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大理市正处于全力推动以洱海保护治理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时期,城市如何发展定位?区域经济如何转型升级?国土空间规划如何科学调控?乡村振兴如何谋篇布局?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七个方面着力,研究思考好大理市高质量发展的课题。
(一)以洱海保护治理为统领,永续高质量发展根基。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是大理市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能够留给子孙后代可持续生存发展的最好财富。2015年以来,大理市干部职工团结一心,用心无旁骛的精神状态和坚韧的工作作风投入到洱海保护治理“五大整治”“六大工程”“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保护攻坚战,初步牵制住了洱海水质持续恶化的牛鼻子,做好了保护的上篇文章。但大理市不能就保护抓保护,不能就保护而不发展,我们必须要跳出洱海保护洱海,跳出传统发展模式,走好以洱海保护治理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在做好为洱海流域污染减负的同时闯出一条绿色和谐之路,不断巩固好大理市高质量永续发展的根脉。一是在政治站位上要突出“高”。抓好洱海保护治理,实现流域产业转型升级,就必须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洱海保护治理的殷殷嘱托,牢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调研大理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洱海保护治理要走出“六个误区”、做到“五个坚持”、坚决打赢“八大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要求,按照州委、州政府的要求,切实把洱海保护治理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作为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标志性工程来抓,以对党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竭尽全力抓好洱海保护治理工作。二是在重点工作上要突出“快”。洱海保护治理慢进也是退,水质保卫、生态搬迁、违章建筑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削减、河道治理、面山绿化等每一项工作,都等不起、耗不起,必须同时间赛跑,对于已经明确的方向和重点,尤其是“1806”小镇建设,洱海绿道建设,防蓝藻保水质,“三禁四推”等重点工作,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必须按下“快进键”,树牢快干、快进、快推的思维,确保保护治理速度赶超污染速度,确保洱海水质持续保持稳定。三是在开发利用上要突出“慢”。优美的苍洱风光、良好的自然生态禀赋,是我们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最宝贵的资源。无数的投资者、开发商,或是沿湖群众,都渴望在洱海流域发展,对于盲目、冲动发展的模式,要保持清醒头脑,对于统筹科学利用流域生态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如果一时看不透,或是认识不统一,就要用慢的思维,即使面对GDP压力,也要慢慢精挑细选符合生态先行的好项目,坚决不允许一些不符合生态环保要求、不利于洱海保护治理的项目落地沿湖一线。四是在区域管理上要突出“严”。要给洱海留出足够的生态环境空间。全面查清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开发建设和污染源情况,坚决停止一切与洱海保护治理存在冲突的建设活动。禁止新建和改扩建除洱海保护治理必要设施外的建(构)筑物,实现流域范围内“房屋只拆不建、面积只减不增”“餐饮客栈只减不增”,鼓励居民向一级、二级保护区外搬迁,做到整个洱海流域内的建设活动不破坏山体、不占坝区良田好地、不临河湖、不沿道路线状分布、不散建,为流域转型铸牢高质量永续发展的根基。
(二)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应该以成功的项目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就应该以成功的项目为第一要务。“以项目牵动市域经济、以项目整合产业发展、以项目扩大招商引资、以项目增强发展活力”,应该是大理市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一是要准确了解项目家底。支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出口。当前我市消费、进出口水平较低、质量不高,主要还是靠投资,也就是靠项目。近年来,我市工业经济下滑明显,一直以来缺少带动力强、辐射面广、产业链条长、单位面积产出高的企业,随着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调整,工业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在不断减弱。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固定资产投资产业,大部分项目均为棚改城改项目,属于周期内项目投资,一定程度上属于存量经济,加之地产业审批门槛不断提高、城区存量用地不断减少,地产行业存在瓶颈。全市储备项目较少,前期工作有欠账,各级干部谋划项目、策划项目能力不强,怕担当、怕风险、怕争取。今年1-9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8.87%,“两区一委”项目储备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新开工项目出现了断层,无法提供新的投资支撑。二是要抓实在建项目的推进。虽然重大在建项目支撑不足,但仍然有挖掘的空间。要尽力围绕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文化旅游、农林水、工业、房地产等方面形成投资量。要积极与省、州统计部门做好汇报对接,尽快完成大理书院、沙河埂片区、绿玉片区、纳思城市春天二期、满江代征安置地、“1806”小镇建设、洱海生态绿道等重点项目入库,加快乡镇实施项目整合入库工作,为四季度投资寻找新的增长点。要抓紧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切实支撑今、明年投资持续稳定增长。