎茶道开始慢慢衰退,不无令人惋惜。清末文人震钧在《煎茶说》中写道:“煎茶之法,失传久矣!士夫风雅自命者,固多嗜茶,然止于水瀹生茗而饮之,未有解煎茶如《茶经》《茶录》所云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事物开始回归本真,煎茶道亦如此,人们为拨开尘世之烟云,冲破俗事之禁锢,开始重拾煎茶道。
日本茶道久负盛名,其分为抹茶道和煎茶道两种。煎茶道在日本形成于本江户时代中晚期,由中国的隐元禅师将明朝的泡茶方法传入日本而形成,后经过日本煎茶道始祖卖茶翁柴山菊泉以及田中鹤翁、小川可进的不断努力,确立了煎茶道在日本的地位。抹茶道以“和静清寂”为理念,煎茶道以“和敬清闲”为理念,二者都以“和”当先,可“寂”与“闲”之别所追求的精神有很大的差异。较抹茶道的繁复华美而言,煎茶道以简洁为美,抛弃了一些繁琐的细节,更加随心所欲,不拘泥于单一的形式,让煎茶者和品茶者处于一种闲适自由的氛围之中,让身心得到彻底放松。
茶艺的高低决定了茶汤的品质和口感。煎茶道茶艺有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讲究,茶器之优劣,水品之高低,用火之种类,候汤之分寸,习茶之心境,都不能太草率和随意。《茶经》“四之器”章列茶器二十四事,即风炉(含灰承)、炭挝、火笑、馒、交床、夹纸囊,展拂末、罗、台、则、水方、漉水囊、瓢、竹笑、揭、碗、熟盂、札、涤方、滓方、巾、具列,另有的统贮茶器的都篮;《茶经》“五之煮”云:“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茶经》“五之煮”云:“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此外,习茶又包括藏茶、炙茶、碾茶、罗茶、煎茶、酌茶、品茶等。
围炉而坐,或在幽林之中,或在涧水之边,或在花园之内,或在清湖之畔,或在竹影之间,或在悬崖之下,或在高山之巅,等等,都能感受到煎茶道所带来的那份愉悦、那份空灵、那份超脱、那份自在。在白雾飘舞、茶香萦绕中,放下杂念,放下烦恼与惆怅,把禁闭已久的心灵尽情放飞,与蓝天白云相融,与阳光雨露相融,与清风明月相融,与花红叶绿相融。此时,不用再追问:我是谁?
有煎茶道相伴,不成仙风道骨,也别有一番乐趣。就像李商隐在《即目》中写道:“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何人书破蒲葵扇,记著南塘移树时”,多么美妙的情景,多么悠闲的时光。煎茶道,不仅是一种茶叶的烹饮方式,更是生命超然的一个过程,从中能觉悟到生命本源之大道,能体验到无我境界之大乐。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