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洱海”两个字,是因为村里一位寡言少语的中年人到正在新建的团山公园做了几个月的零工,过年回来,大字不识一个的他居然背诵起了“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一下子便让全村人刮目相看。当我和几个一般大小的孩子去他家时,又听他文绉绉地诵道:“下关风吹上关花,洱海月照苍山雪。”幼小的我从此开始想象那个漂帆漾舟、被古往今来无数文人诗客反复吟诵的洱海。
然而怎么都想不到,不过十年以后,我居然就在西洱河边的一所中专度过了三年的求学生涯。毕业后经过短暂的离别,我很快又回到洱海南岸的这座城市定居下来。多少春秋冬夏,我在洱海边驻足、放歌;多少个有雨或是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在洱海边掬一朵浪花,写成一篇篇或长或短的文章,滋润着我绵长的写作梦想。甚至在2018年,我还围着洱海徒步行走,用一年时光写成20万言长文,表述着我对这个高原湖泊的担忧与热爱……
是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大理人,我十分清楚,洱海“母亲湖”始终危机重重。受截污治污投入历史欠账较多和近年来餐饮旅游发展迅速、农业面源污染等影响,关于保护洱海的话题似乎从来没有中断过。
2015年新春刚过,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美丽的洱海之滨考察调研。为不负总书记的嘱托,大理州市党委、政府紧急启动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三线”划定生态搬迁等一系列攻坚战和持久战,累计投入资金172.22亿元,在2565平方公里的洱海流域内构建截污治污“五大体系”。通过不懈努力,生态环境部公布显示:2018年洱海水质为优,并创纪录地有7个月达到Ⅱ类水质。在实施“三线”划定生态搬迁后,绿线范围内的1806户客栈和民宅被搬迁,为洱海恢复生态隔离带……面对切身利益的取与舍,沿岸群众在党委、政府的正确引领下,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大美如初的洱海。
洱海碧波今犹在,一湖清水见乡愁。我曾一万次地想过,假如没有洱海,大理明媚的自然风光将何等晦涩;假如没有洱海,大理四千年历史也将不会如此辉煌灿烂。更重要的是,假如没有洱海,大理360万人民将何处寄托乡愁?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记得有人曾说70年来,大理最重要的两件大事莫过于撤县建市和保护洱海。如今,“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洱海清,大理兴”等等一系列生态文明理念已在苍洱大地落地生根,大理的生态文明之路,如同时代的列车,将在新时代乘风前行!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