要对年度任务再次进行细化分解,层层压实责任。三是要谋划好储备项目。就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国家总的基调是:“从拓宽国内市场需求挖潜力,以改善民生为导向培育新的有效投资和消费需求。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从全国宏观经济调控情况来看,最近国家提出“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等,释放了货币宽松的信号。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坚决遏制房价上涨”,提出“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意味着本轮“放水”不往楼市走,往基建走。通过分析可以预测得出,今后一段时期“铁公机”为代表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将是投资的主战场,将作为全国增强经济发展韧劲,顶住下行压力的重要支撑。要加强学习研究,紧盯中央和省州重点支持领域,尽快开展项目调研,积极围绕基础设施、“五网”建设、生态环保、社会事业、文化旅游、农林水等领域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抓好棚改城改投资提升城市品质的增量,力争尽可能多的项目进入中央和省州年度和五年规划盘子,统筹谋划好全市“十四五”规划。四是依法依规推进项目建设。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等制度,保障项目建设,发挥出投资的最大效益。继续执行领导挂钩项目责任制,强化项目督查,建立项目问题清单和责任清单。要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和联审联批会,每月分析项目推进情况,明确项目建设各阶段的任务目标,把责任和任务安排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强化“一企一策”服务,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未建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重大项目抓推动、项目工作抓落实。要用好项目专项资金,持续树牢“找钱不容易,花钱要心疼,使用要安全,效益最大化”理念,努力做到实施一个项目,完成一个项目、审计一个项目。要设置项目办公室,主要领导任项目办主任,部门之间要主动作为、强化沟通提醒,在全市形成齐心协力想项目、抓项目、建项目的良好氛围。五是全力支持大理新区建设和大理经开区、大理旅游度假区转型升级,形成新的实物量工程量,促进大理市区域发展。六是全力争取中央、省预算内资金及债券资金。
(三)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破解高质量发展瓶颈。大理市高质量发展的出路在产业转型升级,难点和堵点也在产业转型升级。
(1)要抓好洱海流域农业转型升级。一是要做好土地保障工作。要结合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市洱海核心保护区保护和建设规划的编制,积极向上争取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调规政策,完善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力争把海西2%-5%耕地调为一般耕地和建设用地附属设施用地,为招商引资企业提供配套建设用地,并加快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在控制农村建设用地总量、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前提下,加大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给海西留足适当的建设用地和发展空间。二是要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品牌。要下力破解大理市好山好水没有好生态品牌的问题,积极整合各类政策资金,加大农业种植技术服务指导,扩大绿色、有机基地和产品认证规模,在洱海流域全面推广生态种植模式,打响洱海流域“绿色食品牌”;要针对目前土地流转占比偏低的现实,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实现多个千亩以上的规模流转利用,重点推进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有机生态农业,打造一批国家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三是强化招商选商工作。当前,大理市涉农企业达600多家,但绝大多数龙头企业的生产(原料)基地不在市辖区,没有形成有效、有序的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发展示范家庭农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要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土地互换、土地入股等形式,扩大经营规模,集中连片发展绿色高效农业。要加快引进有实力有情怀的大型龙头企业,做好服务工作让企业招得来、能留住与地方农户共同发展。培育农业小巨人和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走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加农业附加值。
