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9年12月20
星期五 第1502期

全国百名媒体精英走进昆明感受“春城之变”

□ 本版撰文/作者 郭鹏昌 杨丹妮 编辑:大理时讯编辑 2019 年 12 月 20 日 星期五 阅读:21

12月13日,“春城之变”强“四力”全媒体采访活动走进昆明,全国近百名传媒行业专家学者、媒体领军人物和全媒体记者来到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融媒体中心等地,近距离见证昆明在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媒体融合等方面的新变化。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首次在沿边地区布局

采风团首站来到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以下简称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刚走进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综合服务中心大厅,便能看到一片开阔的“天地”,据介绍,今年8月30日,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正式挂牌,综合服务中心正式落户昆明经开区。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实施范围76平方公里,不仅面积在云南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中最大,也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首次在沿边地区布局。

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的定位是围绕打造“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建设连接南亚东南亚大通道的重要节点,推动形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开放前沿,提出构建连接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开放大通道、创新沿边跨境经济合作模式和加大科技领域国际合作力度等19个方面具体举措。而建设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是昆明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机遇。“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的建立,是国家给云南的利好政策。”贵州日报蒋海军说,希望云南能抓住机遇,做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通道及窗口。

在云南省首家专业政务服务公司,采风团实地参观了公司优化流程、精简材料、压缩时间、降低成本的运营模式,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成的“三个一”服务体系,为企业、群众办事搭建了便捷平台。当了解到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积极开展“智慧政务”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服务流程,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保障减税降费政策全面、及时惠及企业,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等具体措施后,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天眼新闻副总编辑李玲告诉记者,相比贵州来说,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电子化、数据化程度更高,老百姓今后办事将更方便,对优化云南省营商环境有很大帮助。

“双创”党建助褚橙上网1天卖出10万元

祖式滇绣、草木染布匹……采风团在紫云青鸟党群服务中心看到了有昆明经开区特色的“双创”党建新路径。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昆明经开区依托全省首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优势,发挥党组织“红色引擎”作用,全力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文化创新创业聚集地,支持园区内各文创企业开展好党建+人才、党建+非遗、党建+众创等工作。其中,紫云青鸟党群服务中心就是以党建组织力引领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代表园区。该园区以“土”“木”“ 布”“ 石”“ 金”为主题,推行“文化+”运行模式,通过党建引领,积极发挥孵化、服务、交流、保障四大功能。“首届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昆明人的文化会客厅”和“永不落幕的文博园”等文创载体在这里活了起来,通过党建带动,“小米生态链谷仓学院云南分院”在此孵化出云品“爆品”。目前,咖啡、鲜花饼、水果、松茸等产品已上线小米生态链,其中褚橙上线第一天销售就超过10万元。“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让党员愿意来、群众喜欢来的服务中心。”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紧密联系企业和服务群众,着力将中心打造成为温馨和谐的“红色家园”,服务企业、群众的“亲民平台”,教育培训的“学习基地”。

据介绍,紫云青鸟党群服务中心还通过文化党建扶贫,鼓励企业紧扣传统工艺文化传承需求,积极参与“文化扶贫、技术扶智”,建立“祖氏滇绣”刺绣合作社,培养滇绣人,至今已举办100多期培训班,培训学员5000多人,拥有绣娘1700余人。“绣一幅画需要从一根线(一根48丝)中抽出若干根比头发丝还细的线来绣,双面异样异色绣则需要两个人4颗针合作绣10个月才能完成,绣出来的画作也是价值不菲。”听完非遗项目祖式滇绣传承人的介绍,大家对滇绣产生了浓厚兴趣,大赞滇绣精湛的技艺。当看到非遗传承人及艺术团队精心制作的黑陶、紫陶、白泥、乌铜走银等展品后,采风团有人发出感叹,原来园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带动文化扶贫,还能传承优秀的非遗手艺!

AI助力昆明经开区融媒体中心有新意

下午时分,采风团在七彩云南庆沣祥茶业了解云南茶文化,参观普洱茶制作流程及品茶。“作为云南人,喝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通的一件事情,但是参观制茶工艺和品普洱茶我今天还是第一次,味道很好,唇齿回甘。”昭通日报雷明娟介绍说,今天的采风活动内容很丰富,很期待接下来的行程安排。

随后,采风团来到昆明经开区融媒体中心,了解云南首个开发区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昆明经开区融媒体中心以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闻产能提升,并运用新兴信息技术拓展服务和汇聚信息,探索出云南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开发区模式。”在经开区融媒体中心大屏幕前,昆明经开区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今年10月,昆明经开区融媒体中心正式揭牌,“昆明经开”融媒APP同步上线运行,中心集成了“融媒体业务流程管理平台”“宣传舆情大数据管理平台”“园区智慧党建数据平台”“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等管理系统,并深度融合“两微一端”、抖音、网站、杂志、电视、户外大屏等8大平台,构建“有线无线、大屏小屏、线上线下”全方位媒体融合宣传网络,拓展宣传服务渠道、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为解决信息和新闻产能不够、主流舆论引导不足等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案。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所有选题的报送、任务的分发,在融媒体系统我们都可以看到。”

另一边,大屏幕上AI虚拟主播“小金”可爱又不失严肃的播报,吸引了采风团的注意。AI虚拟主播“小金”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生成的播报形象,自动匹配滚动字幕,动态替换虚拟演播室背景,最终输出视频,实现新闻播报的全流程服务。这是昆明经开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一项新举措,也是将新媒体技术与融媒体中心建设创新融合的一次尝试。

昆明城南板块建设展新颜

倒数第三站,采风团来到昆明市呈贡区的中国铁建·山语桃源项目。随着城市发展,昆明人日常休闲漫步的场所从市中心的翠湖逐渐转移到五甲塘湿地、海东湿地、捞鱼河湿地公园等南部市区,各种“高大上”的基础设施纷纷纳入南市区的发展宏图。城南板块从区域规划、基础配套、交通条件、建设进度、产业聚集等各方面都已在事实上成为昆明的新经济中心,昆明城市及中心城区向南拓展的趋势愈发明朗。

山语桃源项目紧邻昆明市级行政中心及高铁站,为顺应昆明城市发展的步调,在打造之初便融入关于城市功能理念的思考,聚焦以高铁枢纽为辐射的核心区域优势,依托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城市规划理念的底色,通过城市体验中心的打造与正式开放等,塑造一个面向新昆明的城市会客厅。采风团以此为契机观察了解昆明人居之变革,感受昆明的建筑颜值变革及品质变革。

在捞鱼河湿地公园,大家了解了生物净化综合治理使滇池水质不断变好的全过程。长春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孙成军告诉记者:“第一次来到昆明,虽然气温略低,植物却还是春天的味道,称作春城当之无愧。通过此次活动,有机会感受昆明实践氛围和人文地理环境,进一步增加了对昆明的认识。人聚才会发展,相信这座有吸引力的城市,未来还会迸发出更多潜力。”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