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读小学的时候,酷爱古典文学的先生曾经这样谆谆教诲:“诗靠吟,词需唱,文要念,联当品。”历经岁月的浸淫与艺术的熏陶,使得我从小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对楹联的鉴赏情有独钟,有两副对联至今仍记忆深刻,其一曰:“白蛇渡江,头顶一轮红日;乌龙卧壁,身披万点金星。”其二云:“樱桃小口齿楞楞,吞粗吐细;杨柳纤腰星闪闪,识重知轻。”很显然,这种采用比喻手法创作出来的佳构妙制,其下联的喻体都是木质杆秤。
杆秤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相关资料显示,在湖南长沙东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精制的砝码、秤杆、秤盘、系秤盘的丝线和提绳等。两千多年来,这种根据杠杆原理制造出来的衡量工具,一直被坐贾行商的人们所使用。别看这种便于携带、使用方便的杆秤貌不惊人,却以传说的优美、工艺的精美、寓意的隽美而被人们津津乐道。
有关杆秤发明的传说版本较多,流传最广的当属木质杆秤由太上老君所创(也有说鲁班的,还有说范蠡的)。老君根据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为星点,等分在秤杆之上,每星为一两,每斤即为十六两,成语“半斤八两”亦由此而来。由于福、禄、寿三星排在最后,交易时,如果给足了“星”,则是给人家增添福禄寿;如果缺斤少两,则会使自己减福、损禄、折寿,并且还有一首童谣如此唱曰:“欺人一两去了福,欺人二两无俸禄,欺人三两折阳寿,童叟无欺阴德足。”在民俗中,杆秤还被奉为一种吉祥之物,在许多方面被寄予了美好的愿望。譬如在建屋上梁时,要将秤砣悬挂于梁上,讨“称心如意”的口彩;乔迁新居时,要先搬入杆秤,接着是扫帚、畚箕,然后是家具、被褥,这是因为“秤”与“阵”谐音,有“阵”即有伴(同伴)之意,象征人丁兴旺,家业发达;每逢过年时,人们都要用红纸卷贴于杆秤的头上,谓杆秤是财神的转世,可以招财进宝;洞房花烛时,新郎会用杆秤掀起新娘的红盖头,这里的杆秤成了幸福使者的象征。更有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玄妙传说,视杆秤为蛟龙的化身,秤钩是龙嘴,秤纽是龙眼,秤杆是龙身,秤花是龙鳞,每逢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之时,长辈们都要将杆秤悬挂于堂前,祈求神龙护佑,镇邪避灾。
制作杆秤是门十分精细的手艺,从选材、刨圆,到划线、钻眼,再到抛光、校验,其间的工序多达20多道,每道工序都相当复杂,必须细心操作,稍有闪失,制作出来的杆秤便会“差之毫厘,失以千里”,结果只能是遗憾地以报废告终。在所有的工序中,至关重要是“上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寻找“定盘星”——把“支点”挂在固定架上,秤砣悬于秤杆之间,在空负荷的情况下慢慢移动秤砣,直至秤杆平衡为止,此时秤砣系绳与基线的交点即为“零点”,俗称“定盘星”,作好记号后方可按“大跨”“小跨”“微跨”的顺序依次打孔;如果是盘秤,还要将空秤盘挂上,再按部就班地找出定盘星;只有确定了定盘星,此后的秤星才有了基准,后来人们便把“已经拿定了主意”喻为“做事有了定盘星”。宋朝的朱熹还在《水调歌头·雪月雨相映》中赞道:“记取渊冰语,莫错定盘星。”
说到“定盘星”,自然而然会让人联想到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里那首耳熟能详的《清官谣》:“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伊啊伊儿哟哎——你就是定盘的星。”由物及人,杆秤隽美的寓意并不仅仅局限于此,清人李光庭在《乡言解颐》中也有精辟的妙喻:“市肆谓砝码为招财童子,谓秤锤为公道老儿。”民间谚语“上下三处是根秤,邻居八家是面镜”“家中有黄金,路上有平秤”“良心是杆秤,称人先称己”等等,无不把杆秤上升到道德理念的高度,成为了思想教化的一种载体;并且这种载体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比起板着面孔空洞说教不知要强多少倍。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木质杆秤终究会退出历史的舞台,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其优美的传说将广为人知,其精美的工艺会流芳百世,其隽美的寓意能启迪心智……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