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9年10月8
星期二 第1451期

大理时讯重阳节专版 重阳节的起源 九日齐山登高 新菊 从历史中走来的重阳节

第4版:重阳节专版 PDF原版PDF下载

从历史中走来的重阳节

□ 作者 张培胜 2019 年 10 月 08 日 星期二 阅读:36

中国的历史灿烂,文化渊远流长。就拿古人留下的节日来说,每个节日都是历史的演绎、智慧的展现和文化的传承。追寻重阳节的历史脚步,我们也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重阳节指每年农历九月九日,过去又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民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人们的情感寄托、活动变化、传承发扬的不断变化,现在,重阳节旨在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的恩德。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重阳节这天,人们要饮菊花酒,以除不祥。又称重阳节为“秋”。三国的魏文帝时代,重阳节成了“吉日”,完成了历史大转变,开辟了重阳节的新时代。为“重阳”正名并使其成为“吉日”的第一人是三国时的魏文帝曹丕。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对“九”这个数字作了全新的注释:“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他以“九九”寓意“久久”,将农历九月九日的主要内容由“避祸和消灾”改为“祈寿和祈福”。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重阳节已被民间普遍重视。晋人周处《风土记》中记载:“以重阳相会,登山饮酒,谓登高会,又名茱萸会。”《齐人月令》中记载:“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以泛之,既醉而还。”晋朝诗人谢灵运为了重阳节登高,还制作了一种“谢公履”,前后有活动屐齿,上下山时可分别取去前后齿,使登高更为方便。

历史进入到唐代,重阳节成了民间正式的节日。唐太宗李世民把重阳节赋予“敬老”。据《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载:“九月丙午,诏曰:‘尚齿重旧,先王以之垂范。’”也就是说,九月丙午,唐太宗李世民发布诏令,尊崇老年人,看重旧臣,先代的圣王以此为后人留下了榜样。

到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北宋,重阳的“延寿客”——菊花的风头很快就盖过了茱萸。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用300字篇幅介绍当时开封重阳节的盛况。其中说道:九月重阳,京城人观赏的菊花有数种:其中黄白色的花蕊像莲房似的叫“万龄菊”,粉红色花蕊的叫“桃花菊”,白色花瓣而浅红色花心的叫“木香菊”,黄色花瓣而花朵呈圆形的叫“金铃菊”,纯白色而花朵很大的叫“喜容菊”。酒店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

而南宋的重阳节已发展成了大喜的节日。南宋文学家周密的史料笔记《武林旧事》卷三“重九”曰:“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以茱萸浮于酒面饮之)簪菊。且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秫面(黏米做的面粉)杂糅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至于人们缘何重阳节赏菊、咏菊、采菊、饮菊花茶、喝菊花酒,除了取其谐音近似“九”之外,菊花也是道家仙方中的“不死草”和一剂中药呢。

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我国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