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理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城不是空城,而是由许许多多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文保单位(点)以及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等组成的。保护古村落古民居,也就是保存了名城的细胞和肌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新农村建设一定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响应、高度重视,以传统村落保护为重点,兼顾人居环境改善,遵循科学规划、整体保护、传承发展、注重民生、稳步推进、重在管理的方针,依据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和村庄规划,扎实有序推进传统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作,实现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不仅留住了“美丽乡愁”,更激发出乡村发展新活力。
牢记嘱托 留住乡愁
背靠苍山、面朝洱海;青瓦白墙、老房古桥;田野碧绿、游人如织……这里是湾桥镇古生村。
古生村,这个典型的白族传统古村落,2015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7年4月入选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2017年11月被命名为“全国文明村镇”。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走进了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家中。看着李德昌家雕梁画栋的房子,干净整洁的院落,生机勃勃的植物,总书记十分高兴,他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
几年来,古生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按照“保护古建、引导在建、规范未建、改造老建、打击违建”的工作思路,实施建筑民居风格整治,保持青瓦白墙、斜屋顶、淡墨画的白族民居风格。
古生村还制定了《湾桥镇古生村保护管理办法(试行)》,对大青树实施抢救性治疗保护;对7户有较重历史和民族文化底蕴的白族民居古院落进行挂牌保护;对村内凤鸣桥、古戏台、福海寺、水晶宫等文物古迹实施修旧如旧提升修缮,极大提升古戏台——大青树——福海寺一线人文景观。
“总书记说的话,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保护古村落古民居的重要性。”古生村党支部书记何乔坤说:“我们不仅要把洱海保护好,也要保持好传统白族民居风貌。”
今日古生村,湖水更清澈,环境更整洁,村貌更古朴……这是我市扎实有序推进传统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
转变观念 增强意识
从理论上说,保护传统古村落古民居的重要性大家似乎都很清楚。但从实际来看,有些基层干部认为,“经济发展是硬任务,古村落保护是软任务,在政府财政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有所取舍。”而作为传统古村落古民居的“主人”,有些村民缺乏文化意识和保护意识,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世代居住的地方具有多么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为此,我市从转变观念、增强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入手,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住建、规划、财政、文化等部门和乡镇为成员的大理市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市辖区内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制订、监督及项目实施,并制定辖区传统村落名录和组织初评遴选工作。各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中心的职能也得到进一步强化,增加了管理人员编制,开展日常管理技术培训,抓实村落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同时,我市将激活村民的保护意识作为重要任务。我市积极推行村民自治,在村组建立村落规划建设管理促进会,发挥民间组织在规划建设中的监督管理作用;在村民议事中对村庄规划方案和日常管理工作进行表决审议,并在村规民约中增加规划建设管理和村落保护相关内容,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村落管理和保护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利用各种途径宣传传统古村落古民居的历史价值和相关保护政策措施及法律法规,组织开展相关教育和培训活动,营造保护传统古村落古民居的良好氛围。
深入调查 规划引领
居住理念的变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在缺乏相应规划引领与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必然会对传统古村落古民居的格局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我市对各乡镇上报的古民居院落、古建筑等资料进行清查整理,健全完善相关档案资料,先后2次进行共计110院历史建筑挂牌保护。2012年至2015年间,先后整理录入60个古村落的传统村落调查表,包含村落基本信息、村落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村落选址和格局、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人居环境现状等六大类图片信息资料;汇编包含27套农村住房设计图、5套传统典型民居设计图、190张民居装饰图例和15个民居建筑风格整治方案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住房建设实用图集》,供农村建房户进行选择;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制定分类标准以及保护开发方案等,先后分类(白族民居分为两大类:白族瓦房〈或称白族合院式民居〉和土库房)调查并录入83户传统民居调查登记表。
