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0年2月10
星期一 第1532期

大理时讯文化旅游 领 略洱 海 源(上)

第4版:文化旅游 PDF原版PDF下载

领 略洱 海 源(上)

□ 作者 杨 荣 2020 年 02 月 10 日 星期一 阅读:26

苏东坡诗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过去久居洱源,总觉得家乡洱源空气沉闷,风物呆滞,不能给人活力与新奇。当游览了江南塞北的名山奇水,赏尽人间奇趣之后,回过头来咀嚼家乡风物,领略洱源,才顿悟出其间之美。当然,这与比较之后的鉴别,经事之后的增知有关。因为美是客观存在的,而对美的欣赏和领悟,则需要广泛的学识涵养,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去冬今春回洱源小住,从亲历亲闻中获得诸多感慨。

A 游湖

杭州西湖天下知之,右所西湖闻名遐迩。

国家级湿地公园的桂冠,广增了云南洱源右所西湖的知名度。右所西湖是洱海源头的水系之一,水域面积虽然不大,却极具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景观。水域中的民居房舍、菜地芦草;曲桥下的木船鱼鹰、水鸟鱼虾;湖埂上的垂柳榕树、游人路道,构成了一幅宁静而鲜活的水乡画图。

夕阳西下,水碧波清。迎着西湖人家的袅袅炊烟,我们乘上小船滑入波心。要穿桥过洞,才能真正驶入西湖水域。刚好来到桥边,迎面驶来一叶扁舟,脸上布满丰收喜悦的船家汉子吹着口哨示意我们让路。当他的小船从我们侧畔驶过,大家一齐看到船舱内摆放着一大箩已经不再动弹的鱼儿。有位朋友问道:这位船家为何不把鱼养水里?那样干放着鱼儿岂不很快死去?我是在西湖附近长大的,知道其中奥秘,便告诉朋友:那些都是鱼鹰捕上来的鱼,当鱼从鱼鹰口中取出时,鱼已经死了,因此要很快上岸把鱼卖掉。朋友问:死鱼能卖好价钱吗?我答:比起西湖中捞上来的活鱼,死去有点掉价,而比起从其它湖泊中捞上来的活鱼,西湖中鱼鹰捕上来的“死”鱼照样好卖,因为西湖是含有一定盐份的淡水湖泊,里面的鱼比起其它湖泊的鱼要香得多,因此右所一带有句民谚,叫做“东湖莲根西湖鱼”。西湖里的鱼,不仅数量种类繁多,而且肉质细腻,味道鲜美,特别是鲫壳鱼,当地渔民有一句口头禅:鲫鱼有半斤(条),好比吃人参。朋友又问:既然鱼鹰捕上来的“死”鱼相对掉价,为什么还用鱼鹰捕鱼?我答:用鱼鹰捕鱼,是一种最古老,但却极具生态环保意义的捕鱼方式,它不会对湖里的鱼群和生物链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因为鱼鹰会选择大小适中的鱼儿作为捕捉对象,不会对幼鱼造成威胁。朋友听了,恍然大悟,连连点头称是。

西湖的美,不在一览无余,芦苇丛把整个湖面隔成若干区域。在主湖区,随时可见鱼儿摆尾,水鸟扑翅,那是原生态的湖泊之美。在芦苇掩映之中,穿过一条大沟,又见一片水域;地面凸起之处,都散落着房舍、村庄,让人们在戏水环游中有一种“曲径通幽处,别有一洞天”的感觉。在七扭八弯中,我们的小船撑到一户人家的院坝和菜园中间,正在摘菜的大嫂洒脱地问我们:“城里来的大哥,要不要带几兜大白菜,或几个水萝卜回去尝尝?我们这里种菜不施化肥,只用厩肥和海泥,按你们的说法就是原生态的绿色食品了。”说话之前,只听到屋里传来小孩的叫声:“妈!水涨了,你的菜快点拿来!”听到叫唤,我们都惊呆了,水涨前才去摘菜,这是一种何等惬意的田园生活?这是一种何等纯美的自然享受?难怪得洱源西湖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曲埂柳岸是西湖别致的风貌,水碧波清是西湖秀美的精髓;藕壮鱼肥是西湖特有的财富;鱼鹰木船是西湖古老的神韵;炊烟村舍是西湖恬静的音符;鸥翔鸭欢是西湖和谐的乐章……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是西湖珍贵的物质,是景点又是家园,是西湖举世无双的荣耀。正因为西湖具有上述种种物质,因而顺理成章地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在全国大部分历史名湖已被污染的当今世界,云南洱源竟然还保持着屈指可数的这么一汪净水,它既是洱源人民致力于环境保护的丰碑,也是老天爷赐给洱源人民的一份厚福。“国家级湿地公园”,何等尊贵的称号?这种称号对于洱源人民来说,不仅是荣耀,更重要的是财富,理当把西湖这颗掌上明珠保护好、利用好,为子孙后代造福!

