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0年3月13
星期五 第1556期

大理市志愿服务书写战“疫”暖心答卷

□ 本版撰文/作者 赵 璐 李锦芳 编辑:大理时讯编辑 2020 年 03 月 13 日 星期五 阅读:22

文化铸魂、文明塑城、文艺润心、文人聚力……这个早春,从大理市的城镇、乡村到社区,只要是疫情防控需要的地方,都闪耀着一抹耀眼的“志愿红”,他们中有单位职工、退役军人、在校大学生、退休人员……他们用“舍”和“守”诠释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奉献精神,用“情”和“爱”书写了大理这座城市的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近年来,大理市着重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地生根,以加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为抓手,着力弘扬时代新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疫情发生以来,大理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动员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和广大志愿者挺身而出,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投身疫情防控工作,以一抹鲜亮的“志愿红”构筑起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一呼百应共克时艰

时有所需,必有所为,国有所需,我必前行。

为助力疫情防控,市创文办印发《关于协助做好包保片区疫情防控工作的倡议书》,号召市辖区各级文明单位、各网格挂包单位和志愿者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组织下,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前提下,广泛开展防控宣传、人员排查、环境整治和抗疫程序推广等工作,为遏制疫情蔓延、守护人民健康贡献力量。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虽然我年龄偏大,但作为一名党员志愿者,我随时都可以顶上!”“作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能参加家乡的抗疫工作,我觉得很自豪!”“我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给了我们很多帮助。现在我们的生活好起来了,更应该做点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理市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全市各志愿服务组织和广大志愿者纷纷挺身而出,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全力以赴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他们用点滴的小爱汇聚成人间大爱,为文明大理的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这座城市更温暖、更贴心。

党员奋勇争先守防线

困难之中践初心,疫情面前显担当!抗击疫情,党员志愿者用实际行动当先锋作表率,践行入党时的铿锵誓言,让人们感受到了真切的温暖、澎湃的力量。

“您好,请配合一下,扫个码。”穿上“红马甲”,佩上党徽,下关镇龙祥社区太和苑小区68岁的老党员陆啟学和来自不同单位的多名志愿者一起,在小区门口防控卡点开始了一天的执勤。“从2月8日开始,我们几名退休老党员发挥余热,组成志愿者队伍,协助小区物管人员做好居民进出登记、监测过往人员体温、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等工作。”他说,为了大家的生命健康安全,并不觉得辛苦,作为党员就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抗击疫情算我一个”“我报名参加值守,这也是我的责任”……2月5日晚,一个个电话、一条条信息让湾桥村党总支副书记张利泽应接不暇。疫情发生后,湾桥村机关党总支号召全体党员积极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线,党员志愿者积极踊跃要求参与值守卡点,张利泽的手机从早到晚响个不停,有的党员甚至因为一时无法安排他们值守而找张利泽“理论”。

哪里有艰险,哪里就有党员志愿者的身影。1月29日,被抽调到洱海保护治理工作队的大理市疾控中心党员杨晖在工作队值班结束,第一件事就是申请回单位加入战斗,他说:“开车、背药桶都可以”;老党员王云端本来春节收假就可以退休了,疫情一来,他二话不说,背起喷雾器又走向工作岗位;2月7日,湾桥镇甸中村党员段笑军向村委会递交了疫情防控党员志愿者申请书,主动要求在路口卡点值守,同时还拿出10000元捐献给村委会用于疫情防控工作。他说:“作为一名党员,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社区志愿者守护百姓家园

邻里守望、互帮互助,在疫情面前,社区志愿者化身“多面手”,奏响动人的志愿服务协奏曲。

背起20余斤的消毒桶,播放手机内的疫情防控宣传音频,熟练地开始喷洒消毒液……下关镇兴国社区志愿者消毒小分队开始进行每天的消毒作业。“看到社区工作人员既要忙排查,又要忙宣传,很辛苦,我们一家三口就报名来当志愿者,力所能及地参加防控工作,尽好自己的义务。”兴国社区居民王福松是阿鹏公司的一名出租车司机,也是消毒小分队队长。

这支消毒小分队于2月4日成立后,无论晴天雨天,王福松每天都带领队员们对全社区进行至少1次的消毒作业。

19岁的王显龙是兴国社区一名在校大学生,也是消毒小分队里年龄最小的队员。“现在全国疫情蔓延,我觉得对社区、对人民应该负起一份责任,所以我选择来当志愿者。”王显龙说。

“我选择来当志愿者”,对于王福松、王显龙等积极投身疫情防控一线的全市广大志愿者而言,不是一句简单地表态,而是尽己所能,用实际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文艺志愿者防疫宣传接地气

“华夏文明渊源长,高尚品德四海扬;一方有难八方助,感人故事神州传……”近日,市文化和旅游局、大理文化馆的一批文艺志愿者心系疫情,牢记使命,精心组织筹划创作,录制了白族大本曲作品《万众一心抗疫情》,用大理独有的白族大本曲表现形式,弘扬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与此同时,在喜洲镇,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丕鼎骑着小车开展防疫宣传——“各位同志听我说,弹起三弦唱几声,唱的是决战疫情,保人民健康。疫情就是严命令,防控就把责任担……”一曲白族人民耳熟能详的大本曲,为大理的疫情防控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全镇13个村的广播“小喇叭”每天都会定时响起赵老师动情的声音。

