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9年8月27
星期二 第1426期

大理时讯专栏 明日之湖 ——青年作家北雁环洱海田野调查笔记之二十二

第3版:专栏 PDF原版PDF下载

明日之湖 ——青年作家北雁环洱海田野调查笔记之二十二

2019 年 08 月 27 日 星期二 阅读:56

2018年5月12日

星期六 小雨

磻溪村记

在锦溪入海口的石碑上,我知道我们的脚步已经到达洱海或者说是大理坝子的中轴线上。位于南磻溪村中央的大照壁和与之相距不远的分水石,将苍洱百二山河齐分为二。据大理地方文献记载,“百二山河”是明嘉靖年间贬居云南的状元杨慎在去往保山途经大理时题写的,后来就成了苍山洱海环抱中大理坝子的代称,因为位居洱海南北的上关和下关正好大约一百华里。也有人认为杨慎题写的“百二山河”是化用了“百二秦关”的典故,乃因大理坝子襟山带水、地势险要,居北的上关有“北关屏藩”之誉,守南的下关有“南天屏障”之称,南北扼守的关隘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兵家常争之地,所以杨状元四个题字,精准地概括了大理坝子的地形特征。“苍洱无双地,百二由此分。”这是刻在石头上的古对,在这中轴线上的短暂停留,让我感到了一种里程碑式的特殊意义。

磻溪同样是个很大的白族传统村落,并且照样有南村和北村之分。沿着锦溪河畔行至入海口,又从紧挨洱海的村巷往北,七弯八拐,再至村北,最终又从村中心的环海西路走回来,如此两个多小时的行走,我逐渐探寻到了属于这个古老村落的田园诗意。初入村巷,我就发觉南磻溪在整个村子的历史意义更为久远。村道里,有许多新房在建,但还是有不少石砌的旧房保留了下来。村子南头一个围墙倾倒的观音寺里,一个戴草帽的木匠正在院心的两个木马中间削一根梁柱,那场景一下子让我生发无限的敬意。的确,在这种纯粹的手工技艺已变得非常稀缺的时代,只有面对神灵的时候,那些形单影只的匠人,才有如此大显身手的空间。

在一两条古意盎然的巷道走个来回,我似乎听到了耳畔久远的历史足音,我确信那是根植在这块土地上的白族俚语,在与远古的神灵对话。金银花绕上花架,在一座低矮的大门后面探出了头,馥郁甘甜的花香,如同袅袅的余音,诉说着苍洱大地不会老去的光阴。抱着孩子迎面走来的年轻村妇,用一只手举着手机,伴着孩子的牙牙学语和远方的年轻爸爸聊着视频,让古老的村巷又多了一份生气。在一座临湖的院落门口,一个裸露的船体钢架下面,用旧渔网绑上的泡沫碎板,让人想到了大观楼长联中“元跨革囊”般的美妙,我似乎看到了一个父亲领着刚成人不久的儿子,就驾着这条简易的船只,从洱海碧波之上打鱼回来。

时间真是最伟大的奇迹。我清楚地看到石砌的古墙中透视着历史的沧桑,尽管外表泥层剥落,但墙体的刚直与韧性却没有多大改变。有些废弃的院墙上面,仙人掌已长一人多高,球面绽放的小花蕾又喻示着一个季节的轮转。“石头砌墙墙不倒”,这样的旧居和墙体,留住的不仅是我们的记忆,更是一种光阴的见证,一种记录了我们这个民族勤劳智慧的最好见证。这些天,洱源、大理等多个县市的砖厂因为中央环保督查组入驻大理而被关停,老家正在建房的亲戚都因为没料下锅而停工,转眼七八个月过去,仅只二百多平米的规划,一座两层小楼硬是封不了顶。我有时就想,为什么我们不借鉴一下祖宗们的智慧?就地取材,或许我们就不会太多地依靠于那些成品建材。可能许多人会斥责我不懂建筑,但我发觉我们这个时代的建设都只会照搬模式,无休止地“复制”“粘贴”,让所有房舍都成了简单的成品与半成品装拆。难怪我们现今的村镇只会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再无区间、地理和气候的异同。

凭着先前锦溪之畔读到的文字导引,我很快找到了位于村中心的大照壁。只见照壁正中偏上的位置依次横贴着四块圆形的大理石瓷砖,从右向左刻有“平分百二”四个大字。旁边的一块碑记注明,这个照壁建于清乾隆年间,而它所处位置正是上关、下关百里坝子的中心,并有过多次重修,但瓦顶壁画、墙头枯草,无不显示着时光的旧意。“磻石镇中流平分山河百二,溪水归大海变成气象万千。”读到这个古对,我更是感到一种特别的意味,在往南不远的富美邑、龙凤村、才村和小邑庄,我曾不止一次看到气势巍峨的大照壁,或者年代更为久远,却从未给人如此的庄严与神圣之感。

绕过照壁,就到了洱海边,和湖面相对的是一座重新修建的木瓦亭子,名曰:水阁凉亭。据亭后的碑文介绍,此亭又称“子母亭”,远远看来,还真有种子母相抱的建筑格调。左右两侧的梁柱有联写道:“平分百二如诗如画,气象万千可心可意。”据说古时,此处曾有隐君子垂钓于湖上。我在暮色苍茫之中远望洱海,似乎有一种穿透时光的直觉。

