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政府同意撤销大理市下关镇的消息传出之后,下关镇变街道的消息在手机微信刷屏,成为下关人热议的话题。虽然行政区划变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大势所趋,但在优越的区位和深厚的历史文化面前,下关这响亮的名字一定会让人们记住,因为它凝聚起许多人的家乡情怀。
锁钥滇西 沧桑与繁华见证乡愁
哀牢点苍两脉,扼险拒势,有关之称,自古皆锁钥之地。滇西重镇下关,承载过迤西千年商埠之重,荣耀过茶马古道之繁华。然而,古道上的绎铃余音掩盖不住现代高速的滚滚车流,旧城换新颜,褪色的繁华将更加璀璨。
下关是云南最早建市的三个城市(昆明市、下关市、个旧市)之一及云贵川渝最早建市的十个城市(昆明市、成都市、重庆市、贵阳市、自贡市、遵义市、下关市、个旧市、泸州市、内江市)之一,是一座具有近127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近现代滇西第一重镇及滇西经济中心和云南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
下关作为一个地名,它是城(下关城;龙尾城)、是市(下关市,1951年设)、是镇(民国设下关镇,1997年复设下关镇)、是区(下关特别区,1950年1月设),是一个斜阳峰麓、天生桥东、息龙山西、蛇骨塔南、者摩山北泛称下的人文乡愁,下关人(老下关人、新下关人)、下关话(下关的汉语方言、下关的白族话)、下关庙(将军庙等)、下关河(西洱河)、下关桥(天生桥、黑龙桥、新桥等)、下关楼(龙尾关楼、玉龙关楼等)、下关茶(古老的下关苍山茶;百年经典的下关沱茶)、下关乐(下关洞经古乐等)等等,共同演绎和见证了千年下关的沧桑与繁华……
下关,古名龙尾城,又称淮城(也写作槐城),别名风城。从唐天宝年间到明洪武时近650年里,这里是西南第一险关。古代的下关由天生关、龙尾关南城墙、龙尾关北城墙、西洱河、点苍斜阳峰五道人工和自然地利构成的军事屏障。其最早的筑城史,可上溯到汉代。 公元748年南诏王阁罗凤即位,为了巩固王都太和城南的防御,在原石桥诏城的基础上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龙尾关城。整座城以东西据险、南控洱水的龙尾关和两山千仞、中虚一峡的天生关为核心,由南北两座东西向城墙、双烽火台、狭长状的屯兵和居住的关塞城区组成。其东临数公里宽的洱海,西靠斜阳峰下天生桥“一线天”天险,南有西洱河与绵延数里的坚固城墙和南关楼及四座碉楼,北有龙尾关北城墙、北关楼与太和、羊苴咩等十三道重重城防相依。
龙尾城,西有天生关,中有龙尾关,东有锁水阁,据守点苍龙尾斜阳峰和洱海出水口西洱河,全长约4公里,前期以夯土石垒,后期以城砖砌成,十步一垛,百步一堡,城北高南低呈坡状,以西洱河为障,以所筑高城为屏,以地势的险峻来御敌。今天斜阳峰麓还有城墙、双峰火台、哨所、古碉堡等遗址。
从村镇集市到近代区域中心商业城市
自元明起至清初,子河以北区域从南诏大理国时期的重要军事城池地位的龙尾城时代逐渐演变成普通的交通军事驿站和乡村。那时,子河以南狭义下关的广大区域还是一片人口分散、以农业为主的小村落群,但从19世纪中叶起至20世纪40年代的近100年里,这里实现了从普通村镇集市到近代区域中心商业城市的跨越发展。
下关是以白族和汉族移民为主体的近代城镇,其近代的发展进程模式是从传统型、农村型的商业集镇向近代商业化、工业化、金融化为一体的区域中心城市转化,其具体表现在下关的商业贸易城市化、近代金融产业化、城镇公共及服务建设近代化等领域。
清末至民国迤西的汉族、白族等各族商业集团主要集中在大理的下关,并形成了四川、临安(建水)、鹤庆、腾冲、喜洲等五大商帮。近代的下关逐渐形成关内、关外连为一体的滇西重镇,成为了滇西的贸易、交通和金融中心,是连通印度、缅甸与昆明、成都、重庆、武汉、上海、香港等的物流中枢、商业贸易中心及滇西抗战和入缅作战的大后方基地,整个洱海地区的国际陆港作用已从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羊苴咩城区域(明清以大理府城为中心)转移到民国时期的下关。
下关的商业化始于19世纪初至1855年,以近代早期白族商号裕和号与同兴德等为代表。1821年太和县白族商人赵泰在下关创办裕和号,之后经过数十年的大发展,成为了19世纪四五十年代滇西的大商号之一,主要经营茶叶、棉纱、棉花、食盐等,年获利平均最高达数万两白银。1855年以后,下关的大小商号增加到光绪初年的七八十家。代表有杨玉科的云丰泰,鹤庆商帮的兴盛和、福庆号,腾冲商帮的洪兴福(洪盛祥前身)、春延记等。1886年至1911年,下关的大小商号增至300多家,以腾冲商帮白族后裔的洪盛祥、鹤庆商帮的福春恒、喜洲白族商帮的义盛源、临安商帮的天顺祥、四川商帮的正发店和泰来店等为代表。当时,下关几乎成了鹤庆商帮、喜洲商帮的起家之地。如鹤庆商帮的兴盛和,以下关为中心,在成都、重庆、丽江、拉萨、昆明、保山、缅甸曼德拉等地设分号,从事土杂百货、洋纱、洋布、黄丝、药材、玉石、金银等贸易和投资,至清宣统年间拥有资本达四五十万两白银。民国元年至1937年,下关的大商号发展到300多家、小商号700多家。临安商帮、四川商帮等逐渐退出下关市场,以腾冲商帮、喜洲商帮、鹤庆商帮等为主体的滇西本土资本集团占主导地位。1938年至1949年,下关的大小商号、店铺等近3000多家,其商业经济在1938年至1946年间发展到了鼎盛。当时下关的城市工商业化率已达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工商户及其受雇人员户数已占城镇人口的三分之二及以上。19世纪中叶下关仅有以子河为中心的商业集市和商铺不多、走商为主的贸易市场,清末民初其商业城镇的面貌有所呈现,兴建了西大街、文献街、启文街等,20世纪20年代起又兴建了振兴街、南华街、鸳浦街等,并开发了“新市场”,兴建了民国版的经济开发区仁民街等,当时的下关已从18世纪的农村集市、19世纪中叶的商业集镇、19世纪末20世纪初辐射滇西和汇通缅印的商业重镇,发展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泛滇西区域中心商业城市,成为了云南第二大商业、贸易和金融中心。
