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洱海湖畔,放眼望去,山岚伴炊烟袅袅,晓雾染嫩水泱泱。一条条清澈的溪流绕过宁静的村舍,在青山绿水间潺潺流淌;一幅幅仿若天地人和的泼墨山水画,把人们梦里的脚步一直延伸……在大理,一年四季都是最好的时节,这里的一季一景、一山一水、一花一月、一乡一情,更是大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好流域截污治污攻坚战、守护绿水青山的真实写照。
“四水”全收 让生产生活污水无处藏身
步入洱海之滨的大理镇龙下登村,只见村内道路整洁,一条条青石板铺设的宽阔村道,一幢幢充满诗情画意的白族民居,与悠悠的蓝天、白云、碧水,构成一幅美丽画卷。游客徜徉其间,尽情体验惬意的休闲生活……
随着龙下登村的环境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龙下登村也形成了餐饮、小吃、运输、旅游产品为一体的产业链。来到村民李结兴家,只见院子里鲜花绽放、流水潺潺。“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吸引了许多游客来我们村参观、住宿、吃饭,收入也就增加了。”李结兴说,和村里的很多人一样,他也开了一家叫“李家庄”的小农家乐,家里除了做餐饮,还有几间客房。前年村内开始修建化粪池,为了更好地处理生活污水,他家建了2个化粪池,把餐饮和住宿分开,后来因为餐饮油污多,他又修了个隔油池。
“现在,我们村家家户户建起了化粪池、完成了管网改造,家家实现了洗涤、卫生间、厨房、圈舍‘四水’全收,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洱海。”李结兴一边热情地带记者参观家里的厨房、卫生间以及雨水收集进口、管道、雨水出口等,一边介绍:“平时村组干部要对村内污水排放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巡查,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做到了污水应收尽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洱海保护治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扎实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八大攻坚战”,洱海保护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有效控制洱海流域农户生产生活污水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对洱海水体的影响,我市实施了“四水”全收及农村化粪池建设工作。“‘四水’全收依托农户庭院化粪池建设项目实施,通过宣传,引导广大农村居民积极参与,政府采取奖补方式,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性,很好地完成了项目建设。”大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供排水管理科科长杨增禄介绍说,项目于2017年3月18日全面启动,范围覆盖了沿湖管网范围内的10镇2办,建设内容包括化粪池、畜禽沉淀池、“四水”收集管网完善改造提升。通过努力,全市共完成74696户建设任务,管网完善提升改造19946户,建立了从城镇到农村的“四水”全收全流域截污治污体系,农户生产生活污水得到全面有效收集,入湖污染负荷得到有效削减,村落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提升。
环湖截污治污体系建设 增强防污“钢铁护盾”
走进古城下沉式再生水厂,丝毫没有脏乱差的感觉,人们甚至感觉不到这是一个污水处理厂,而是如同置身于现代化的厂房和车间。
跟随工作人员的脚步,记者看到了污水从管道进厂,经过过滤不溶废渣,生物降解处理有机污染物,最后进行杀菌消毒等一道道工序,最终流出了清水。在一张桌子上,摆着两杯水,一杯是“今日进水”,另一杯是“今日出水”。从外观上可以看出,“进水”浑浊,“出水”清澈。贴近杯子闻一闻,前一杯有刺鼻的臭味,后一杯则没闻到异味。
“由于古城下沉式再生水厂的服务范围是大理古城片区,所以随着节假日的旅游人口增加,也会导致水厂进水增大,我们采取了水厂的应急预案,保证出水水质达标。”古城下沉式再生水厂运行经理张亮涛介绍说。
据了解,古城下沉式再生水厂是大理市10座城镇污水处理厂中的其中一座,水厂服务范围包括银桥的部分片区及大理古城的大部分片区,服务面积14.78平方公里,服务人口达17.29万人。
近年来,为保证“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洱海”,我市构建了覆盖全流域“从农户到村镇、收集到处理、尾水排放利用、湿地深度净化”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完成污水收集处理范围从中心城区、重点集镇和沿湖村落向全流域拓展,实现国内首例全流域范围内建成城镇和农村雨污分流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为确保排污管网能够做到全覆盖、全收集,我市在省内第一批运用环湖PPP项目,在整个洱海周边铺设了排污截污主管网。为把洱海周边村落的所有污水排入主管网中,我市又对洱海周边将近8万户农户实施“四水”全收工程,确保每家每户产生的污水能够流入主管网。这两项工程被工作人员称为“主动脉工程”和“毛细血管工程”。
在形象的比喻背后,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施工人员不为人知的艰辛:州市领导一次次调研考察、座谈交流;施工人员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干部群众不辞辛劳收集污水统一处理。终于,通过州、市各级各部门以及参建各方的共同努力,洱海流域截污治污体系于2018年6月30日提前18个月闭合运行,为洱海保护治理争取了更多时间。
“通过截污治污体系的闭合,洱海流域的截污治污实现了从农户也就是所谓的‘细胞’,到污水收集支管也就是‘毛细血管’,到环湖截污的主管,到污水处理厂,最后到生态库塘,从而实现了污水的资源化循环利用。通过截污治污体系建设,使整个洱海流域431个村实现了污水治理收集的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杨增禄介绍。
管道CCTV检测 为地下管网做“体检”
排污截污管网铺设好了,能否正常运行?万一管网 “生病”了,又怎么能提前预知呢?