(2)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全面转型发展。一是要推动“旅游+生态”有机融合。要充分借鉴浙江安吉“两山理论”转化发展经验,以洱海保护治理科普中心、湿地公园、生态廊道、蓝藻防控科普基地、海东秀北山森林公园等洱海保护治理项目为依托,打造洱海环线生态保护教育基地,切实将洱海保护治理工程转化为旅游资源,实现洱海保护治理与旅游转型升级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增强洱海保护治理内生动力。二是要推动“旅游+红色教育”互动发展。要立足市委党校教育平台,进一步发掘抗日救国斗争的卓越领导人、民族抗日英雄周保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近代著名军事战略家杨杰等革命先驱红色教育资源,打造古生村乡愁记忆、乡村振兴教学基地,将红色教育与旅游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放眼全省甚至全国,让外县市教育活动搬过来,让广大游客走进来,不断发挥红色资源效应。三是要推动“旅游+文化+体育”名片打造。要立足大理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传统民族节庆、茶马古道、商帮元素,将大理千年的人文底蕴与现代商业理念有机融合,把特色商贸、康养度假、高端酒店等业态融入旅游业布局,着力打造文化旅游、非遗旅游、民俗旅游、节庆旅游、乡愁旅游、康体养生旅游。大力举办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节、国际马拉松等各类高水平高层次的文旅展会和国际赛事,将其作为宣传推介大理旅游发展活力、展示大理旅游城市形象和市民文明素质的重要平台。四是要推动“旅游+乡村”融合发展。加快制定《大理市乡村旅游转型发展规划》,明确乡村旅游发展目标方向、分区功能布局、市场准入条件和退出机制,完善乡村旅游发展“一村一品”的政策制度体系。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建设工程,以大理古城、喜洲古镇、双廊艺术小镇被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特色小镇”为契机,积极引进知名企业参与特色小镇建设,系统规划产业发展、风格设计、品牌打造、市场营销,进一步活化升级一批特色古村落,建设一批具有大理特色和人文底蕴的美丽小镇。把休闲农业观光点纳入景点管理,打造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等,将休闲农业观光点打造成旅游新秀,将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实现乡村旅游从细碎化、无序化、低层次的分散经营向集体化、联合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转型发展。五是要推动“旅游+服务”的品质提升。针对大理市“一部手机游云南”宣传欠广度、应用欠深度等问题,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内容,加快景区资源、文化资源、产品资源要素上线,为游客提供最全面、最权威、最方便的智慧化服务。持续推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加快推进省级精品自驾旅游线路建设,谋划打造好苍洱大景区精品线路,加快安缦、丽思卡尔顿等高端酒店集群建设。充分发挥大理旅游协会、客栈协会等作用,发挥平台和资源优势,以举办旅游论坛、研讨会、营销展示会等形式,把脉大理市旅游转型发展的方向、前景,展示大理市的旅游新形象。
(3)要下大力气培植大健康产业。一是要加快发展康养产业。科学编制大理市区域卫生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目标,构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科技水准高、竞争力强的大健康产业。全力推进大理经开区凤仪片区云南省滇西医疗中心项目及配套的基础设施、公租房、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促进医疗水平提升、改善群众就医条件。二是要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按照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的目标要求,在重点发展中药、民族药、天然药、植提物和天然健康产品、中药材种植及饮片加工等的同时,加强与旅游产业及科研资源相结合,形成一个大健康医药产业体系。树立大生物医药产业体系理念,积极培育生物技术药物、新型诊断试剂、植物源农药、天然香精香料、食品添加剂、化妆品产业,大力培育康复保健、生物医用材料和基于药物研发的服务外包产业,优势互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优势。三是要促进医养结合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大理市独特的自然、气候、物产特色,在“养”字上显特色,把大健康产业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结合起来,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专业护理医院等紧缺型医疗服务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与养老(敬老)机构融合转型医养结合,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完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辖区内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互联互通,全面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四是要加强大健康产业人才储备。鼓励大理大学、市属医院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开展基础人才培养、医师培训、高端人才引进计划,补齐大健康产业发展人才短板。开展新型护工培养项目,引导初中、中专毕业生报考社区护理、养老护理等专业,鼓励新型护工到社区、家庭就业。依托高等院校,培养全科医生、中医医师、老年人照护和健康管理方面的人才,为健康养生机构的运作提供人才支撑。
(4)要下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总部经济作为加速服务业尤其是生产型服务业发展、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突破资源约束的现实瓶颈,还能通过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城市的转型升级有利带动地区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明确发展思路,与生产制造环节相比,企业总部搬迁成本较低,呈现一种“候鸟式经济”态势。在发展总部经济上我们有很好的气候、生态、环境基础,当前所缺少的是高端集聚楼宇、发达的知识型服务业、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从项目审批、财政、税收、人才、土地、金融等方面建立政策“组合拳”,完善和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和待遇,解决好与总部经济发展有关的专业人才落户、子女就学等实际问题,为总部经济的发展聚集更多的优秀人才;完善和提高商贸、金融、商务和物流等领域的服务能力,为总部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支撑,筑巢引凤,温养发展总部经济软实力。
