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0年2月19
星期三 第1539期

大理时讯综合新闻 “因为有他们,我们觉得很温暖!”

第3版:综合新闻 PDF原版PDF下载

“因为有他们,我们觉得很温暖!”

——记大理市疫情防控凤仪医学隔离观察点王珺和他的“战友”们

2020 年 02 月 19 日 星期三 阅读:25

2月11日,晴,气温有所回升,春天的脚步更近了。

“出去以后要戴好口罩,每天自己监测体温,不要去人员密集的场所……”

在大理市疫情防控凤仪医学隔离观察点,凤仪卫生院院长、凤仪医学隔离观察点负责人王珺正在给4名解除医学观察人员进行消毒,并殷殷叮嘱他们注意相关事项。

自1月25日收入第一批留观人员后,在空荡荡的凤仪卫生院新院,王珺带领全院医护人员和职工克服种种困难,夜以继日坚守岗位,成为抗疫斗争的一道风景!

集结!筑牢抗疫的防线

有一种操守,它在平常的日子,是爱岗敬业、默默奉献;有一种情怀,它在关键时刻,是舍小家顾大家;有一种气概,它在危险来临时,是义无反顾、舍生忘死。

1月24日,凤仪卫生院新院被确定为大理市疫情防控医学隔离观察点,对大理市内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集中隔离、统一管理,随时进行医学健康监测,确保一旦有人发病,可以立刻转运到定点医院救治,第一时间展开防控,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当时的凤仪卫生院新院虽已建好,但还未交付使用,设施不齐全。接到通知后,王珺立即投入凤仪医学隔离观察点的筹备工作中。“我们及时制定了隔离点工作方案、工作制度、工作流程、三区分布、储备应急物资、开展防护消杀专题培训等,连夜清理环境卫生,市里调配了床上物品,防控工作紧张有序地开展。”王珺回忆。

然而,1月25日收入大理市第一例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后,接踵而至的困难超出了王珺的预想,“首先是缺少保洁人员,好多人一听这里是医学隔离观察点都不愿意来,后来找到一家专门从事医院保洁工作的公司才算解决问题。医院的食堂没有启用,饭菜要从老院送过来,饭菜容易变冷。水压低水上不去,更没有热水洗澡……”

困难一个接着一个,但王珺没有退缩。他牢记党员的初心使命,以“我先上”和“跟我上”的实际行动,带领全院党员干部职工,担当起战“疫”重任。“通过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卫健部门的鼎力帮助和凤仪卫生院全体医护人员的全力支持,新院食堂于大年初五启用,留观人员、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吃上了热饭热菜,洗澡、看电视、用网络等问题相继解决,基本生活需求有了保证。”王珺介绍,目前隔离观察点污水处理系统全部正常运行,医疗垃圾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处置。

“硬件”方面的问题解决后,王珺把工作重心转向了“软件”方面:如何最大程度疏解留观人员的心理问题,如何尽一切努力提供温馨、优质的服务。

向前!付出再多都值得

定时送餐、送药、送生活用品,穿着宽大的防护服、鞋套、戴着被雾打湿的护目镜,视线模糊不清……一个个看似简单的工作,却比平日费力许多。

观察点接收的留观人员中,年龄最大的是81岁的老人,最小的才满1岁。隔离14天的滋味不好受,是对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对此,王珺要求自己和所有医护人员要用真心真情,把每名留观人员当亲人看待。“我经常和留观人员说,你们和我们一样,都是健康人。只是因为你们间接或直接接触过确诊者,为了自己的健康和他人的健康要隔离观察。”王珺说:“我们的医护人员在这里都是身兼数职,不仅要监测体温、密切观察留观人员是否有发热症状,还要给留观人员送一日三餐,负责心理疏导。”

护士段畅娇一直在观察点协助王珺处理事务,她说:“每次接到指挥部通知要接收留观人员,都是王院长一个人对留观人员进行入观宣教,所有留观人员在14天医学隔离期内的心理疏导工作也主要是由他来做。”

在段畅娇看来,风险越大的工作,王珺越是往前冲,这让医护人员充满了勇气和信心。“留观人员陈先生是大理本地人,王院长就第一时间对他宣教。刚开始陈先生的情绪稳定,但后面越来越烦躁和焦虑,甚至打电话威胁医护人员。”段畅娇讲起一件令她印象深刻的事。为了安抚陈先生,王珺穿着防护服,多次到他的房间做心理疏导,尽量满足他的需求。最后陈先生顺利出观,并一再地感谢王珺。

“王院长经常提醒我们要多换位思考,留观人员要长时间待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他们更需要的是关爱,要让他们体会到关怀与温暖。”凤仪卫生院临床医生杨学凤从大年初一起就到了观察点值守。

观察点所有医护人员也在王珺的带领下,从刚开始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各项事务都已是井井有条、头头是道。为了兼顾凤仪卫生院老院的日常诊疗工作以及3个卡点和1个外地回来人员观察点的值守监测工作,观察点3天轮一班,每班由1名医生搭配1名护士24小时值守。

“看着万家灯火下别人家中其乐融融的大团圆,眼里也有向往;想着家中常年在外难得归家的亲人朋友,心头也有牵挂;被留观人员不理解、不配合而谩骂指责时,胸中更有委屈。”杨学凤说,“可是作为一名医护人员,从刚踏入医学大门开始,救死扶伤就是我们的职责。特别是作为一名党员,我要像王院长一样,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我们现在的工作事关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不论有多辛苦,付出再多,都值得。”

不退!我们身后是群众

从大年三十到现在,每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已经成为常态,王珺的眼睛常常是红肿的。尽管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但他从不敢有一丝懈怠,“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我们必将坚守到底,全力以赴,打赢这场‘战疫’。如果连我们也害怕了、退缩了,那我们后面的群众怎么办?”

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打开一扇扇隔离门,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面孔,有“理解的”,有“郁闷的”,也有“情绪激动的”。但在王珺看来,医护人员与留观人员的每一次接触,送去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物品,也是一份温暖、一份关心,这让有形的隔离化作了无形的关怀,更让全民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有了更强的信心和决心。

来自浙江的沈先生解除医学观察将要离开之际,感激地说:“我们留观人员都知道有事就找王院长,王院长和其他医护人员的专业度、服务度都挺好,提供的饮食和菜品也做得很好。看着他们每天为我们测量体温、消毒,我们却什么也做不了,挺不好意思的,非常感谢他们的付出。因为有他们,我们觉得很温暖!”

“目前,我们已累计收住了58名留观人员,他们的情绪总体都比较平稳,没有出现过过激的行为,对我们的服务也比较理解、比较肯定。”王珺欣慰地说。随着凤仪医学隔离观察点各项条件日益完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留观人员由最多时的58人减少到目前的11人。

工作压力轻了些,长期积累的疲惫也渐渐涌了上来。王珺说,希望疫情赶快结束,所有人的身体都健健康康的,到时想和春节期间没能见到面的亲人朋友好好聚一聚。

隔着厚厚的口罩,记者看不清王珺的脸庞,但他眼神中无时无刻不闪现着坚毅与无悔。疫情面前,是无数个和王珺一样奋战在一线的他们,舍去了小家、深藏了牵念、咽下了委屈,用信仰、信念、信心,走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站在疫情防控的最前面,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奏响了时代最强音。记者 李锦芳 赵 璐

张 辉 吴 志 摄影报道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