B 赏兰

世所公认,洱源是素心兰的故乡。未知是小雪素使洱源饮誉中外,还是洱源使小雪素胜显兰谱?如今的事实是全国莲瓣兰栽培基地设在洱源,在世人心目中,洱源兰成了名品,于是去到洱源不去赏兰那将是人生的一件憾事。由于洱源地域中的特殊气候,传统以来便适合于素心兰等诸多名品的蓬勃生长,洱源人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养兰、爱兰和赏兰。除了规模养殖的诸多兰苑以外,洱源家家户户的院内、阳台都或多或少地养殖着几盆素洁高雅的名兰。

赏兰韵,尊兰品是洱源人养兰爱兰的初衷。在古今中外无数的吟兰诗词歌赋中,笔者最欣赏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的词句:“惟奇卉之灵德禀国香于自然;洒嘉言而擅美,拟贞操以称贤;咏秀质于楚赋,腾芳声于汉篇。”由于受此诗的启示,笔者对兰品、兰韵有一些自我的见解:兰叶四时碧绿,展示着生命的不朽,其状挺拔而不失婀娜,自信中寓涵着坦诚与谦恭;其花洁白而鄙娇艳,专以素雅搏服人心;其香幽远却不浓烈,正显风雅闲情。兰有共生习性,单株独苗不易生长,乃不愿孤芳自赏的无声表露;兰花惧施浓肥,唯清水酸液足矣,一生淡泊无求;过月才需一次畅饮,绝非贪婪之徒。春来百花吐艳,她也献上一片芳心,以倾吐对大自然的无比厚爱;盛夏草木繁荣,她更不甘于落后,抽苗长叶不断完善自身;秋风萧瑟而致百叶凋零,她仍风姿绰约再衍幼芽,展示着家庭腾达的无限延续;隆冬草木枯萎,唯她以绿茵装点人间,并挺花苞颔首微笑,向人们预告着春天的脚步已经来临。兰品如此高洁,醉煞墨客骚人,兰韵如此神美,怎不感化着芸芸众生?若我们赏兰而不深究其间的文化韵味,那么实为浅薄粗鄙之人。然而,到洱源赏兰始终只从精神层面上去哗众取宠,就难免有附庸风雅、清高自傲之嫌。笔者从洱源乡间的一座座三方一照壁的庭院,从县城的一片片高档住宅小区、一幢幢别墅居家楼门中“赏”到了兰花的经济潜能:是兰花这支绿色股票富裕了一部分洱源人。汽车、楼房的高档享受,各种产业的顺利开启,是商品经济浪潮中,兰花对爱她、养她的洱源人的一种友情回报。兰花因有知己而昌盛,洱源因有兰花而繁荣。到洱源赏兰,笔者一如既往地闻到了秀兰的文化韵味,同时目睹了兰花给人们带来的美好和甜蜜。愿洱源与兰花同在,祝兰花与洱源共荣。

C 品梅

品梅者,并非品尝梅子滋味,而是品尝梅花精神。素有梅果之乡美誉的洱源,是品赏梅花的好去处。记得某年的“梅花笔会”,笔者有幸被邀参加,大松甸梅园中苦荞粑粑蘸蜂蜜,鸡登村梅树下谈古论今抒豪情的场景历历在目。一处梅林在山坳里,一处梅林在山坡上,正值梅花绽放的隆冬季节,上万亩梅花各开一山,远远望去,如银装素裹的白雪世界;走近乍观,才觉得是争奇斗艳的雪白花海;驻足长思,方能领悟到梅花的精神品格。古诗曰:“有雪无梅空自惆,有梅无雪不精神”。雪里赏梅,你会被她的凛然所倾倒:她以“娇嫩”之躯独斗意欲吞没整个世界的铺天大雪,那要何等的气概?笔者某年冬天曾在潓江边的风雪天里领略过一次梅花迎风傲雪的勇士精神。雨雪交加,寒风飕飕,江边的树上冰垂雪盖,周围的环境银装素裹,只见一朵红梅仰面而开,不仅具有茫茫银海一点红的用意,更有“凌雪独自开,唯有暗香来”的韵味。于是“有梅无雪不精神”的妙意悄然而解,我顿时被梅花的傲骨所折服,为梅花的精神韵而讴歌,为“强”与“弱”的思辨而醒悟,为大自然的相辅相成天然成趣叫绝!

从那以后,每到冬天回故乡洱源,我便喜欢到有梅树的园子里赏梅,于是发现一个规律:越老的梅树花朵越多,让人用心灵读到了“梅老更精神”的佳句。梅树向人们昭示着一种哲理,教人们怎样去体验生命的意义。常言道:“年轻有为”,并且“年轻”和“漂亮”常常连在一起,因而人们都想青春永驻,常常回避一个“老”字。然而,大自然的规律不可违背,人总是要老的。老者未必无用,老者前景未必暗淡。老者成熟,老者睿智,老者更富同情之心和容忍之量,老者可以坦然地面对某种自然的终结。梅树无声地告诉人们这一切,这便是“梅老更精神”的风范。

我们从小在《红梅赞》中听到“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而笔者在梅园里观察到的朵朵梅花并非昂首怒放,而是俯首而开,于是笔者断定“昂首怒放”是《红梅赞》歌词作者对梅花观察的失误,他只是为了体现梅花的精神,而忽略了对梅花本质性的观察。我们可以从“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百花”的名对中得到验证。梅花俯首而开,谦恭而放,她具有傲骨,但没傲气,她要把自己的芳心献给赖以扎根的大地母亲,因此她永远不会“昂首”傲视一切。梅花的非凡气度告诉人们: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人如果缺少了傲骨,就会变成了爬着行走的哈巴狗,竭尽舔媚之能事,贪图一勺之羹,恶心;人如果滋生了傲气,就宣布了自己进步的停止。狂妄与狭隘与生俱来,谦逊和博大永世相依,梅花追求和实践了后者,怎不令人叹佩?为人之道,治学之道,为官之道,只有以谦逊为本,方能日有建树。“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既是对植物习性的一种客观描述,更是教人读懂人生的一个绝妙辞条。

通过赏梅、悟梅,受益匪浅:是梅花谦逊博大的情怀激励着我永不知足地跋涉于书山学海,是梅花大器晚成的风范宽慰着我不要信奉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是梅花百折不挠的傲骨精神鼓舞着我,不要轻意丧失做人的尊严、处世的原则和追求上进的决心。百花园中偏爱梅,愿与松、竹、梅结为岁寒四友,不想和桃、李、杏连成春风一家。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