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忠生于1949年10月,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也是一名人民教师。30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他,从代课教师到校长,从贫困山区到乡镇,期间多年驻守山区办学点。可以说,他的任教经历是浓缩的大理市教育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不久,杨世忠就在双廊镇双廊村的一户农家出生。成长在新中国的他从小就喜欢读书识字,经常让年长的哥哥教他写字。在哥哥小学毕业后,1958年他正式进入学校,成为一名学生。
杨世忠说:“那个时候的学校基本上是寺庙改建的,课桌板凳都是学生从家里带去。我哥哥上学时候搬进去的桌椅,在他毕业后就留给了我,一个教室看过去,桌椅板凳高高低低,不整齐、不规范。”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物资匮乏,大理市农村地区的很多学校都设置在寺庙或临时简易房里。值得庆幸的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还是有很多像杨世忠一样渴望知识、渴望学习的学生。杨世忠在家人的支持鼓励下完成学业,于1969年参加工作,在双廊完小的附设初中担任中学物理代课老师,次年到大理师范进修,1972年转正后正式走上教师岗位。
就这样,杨世忠背上背着自己的行李,左手提着口粮,右手提着书本教具,步行前往伙山村马龙办学点,开始了山区办学点的驻守任教工作。
回忆过去,杨世忠感慨万千。他向记者介绍说:“当时的伙山马龙校点只有一间校舍,教室、教师宿舍、厨房都在一起,我一个人教一、二、三、四年级。在教这个年级语文时,就让别的年级做作业,这边教完了,又去教下一个年级,就这么轮换着。学生上学也比较辛苦,特别是雨季,山涧里平常是干的,但一下雨就来水,老师就得送学生过山涧,大的牵着走,小的就背过去。”
杨世忠说,从小老师教给自己知识,自己对老师心怀感恩。走上工作岗位后,就要把所学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外地来的老师不愿意去山区,本地教师就该有这个责任,服务贫困地区的学生,再艰苦都要坚持下去。
杨世忠说:“说实话,一去到校点,看到山区环境,心里面还是有点失望的,但是当地群众特别热心,看着那些学生,无形之中就会爱上他们。在接我来的时候,他们牵着马匹把我的行李教具拉上去,我很感动。”
就这样,杨世忠在马龙校点一人一校,一坚守就是几年。在他的认真教育下,这个校点终于有学生考上了好学校,离开了山洼洼。“最大的收获就是为国家培养出学生。今年春节学生来看我,还照了相。那个学生也是伙山第一个我教出去的学生,当时他学习刻苦,考了出去。现在他和我加了微信,前两天还祝福我教师节快乐。”
1976年前后,杨世忠到石块完小任校长。按照当时的条件,他除了任教外,还要在每学期利用空闲时间至少到完小下属的6个办学点巡查两遍。
说到巡查的经历,杨世忠记忆犹新。“那时候山里面有野兽出没,熊伤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一个人走在大山里,很害怕。雨季你打着伞都没有用,还是会淋湿。”
后来,杨世忠调回双廊镇,先后在青山完小、长育完小担任校长,最后在双廊完小光荣退休。
双廊镇中心校副校长王智江说:“ 杨老师曾经在双廊镇贫困山区伙山村马龙校点、石块完小、五星完小任教过。现在我们国家富强了,加大了教育投入,曾经的山区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栋栋崭新的校舍、功能齐全的设备,让山区孩子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老师能够潜心教育、安心从教,学生也能够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现在杨老师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参加洞经古乐队,同时也是双岛诗社的发起人之一,经常发表一些诗词,生活充实而幸福。
记者 黑浩川 郭鹏昌 吴 志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