下关当前区划与社会经济
元明清时期的赵州与太和县,以下关子河为界,子河以北为关内称关迤属太和县,子河以南为关外属赵州。
1958年,在下关建城市服务公社,1962年设下关街道,1983年设立下关办事处(1992年改下关街道)、市郊区(1987年改市郊乡)。1998年6月,撤销下关街道、市郊乡,合并设立下关镇。当前,下关镇辖关迤、正阳、西大街、鸳浦、河畔、龙溪、百乐、幸福、宁和、福文、万花、榆华、龙祥、兴国、关平、兴盛、吉苍、南环、泰安、花园20个社区居委会,龙泉、玉龙、大关邑、荷花、温泉、福星、金星、文献、吊草、大麦地、洱滨、太和、刘官厂、大庄14个行政村。
据了解,整建制撤销后的下关镇,将设立下关街道、太和街道。其中下关街道辖区面积89.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76平方公里,建成区占辖区面积的9.74%,辖金星、福星、玉龙、文献、吊草、大麦地6个行政村,正阳、龙溪、幸福、鸳浦、西大街、关平、兴盛、泰安、河畔、南环、吉苍、宁和、福文、百乐、花园15个社区,户籍人口11.6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34万人,乡村人口0.29万人),外来常住人口2.98万人,城镇化率97.52%。太和街道辖区面积8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9.57平方公里,建成区占辖区面积的11.39%,辖大关邑、龙泉、荷花、温泉、洱滨、太和、刘官厂、大庄8个行政村,关迤、兴国、榆华、龙祥、万花5个社区,户籍人口7.8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44万人,乡村人口1.43万人),外来常住人口4.32万人,城镇化率81.84%。
优越的区位优势和顺畅的交通为下关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下关地处滇西咽喉,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古老城镇,东连昆楚、西通保腾、南接临洱、北达川藏,位于祖国西南面对东南亚、南亚出口的黄金通道上。国际经贸大通道320国道和214国道,广大铁路、大丽铁路和建设中的大瑞铁路贯穿全境,形成密集如织、四通八达、辐射周边地区的交通网络,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
随着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推进,下关以其独有的优势条件,成为国内外投资者青睐的投资热土。下关也在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升级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前,大力积聚产业,突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形成“商业优先,全镇同兴”的发展格局。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下关形成了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导,以商贸物流业、现代服务业、居住产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主体,以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经济林果、园艺花卉、乡村生态旅游休闲为趋动的镇域经济发展格局进一步巩固和夯实,下关繁荣的商业经济初见端倪。
古道雄风依旧在 明日下关更美好
在下关,穿城而过的西洱河碧水接空,让生活在这里的20多万居民有了滋养之源。
曾经,客店与马帮组接了下关变动不息的基因链。千年之前,唐天宝将军李宓忠魂沉于此河,他做梦也想象不到,这一蛮荒之地能在现代化的建设中续写繁华。改革开放40多年来,已有数座造型各异的桥梁飞架洱河之上,把一水之隔的两区连为一体。
巍峨的龙关楼堞碧瓦朱楹,檐牙挂月,这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边关名城,如同一幅灵性的画,一段凝固的音乐,一首古韵十足的诗,在人们的心塬上凸现着无穷的魅力。凭栏远瞩,依山而建的古街古巷整齐有序,每一条青石板上都回荡着文人墨客的足音,从这里走出云南,走向全国;鳞次栉比的民居院落,呈现着历史的沧桑,世居在这自然天成环境中的各族民众声教所暨、涵酝醒志。
经过连年的投资,历史文化名村、名街保护得到有效加强。功能合理,布局完善,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雏形初显。坐落于320与214两国道十字路口上的重镇下关,已鳞楼高耸、物阜恬然,以地域的优势辐射滇西乃至东南亚,释放出巨大的潜能。
下关,一个您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作为一个镇的概念,逐渐模糊,作为一个商业经济发展的新兴城市,城的轮廓正渐清晰。让我们生活在下关的人们记住下关、了解下关,不要把下关简单地定格在一个街区。
(文中部分史料转自杨周伟著作《中华白族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