在了解和把握全局的基础上,我市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按照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可操作性强的要求编制古村落保护规划。根据《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编制完成513个自然村的村庄规划;在省住建厅的关心支持下,完成四批16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在乡镇组建规划设计分院,加强对村镇规划及农村建房的技术和业务指导,落实好传统村落保护各项技术要求;加强城乡规划管理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国土、规划、住建等部门的人员、经费投入,建立完善环洱海村落规划建设巡查管理制度。
加大投入 强化保障
缺乏维修资金,是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的一大难题。而各级政府在现行财政体制中较少设立古村落古民居保护、修缮专项经费,这也是制约传统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的主要瓶颈。
为破解这一瓶颈,我市有效整合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中心集镇、“一水两污”、传统村落“一事一议”、传统村落环境整治等项目资金,实施村庄道路、供排水管网、村落污水处理、美化亮化、河道整治、文化公益设施等一大批事关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条件改善的项目,传统村落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
全市累计投入近亿元,对洱海环湖、过境公路沿线和重点景区视廊范围内的非白族特色建筑进行风格整治,使白族建筑特色得到有效延续,在村庄发展过程中,使之与传统村落风貌有机融合。2017年以来,我市以推进云南省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结合洱海流域风貌整治工作,投入近亿元,对古城古镇古街范围内民居、建筑、街道、管网等进行修缮整治,提升了大理古城、双廊古镇、喜洲古镇、龙尾关街区等古城古镇古街风貌。投入3000多万元,种植1.8万多株乡土树木,在现有村庄规划控制红线上完成一期100公里环村林建设工程,框定村庄发展边界,有效遏制村庄无序扩张。
同时,针对传统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情况,先后制定出台《大理市贯彻落实海西保护条例实施意见》《大理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大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范》《大理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大理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大理市古树名木和后续资源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措施,拟定《大理市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办法(草稿)》,为强化基本农田保护、村镇建筑风貌控制、村落保护管理、历史文化遗迹传承等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机制 科学整治
在传统古村落古民居保护过程中,必须创新思维、科学保护,才能让古物遗存,让传统景观和特色文化与现代生活、时代精神等新的元素共融、共生、共鸣,最终赋予古村落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方面,我市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倡导“活态”保护传承模式,依托地方特色,以地方产业为支撑,发展传统村落乡村旅游,在相互融合中实现互惠共生。喜洲镇作为我市第一批入选住建部的特色小镇,镇内有4个传统村落,而传统村落就是特色小镇中的“特色”,保护好地方传统文化,依托白族文化做好旅游产业,即是体现特色之“特”。
转换功能,以开发利用促保护。下关镇凤阳邑村2013年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村内茶马古道较好地被保留下来,由政府主导引入的旅游公司将村内的历史古迹修缮整理打造成新兴景点,通过保护与利用形成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从而推进传统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我市积极探索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修缮维护与农村危房改造相关政策有机结合的操作模式,不搞简单拆除重建,更侧重历史建筑、民族建筑的风貌延续,保持传统建筑的历史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目前,喜洲镇已率先完成并颁布《喜洲古镇建筑保护、整治与新建街巷环境保护与整治导则》,从建筑形式、体量、材料、装饰等全方面指导全镇传统建筑保护修缮工作。
同时,加强对违法违章建筑的巡查、整治力度,严厉打击破坏传统村落风貌、格局和肌理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积极主动事前介入,避免因违建拆除造成更大的社会资源浪费和引发不稳定因素,并利用无人机航拍和获取卫星影像成果相结合的方式,对洱海环湖村庄规划建设和农田保护情况实施动态监测管理。
传统古村落古民居保护时不我待、任重道远,不能依靠单方面的力量,而要靠政府、社会团体、村民群众等各方面的合力。有了全社会的坚守,这笔丰厚的文明财富才能代代相传下去。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做好传统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作,进一步全面梳理全市范围内传统古村落古民居,制定相关条例法规,创新思路,积极探索传统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的新路子,形成传统古村落古民居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