在双廊镇,91岁高龄的本土艺术家赵克恭老人颤颤巍巍地写下了“党旗飘飘、抗击疫情、情暖双廊、携手同行”几个大字。疫情发生后,他坚持每天为疫情防控一线书写作品,以作品为媒,尽己所能加入疫情防控工作中。他写的《防控疫情,双廊人民在行动》还由各村委会利用大喇叭循环播放,广为流传。

大本曲、书画、视频、诗词、漫画……非常时期呼唤“非常之情”,大理市文艺志愿者以“花式”宣传方式,致敬一线工作者,宣传和普及疫情防控知识,有温度又接地气。

青年吹响防疫抗疫集结号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疫情面前,大理市广大青年学生志愿者用真情和实干演绎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声声“我报名!我参加!”不绝于耳,一支支青年志愿者队伍火速成立,越来越多的返乡大学生加入到大理市疫情防控工作中,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这片土地,吹响了青年志愿者疫情防控的集结号。

疫情发生后,团市委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的示范作用,在抗疫一线成立了医疗救护、公安应急、交通物流、城乡社区等不同领域的10支“大理市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

“希望这批酒精能缓解防控一线的需求,帮助一线人员做好防护和消毒,保护好自己。”2月9日,青年志愿者杨磊向市文明办捐赠了200L消毒酒精,用于日常消杀。次日,这批消毒酒精被分发到了抗疫一线。

2月18日, 4名青年志愿者为市一医院20位即将奔赴湖北支援的医疗队员进行义务理发,便于医务工作者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更好地开展工作。据了解,前期,团市委已组织青年志愿者到市一医院、市二医院、市疾控中心,帮助170余位医护工作者修整头发,让他们以更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工作里。

“帮助家乡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是我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和入党积极分子应该履行好的责任和义务。”参与湾桥疫情防控的杨碧波是一名大三学生,在他看来,为村民守好关卡,使他的假期生活变得充实,更让他感受到了困难面前人民的团结和凝聚力。

苍洱金花彰显巾帼力量

最美巾帼情,抗疫半边天。在抗疫一线,有一群美丽而又忙碌的身影,她们是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员、各类场所的巡查员、卡点卡口公共场所的劝导员,也是村、社区各类外来人员的登记员、辖区各个角落卫生消毒员,她们为疫情阻击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成为抗“疫”战场上亮眼的一抹红。

从1月26日开始,大理镇各级妇联组织发动18支共计350多名巾帼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广大妇女姐妹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危险的精神,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不分白昼,坚守防疫一线。

引导登记、测体温、喷洒消毒液、提醒住户做好防护……日前,在下关镇关迤社区洱滨纸厂宿舍小区出入口值守点,经常能看到一个忙前忙后的身影,她就是巾帼志愿者丁琼。52岁的丁琼是一名退休工人,也是居民口中的“热心大姐”,平时她就比较热心小区事务和志愿服务,在她的带动下,她的爱人与她一起义务巡逻、清扫卫生、关爱邻里……

铿锵玫瑰,迎风绽放。大理市妇联干群、巾帼志愿者积极投身抗疫洪流,为打赢防疫攻坚战贡献巾帼力量。

众志成城筑牢防线

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没有任何人是“局外人”,没有什么事是“份外事”。在大理市的每一个角落,哪里有需要,那一抹耀眼的“志愿红”就闪耀到哪里。

“看到那么多舍小家、为大家的工作人员夜以继日、不辞辛劳地守护着群众,我们感动不已,就想着也要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2月14日上午,大理市洱海保护生态搬迁“1806”小镇大理片区居民为坚守在大理镇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送来了他们自己栽种的花菜、青菜、辣椒、莴笋等价值2000多元的爱心蔬菜。

“看到值守人员很辛苦,我就买了一些矿泉水、面包、糖果等物品送给他们,并报名参加村口的值守工作。”王建是湾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岳母和妻子都身患残疾,家里的生活一度十分困难,可他说:“我家是贫困户,政府给了我们很多帮助。现在我们的生活逐渐好起来了,就想着尽力帮着镇上和村里做点事。”

方便面、矿泉水、酒精、消毒粉、盒饭……连日来,许许多多不知姓名的志愿者把一份份充满爱心的防疫、生活物资送到医院、交通卡点、基层社区等我市一线防疫工作者手中,汇聚成了全民参与献爱心的热潮,为抗击疫情筑牢了坚强后盾。

众志成城,筑牢防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阻击战中,苍洱大地,从城市到农村,从大街到小巷,从线上到线下,大理市广大志愿者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用爱和奉献书写了防控疫情的“小城故事”,用鲜亮的“志愿红”编织起一张守望相助的防护网,让一颗颗凝聚人世间仁爱的种子,催开了人们“向善、向好、友爱、互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之花。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