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9年6月11
星期二 第1371期

大理时讯专版 明日之湖

第3版:专版 PDF原版PDF下载

明日之湖

——青年作家北雁环洱海田野调查笔记之十一

2019 年 06 月 11 日 星期二 阅读:52

2018年4月7日

星期六 中雨

在龙龛

雨水又起,我转过食堂便遇上一座寺庙,古旧的大门气势巍严,上书“海晏庵”三个大字,与正对的古照壁稍稍错落相对。更为高兴的是又一次与好友云鹤的翰墨不期而遇。在大理的村落中行走,这样的邂逅已经不下十次。侧墙的壁画上就有他的题款,一笔行草,标注了“耍香龙”“竖火把”“放海灯”等一些龙龛民俗;在门楣上,他用一笔劲草写道,此处是为“鸡足山七十二庵之一也”,谓之“海晏胜景”。从侧门进去,正前方先是一个戏台,如障眼法般隔出了里面另一个古意盎然的小院,寺庙的大殿在正西,横匾大书“妙相庄严”四个大字,远远一看,便让一颗心变得虔诚起来。但我感兴趣的还是前院的戏台,两边一对由村人撰写并手书的旧联:“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世人不识东方朔,离合悲欢横生机趣满村听唱蔡中郎。”早年的大理,看戏就是人们生活中的大苦与大乐,民间常有“一戏免三灾”之说,其实就是突出了戏剧的教化功能,于是大理的戏台也就成了大理村落的重要标志。

说到戏台,就不得不说白剧。两年前受一家杂志委托,我曾采访到大理著名白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杨益琨女士,听她说过一番有关白剧的精彩讲述。白剧原名“吹吹腔剧”,是大理白族演唱的一个古老剧种,也是西南少数民族中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其历史可以远溯至明朝。早在600多年前,弋阳腔开始流传到大理一带,后来又演变为巫娘腔、唢呐腔、罗罗腔,统称为“吹吹腔”。经过不断丰富与发展,到了清乾隆年间,大理多地农村都盖起了专供“吹吹腔”演出的戏台,出现了许多技艺高超的白剧艺人,并且有了专门的剧本。剧本大多取材于汉族民间故事及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杨家将》《梁祝》等故事。及至光绪年间,白剧发展更加兴盛,现今大理乡间的戏台,大都建于彼时。

白剧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唱词形式基本采用白族“山花体”诗歌的白语或汉语演唱。唱腔曲调有30多种,表演节奏鲜明,规律严谨,并有严格固定的程式。经历数百年的发展,白剧博采众长,吸收了京剧、滇剧、花灯、川剧等戏曲剧种的表演手段以及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舞蹈语汇,使其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既保持古老剧种的民族特色,又注重戏曲的程式化、生活化和民族化,在大理白族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可惜如今这样的戏台几乎都成了闲置,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低俗化,已将我们较为小众的传统艺术挤到传承困难的风口浪尖,甚至呈现后继无人的尴尬。

出得寺门,在门口墙壁上的一块木板,注明了龙龛下登村的节庆民俗,正暗暗应对了先前侧墙上看到的壁画:

一、本主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一,

本村保护神为南诏十一代王蒙世隆;

二、火把节,时间农历六月二十五;

三、中元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一;

四、耍香龙,时间农历七月十一;

五、放海灯,时间农历七月十五。

几年前,一位土生土长的白族老作家曾与我说过,带一台相机,在洱海周边任意一个白族村落住下,只须一年时间,你就能采集到所有白族最弥足珍贵的“非遗”合集。对注重礼仪文化的大理白族,节庆就是一年生活中的大事,被深深寄放在村民的灵魂深处。但说到底,节庆只不过是一个或是简单或是复杂的仪式,大到春节里三亲六戚都会从遥远的四面八方回来,聚在一起吃顿年饭,谈叙亲情,祭祀祖宗,延续难割的亲情,小到其他的小节小庆,一家人(或是姑且聚得上的几口人)简单地摆个团圆席。但不论怎样,各种甜美的记忆或许将永久地保存在彼此心中。比如春节里访亲拜年、清明到山里踏青扫墓、端午有美味的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如同一本书或是一部影片的精彩情节,成为我们挥之不去的乡情记忆。

所有这些节庆中,最有白族地方特色的节日首推本主节。本主亦称本境之主,被当地人视作本地域的最高神灵。在大理,本主信仰是一种特殊的崇拜方式。在白族人看来,本主崇拜囊括了他们的12种心愿:“寿连绵、世清闲、兴文教、保丰收、本乐业、身安然、龄增寿、泽添延、冰雹息、水周旋、家清洁、户安康。”并能够护佑他们“为士者程高万里,为农者粟积千钟,为工者巧著百般,为商者交通四海。”大理大学教授纳张元认为:本主信仰体现了白族人最伟大智慧的一面,因为白族人可以给自己造神,而且被供奉在神坛上的本主,可以是英雄人物、帝王将相、孝子烈女和有功之人,可以是菩萨、财神、天神、龙王等神灵,也可以是动物、植物、山、土地和其他图腾。更重要的是,今日之人亦可成为明日之神,这在全世界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宗教信仰中都绝无仅有。