从凉亭转回,照壁前面的广场紧邻学校,再往西不远的大青树下,我找到了那块“分水石”。它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巨大,一块不过一米多高的大青石,在时光的流转中沐风栉雨,此时已被打磨得十分清瘦和光滑。若不是有此特殊的意义,我感觉还真是一块很普通的石头。而上面刻有的文字却将石头的来由归功于观音大士。大理有“妙香古国”之称,从古到今,在人们的信仰史里,观音有着远比如来佛祖更高的地位,所有的人间造化之奇,似乎都得益于神灵的伟力和运筹帷幄,在面对所有自然天成的景致,都让人在内心深处生发更多的敬畏之感。千百年来,世居大理坝子的人们始终遵循着因果报应的道德伦理,在分水石侧畔的磻溪村本主庙里,我就看到了这样的对联:“隐恶扬善为非作歹纵来烧香也无益,敬老怀幼安分守己见吾不拜又何妨。”大黑天神,这是磻溪村的本主,读罢对联,在面对这个一脸恶相的神灵时,我想到的是铁面无情的宋代名臣包拯。

本主庙前,大青树下,南来北往的车辆时常不断,寻访者的脚步隐藏在各种豪华车辆之中。迎面按着响亮的喇叭,有着鲜亮的外地牌照和大地方的见识,便也有一种横冲直闯不可一世的阵势让人畏惧。磻溪村中央往北的路相对村道要宽得多。在以前,洱海周边村落是一片闭封的世界。如今把路修进来,就给我们打开了一道门、一扇窗,一个可眺望和通向世界的起点,但也会带来许多视觉和心理暴力,甚至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这些村落的,还有许多。

拐过一个弯就能看到一个临水的集市,场地较为宽广。可此时我们在集面上却看不到一个人影,可见这必定是一个早市。料想每天清早迎来洱海的晨曦,小集上必定人山人海。在那一阵阵嘈杂的只有本地村民才听得懂的白族口音中,洱海鱼虾、海菜、麦秸秆烧猪、环湖之畔的时鲜蔬菜和各种现熟的特色小吃,便是洱海家园让人最为难忘的乡愁味道。我记得高行健还曾这样说过:“尽管你生在城里,在城市里长大,你这一生绝大多数岁月在大都市里度过,你还是无法把那庞大的都市作为你心理的故乡。”对于洱海,包括洱海边的每一个村落,我的每一次到达都会换来发现的惊喜,而且它亦无时无刻对我报以家园般的亲切。我情愿一辈子呆在这个岑寂的家园,永不归去。

小集成了磻溪南北两村的分界线。现今洱海村落之间的界线已经变得越来越不明晰,渐渐只剩老人脑海里一个不断抽象的概念,亦如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模糊的时间和空间。记得十几年前初习写作,我曾写过一个短篇小说,讲的是一个刚参加工作的乡村教师常在有月亮的夜晚去约会他的女朋友,从南村到北村一段不远的距离,却让我写得相当漫长。在我看来,距离可以产生美。前些天读完张扬的《第二次握手》,这样的感觉更是让人坚信只有距离,才可能把恋人之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炽热衬托得更加迫切。包括在我们的古典诗词中,亦有过太多有关距离与时间的赞颂、怨艾和感叹,李白、王维、李商隐、苏轼、杨慎,无一不是这方面的大师。但如今,那些因为距离而衍生的离愁别恨,或许就将随着科技、交通、建筑和城市化的日趋发达永远地消失。就如同我们可以在地球两端聊视频打手机,却很难有时间去吟哦“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缠绵意境。同样,在日行千里的旅途中,我们依旧可以有效地利用短暂的碎片化时间,谈判、思考、读书、写作、聊天、发呆、看电影、打游戏,却再不可能有当年的徐霞客、司马迁沐风栉雨的寻访故事了。

顺着向北的村街,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洱海边上的磻溪珠联阁,这是一个古色古香的砖瓦木阁。东西南北,为这个木阁在房舍挤挤的洱海之边空出了一个开阔的小广场,便也就成了村民下午时光里最重要的聚集地。这种景象实在美好,背倚洱海,坐东向西,重檐歇山顶,三开间,抬梁式木构建,给人一种年月旷久的视觉直观。我在旁边的碑文上读到,这是一个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临水阁,始建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10多年,其设计及建筑出自亭阁大师韩珠之手,是与先前提到的浩然阁等“洱海四大名阁”齐名的古阁之一。据碑文介绍,阁之得名,乃因建成后,时为太和县令的刘安科在大理石匾额上题书“珠联阁”三个字,故而一直沿用至今。在另一块石碑上我又读到,解放前夕,滇纵七支队曾经在此秘密开展地下活动。洱海之边的珠联阁因此更多了一重神武之气。

自古名山秀水多名士,洱海的秀丽风光,给苍洱大地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厚重的人文遗迹。在先前走访龙凤村中的洱水神祠时,被称为“四大名阁”之首的浩然阁仅只空留一个座基,据说位居洱海南北的珠海阁与水月阁早已不复存在。行步至此,我感到的却是另一种怅惘。环而视之,村落,洱海,夕阳,北风,每一个角落的岁月沧桑都让我充满感叹。“苍屏洱境共一楼”,依稀看到阁上前人留下的墨迹,在暮色中离去,让我流连的不仅是这水天一色的风景,还有那些早已不见踪影的旧时光。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