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9年11月8
星期五 第1474期

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文明

——大理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札记

编辑:大理时讯编辑 2019 年 11 月 08 日 星期五 阅读:35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大理寄予“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切嘱托,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纳入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8年,中央文明办印发的《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文明城市考核的硬性指标。大理市以洱海保护治理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

洱海保护治理是大理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最大亮点。自2017年开启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以来,大理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关停了洱海周边无序发展存在排污隐患的餐饮客栈,对环湖污染源进行了系统性排查梳理,先后实施环湖截污治污、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系列工程。2018年5月,大理市公布了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科学划定洱海湖区、湖滨带和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的保护管理范围,合理调整城乡建设规划。去年年底,大理市开始实施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发展转型“八大攻坚战”,推动洱海保护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经过各级各部门的艰苦奋战,2017年洱海水质有5个月达到Ⅱ类,2018年有7个月达到Ⅱ类,2019年1-5月为Ⅱ类。洱海水质总体向好,生物种群数量增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效助推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文明城市不是抽象存在,而是具体落实到市民生产生活中。大理市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更多地融入到推进洱海保护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从2019年8月起,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六作为“洱海保护日”。大理市成千上万名志愿者在这一天奔赴洱海、主要入湖河道、沿湖村庄社区等地参与“三清洁”与洱海保护,捡拾垃圾,清理杂草和废弃物,宣传呼吁保护生态环境,以实际行动参与洱海保护治理,构建大理市生态文明。移风易俗涉及丧葬、婚俗、祭祀等群众日常生活,与洱海保护治理、文明风尚养成密切相关。市文明办多次发出文明倡议书,倡导文明丧葬、厚养薄葬,提倡婚事简办,呼吁文明祭祀,摒弃传统陋习,得到广大群众的深刻认同和积极响应。低碳俭约的生产生活方式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集中体现,洱海面源污染、点源污染的治理同样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在推进创文工作中,通过舆论宣传、政策引导等多渠道倡导市民绿色出行、公交出行,减少交通拥堵,降低污染排放,有效推广绿色低碳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建筑工地、农业种植、工业制造等生产领域,不断强化宣传绿色生产、文明生产理念,普及生产法律法规,降低粉尘、有害气体及噪音,营造安全绿色文明的生产方式。

其实,生态文明是现代城市文明建设的重点。传统工业文明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导致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发展失衡,构成当前城市文明建设的短板。大理市经过长期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业、工业、建筑业、农业的粗放式增长,成为洱海氮磷含量增加的主要来源,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障碍,更是城市文明建设的弱项。环境上的潜在隐患,不仅深刻影响市民践行文明生活理念,重大环保事故还是否决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资格的关键一票。

因此,大理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将继续以洱海保护治理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让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创文工作的全过程。大理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或许在“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画卷中更能彰显色彩。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