连日来,我市集中对洱海周边铺设的排污截污主管网隐患进行排查。排查中,我市使用 CCTV 管道检测机器人等先进的检测仪器,为地下管网“体检”,及早发现安全隐患。
在检测现场,记者看到技术人员利用 CCTV 管道检测机器人为管网体检时,就像人们在医院做胃镜检测一样,机器人深入管网内部,对管道内部结构性缺陷和功能性缺陷进行详细的检测,并按国家相关检测标准生成检测报告。技术人员在电脑上进行操作,平时无法看到的地下管网内的情况和数据就被传回并实时记录下来。
“这个机器人挺厉害的,它不仅能伸能缩,还能边爬边拍,在电脑上就能看到管网内部的情况,对管网也不会造成损害。”云南卓立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永顺笑着介绍,“由于项目和地理条件的特殊性,传统的采用闭水试验检测方法已无法满足工程要求。我们公司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闭路电视内窥检测技术,也就是通常说的CCTV检测,从内部对管道进行质量检测。此项技术依靠携带可360度旋转高清摄像仪的机器人进入地下管道,通过视频影像连续、实时记录管道内部的情况,对管道内部存在的破裂、变形、沉降、错位等问题和缺陷进行记录,依据规范评定问题类别,确定缺陷等级。”
为切实做好环湖截污工程管道建设质量的跟踪检测,我市及时引进第三方质量检测,确保施工质量,委托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对工程质量进行公平、公正、合理评价,开展厂站桩基础检测、基坑监测、环湖管道闭水试验、管道CCTV检测等工作,确保截污干管建设质量合格,切实避免干管质量问题引发的渗漏对洱海生态环境的影响。目前,云南卓立工程检测有限公司采用CCTV检测技术对环湖截污一期、二期及满江、凤仪、洱源片区的新建管网完成了检测工作,并继续对环湖各区域进行检测。
中水回用 让污水实现资源化利用
阵阵微风中,站在双廊梨花潭尾水库塘高处放眼望去,三个库塘的风景美如图画。湖面仿佛一块翠玉,不时有几只飞鸟掠过清澈的水面,给幽静的水库增添了一份生机。
“双廊下沉式再生水厂的尾水通过三级提升的方式进入库容60万立方的梨花潭水库,在库塘里我们还种植了苦草、金鱼藻、美人蕉等净水植物,投放了鱼、虾、螺蛳,对尾水进行再净化。尾水经过三级库塘的净化后,主要用于水资源比较紧缺的五星、石块等村的农田灌溉以及部分的面山绿化。”双廊下沉式再生水厂负责人李亚萍介绍说。
洱海环湖截污治污工程的实施,不仅构建起治污的“大动脉”和“毛细血管”,也构建起从收集到处理,到水排放利用、湿地深度净化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虽然各再生水厂出水水质均达到一级A标,但为了更好地保护洱海,这些水还要进入相应的库塘湿地,不能直排洱海。为有效循环利用水资源,我市在截污治污体系建设过程中,还同步实施了尾水综合利用系统。尾水经过处理进行农田灌溉和山体绿化,避免从洱海和周边溪流中抽取干净的水,污水处理厂产生的一些废弃物也得到有效处理。
双廊的五星村、石块村和伙山村每年旱季缺水情况较为严重,如今这一情况得到了一定缓解,这正得益于和双廊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的梨花潭尾水库塘。
“目前,挖色、双廊、喜洲、古城等再生水厂处理后的尾水以及农田尾水都会进入相应区域的水库,旱季还是在这个区域内循环利用。通过实施尾水循环利用系统,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循环利用,真正实现了海绵农田建设的理念。”杨增禄介绍说,“下一步,我们正在编制大理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利用专项规划,将使尾水通过旱季和雨季不同的模式,尽可能地实现循环利用,节约水资源。”
“除了尾水不直排,我们对污泥的处置也很环保。”李亚萍说,双廊下沉式再生水厂厂区的污泥经脱水后,采用全封闭的污泥车运输至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保护不止,行动不终。从“毛细血管”到“主动脉”再到最终的循环利用,随着洱海保护治理和保护行动的纵深挺进,大理构建起了洱海流域全新、系统、有效的截污治污体系,也为洱海构筑了一道坚实的防护屏障。
(部分图片由流域截污治污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