(四)以深化改革开放为载体,挖掘高质量发展潜力。一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规范和改善政府服务行为,进一步完善和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政策清单、收费清单、政府机构失信清单,推进“多规合一”并在市政府门户网站上公开,规范投资项目审批运行,持续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简化企业投资审批流程,提升审批服务质量,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加快“一部手机办事通”推广应用,实现企业开办时间再减一半、项目审批时间再砍一半、企业和群众办事力争只进一扇门、群众和企业现场办理事项最多跑一次、凡是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一律取消,进一步提高服务和办事效率。二是加强企业生产要素保障。坚持以企业为主体,进一步优化水电气报装流程,简化办理环节,压缩办结时限。进一步清理物流、认证、检验检测、公用事业等领域经营服务性收费,整治中介机构乱收费行为,降低涉企保证金和社保费率,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深化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加强部门协作和信息互联互通,强化不动产交易登记服务。鼓励企业按规定以多种方式使用工业、旅游等用地,为创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大力推动商贸流通创新发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快政府欠款清偿力度,有效保障投资企业公平待遇,切实推动投资和贸易便利化。三是围绕产业实施精准招商。在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互联网+”、“旅游+”等无地招商上实现新突破。在坚持以洱海保护治理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建立招商项目库、选准招商区域,以产业合作为主线,实施精准招商、开展定向招商。继续加大与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区等重点区域经济合作交流力度,着力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加强资本引进、渠道建设和市场对接,开展点对点针对性招商推介洽谈交流,提升招商工作实效。
(五)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核心,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当前大理市在城乡融合发展上还存在城乡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城市品质提升有差距,乡村振兴质效低、推进慢等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如何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笔者认为,应继续紧紧围绕建设滇西中心城市和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在优化发展空间规划,完善城市功能建设,打造美丽乡村品牌上下功夫。一要把做优国土空间规划摆在首要位置。按照国家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政策要求,利用好第三次国土调查现状基础数据成果,在“双评估”“双评价”基础上,先行先试,加快《大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查、报批,明确提出城镇发展阶段和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治理总体格局,并按照强化洱海流域空间管控、推动绿色转型发展、从根本上降低洱海流域环境负荷的思路,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有效疏解洱海周边人口和产业向流域外转移,走出“环湖造城、环湖布局”的误区。结合州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同步探索建立国土空间管控机制,调整完善规委会等规划制度保障。二要把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大理市城乡高质量发展,最大的短板在乡村。当前要认真学习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指示要求,研究乡村振兴的目标、步骤,抓紧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在具体工作中,要分级分类、分时分段推进乡村振兴,特别要根据乡村不同发展水平与状态,为市域内各村镇量体裁衣,分类采取切实有效的振兴举措。三要把城市品质提升摆在重要位置。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之机,加强“多规合一”成果运用,完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强化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抓好中心城区违法建筑整治等工作;强化“车让人·礼让斑马线”等活动成效,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养;抓好天然气、直饮水、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覆盖和农贸市场建设等配套设施建设及智慧城市建设;抓好大瑞铁路、大攀铁路建设和楚大高速扩容改造、大巍南高速者么山隧道建设,尽快启动泰安桥改造、泰安路与建设路交叉口过街通道项目、兴盛路与苍山路交叉口人行天桥8个工程建设项目,强化市政路网改造建设,标本兼治缓解交通拥堵;抓好旧改城改各项目推进和“爱国卫生运动”“厕所革命”,加强对“城中村”、老旧小区、“三无”小区改造和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力争让城市每一栋建筑、每一项基础设施、每一次文明水平都成为推进现代化都市建设进程的加分项目,努力让我们的城市更加干净整洁、舒适宜居、魅力四射。四要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关键位置。