大理地名故事中有一段关于龙龛本主的传说:南诏天启年间,狮子国兵犯缅甸国,缅王向南诏求救,南诏王劝丰佑便谴大将军段宗榜前往平叛。在此期间,权臣王嵯巅伺机发动内乱,秘密将国王劝丰佑杀害,太子世隆得知后化妆为普通百姓悄悄躲到龙龛。段宗榜得胜归来,得知王嵯巅篡位之实,遂设计将之杀死,接着又在洱海沿岸的龙龛找到了太子世隆,拥他为王。他死后,就被当地村民拥立成为村里的本主,而龙龛之名也便由此得来。

据说大理有五百本主,而向来以刚正英武著称的大将军段宗榜则被称之为“本主之王”,亦称“中央本主”。因地域不同,各村各寨所信仰的本主也不尽一样。每至本主的诞辰或者其他某个特定日子,村里都要大过本主节,举村团聚,杀猪宰羊,欢庆气氛足可比肩过年。而这其中,最热闹的事莫过于接佛(即接本主)。

每至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床,房前屋后清洁打扫,特别要将大门前的路道打扫干净,泼上清水,熏草燃香。一到时辰,以老龄协会和莲池会为主的执事人等,就率领浩浩荡荡的接佛队伍来到本主庙,祭上请佛的黄表,作上一通周详的诵经拜佛和其他程序,便将本主老爷从神坛上请下来,然后放到事先准备好的轿子里满村子游行。紧随佛老爷的轿子出得寺门,则沿路点火鸣烟,敲锣打鼓,旌旗蔽日,后面紧跟着村里的洞经会、莲池会、腰鼓队、文艺队,边走边舞,气氛极为庄严。被接的佛爷被抬着走遍全村的所有地盘,而此时的大小路巷,村人们都要出门夹道迎佛,并且争相前去摸本主,祈求祛除百病、清吉平安、万事顺畅。而那些抬佛的,都是些年轻童子。在乡人们看来,肩上的杠子愈重,或者抬的时间愈长,被本主老爷所赐的福泽也就愈多。所以沿途之中,孩童们都要争相去抬。

在乡音浓厚的白族方言里,“佛”与“福”偕音。所以之前这一系列程序,又暗寓着请福、接福、迎福、摸福和抬福之意。而在一些较大的村落,接佛出来,还多了祭佛、娱佛和送佛的流程,就是把请出来的佛爷抬到村中央广场或是大青树下供着让村人轮回祭拜,接着又是规模宏大的文艺表演,有的则要延时数日之久,一起度完节庆才将佛爷送回去。送佛路上,队伍规模依旧不减,鞭炮齐鸣,并且还得有送佛的表文。等一切安顿结束,人们似乎还感觉有些意犹未尽,小孩子们便又开始暗暗期待来年节日的到来。

山南村北,各地方的本主也不尽相同,所以有些地方也把接佛称之为“接本主”“接皇爷”“接太子”“接娘娘”“接三公主”“接老太”……在巍山彝族作家毕增富的民俗专著《南诏故地火把山》中,还专门收录了家喻户晓的“接三公主”习俗。据说三公主是白王张乐进求的女儿,后被嫁给彝族首领细奴罗。在堪比《清明上河图》的大理艺术奇珍《南诏中兴画卷》中,就生动记录了白王禅位的故事。传说白王张乐进求得神鸟之谕,便遵中原尧舜之德,禅位与蒙舍诏首领细奴罗,并将三女儿下嫁与他。夫妻俩毕生恩爱,厉精图治,最终几经传承,到了诏主皮罗阁时期,实现了部落的中兴,缔造了强大的南诏国,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席卷苍洱,进而实现了云南边境的统一。

这个类似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至今仍在苍洱大地广为流传。据说当年,亲人时常想念远嫁蒙舍(今巍山)的三公主,逢年过节都会接她回来省亲。三公主去世后,南诏王室在巍宝山和龙于图山(曾为南诏旧都)修建了三公主殿,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三,洱海地区的白族人民都要在歌舞锣鼓之中到达龙于图山,把三公主像接回来,欢庆数月,直到农历四月举行“绕三灵”结束才又将之送回。一来一送,绵延不断,从此延续1300余年,至今仍是当地白汉彝等多民族的盛日狂欢,并大大加快了两地的民族团结与融合。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