城乡高质量发展真正以人为本,就是要继续落实外来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农民工安家落户。对于生态脆弱、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地区,要利用“1806”小镇建设、大理新区建设、特色小镇建设等平台实施生态搬迁,创造条件让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五要以农村宅基地新规推动城乡新一轮改革。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通知,对当前农村宅基地管理中超标准占用宅基地、违法违规买卖宅基地、侵占耕地建设住宅等问题进行了一一规范,我们正在执行的各项规定显然已不再适用。其中,关于基层政府的属地责任、一户一宅的规定,盘活闲置宅基地、宅基地面积规范、村级宅基地协管员等都是全新的要求,我们要研究政策,在考虑民生的同时节约用地,盘活土地资源。要抓紧研究修订大理市农村宅基地适用办法,对农村集中居住、村集体内部转让、鼓励村民有偿资源退出等进行认真细致地探索与思考,进一步盘活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深化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让沉睡的土地焕发活力,切实为大理市保护与改革和为子孙后代留足更多发展的土地空间。
(六)以民生福祉改善为标尺,检验高质量发展成果。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检验高质量发展的最好标尺。一是抓好教育补短板工作。要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强化党委、政府、企业协调联动,在城市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中统筹解决全市各区域教育设施的缺位问题,强化学校布局规划和学校建设,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政企合作、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等模式,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着力解决好居住区教育设施配套不足问题。二是抓好卫生补短板工作。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分级诊疗和医师多点执业相关政策,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有序下沉。精准推进健康扶贫工作,全面实施“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对患有大病和长期慢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分类分批救治。全面推进健康大理建设,继续与上级医院开展结对子对口帮扶活动,加强与增爱公益基金会等享誉海内外的公益文化品牌合作,统筹卫生健康事业和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为大理市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搭上通往优质医疗资源的“快车道”。三是抓好脱贫攻坚工作。要把解决剩余深度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作为主题教育惠民实事之一,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集中力量解决剩余深度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要以决战决胜的冲刺姿态抓好最后两个多月剩余454户1447人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
(七)强化干部作风建设助推大理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风成于上,俗行于下。推动大理市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领导,关键在干部,关键在作风。好作风不仅是展现新气象、新作为的重要窗口,也能够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要加强教育引导,提升思想境界。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对大理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州党委关于作风建设的有关规定,紧密结合当前的国情、省情、州情和我市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教育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坚定信心、积极作为,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入脑入心。要全面对标对表,解决突出问题。要把问题查摆作为推进作风建设的关键环节,要以主题教育专项整治为契机,加大力度,破解一批人民群众关心、企业长期所盼的老大难问题,让群众和企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要强化执纪问责。要紧盯重要节点,管住重要环节,看住“关键少数”,深化“工作作风提升年和工作效率提高年”活动,以钉钉子精神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防止“四风”问题回潮反弹。在严查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方面顶风违纪问题的同时,延伸监督触角,聚焦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党委重大决策部署、服务群众、调查研究、履职担当等领域,着力查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大力倡导坚持、坚守、坚韧的工作态度,全面推进全员积分管理工作,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进一步强化干部容错纠错机制,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鼓励各级干部敢抓敢管、敢闯敢试。
(作者系中共大理市委书记)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