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7日
星期六 中雨
走龙龛
走进龙龛就感觉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村子。用青石条砖铺成的主街贯通南北,骑摩托的、开着车的或是徒步而来拖着拉杆箱的游人,在卖普洱茶、丝巾、花鞋、玉器和扎染布等各种旅游纪念品的店铺前纷沓来往,简直就是个微缩版的丽江截图。从主街往东,两三条村巷一直伸向东边的湖畔,又有许多小道向两边伸延,绵延无尽,让人好似走进漫长的时光隧道。细密的雨点就在这时候飘落下来,被轻风吹刮成了一条条斜线,迎着雨点在巷子里继续前行,让人觉得自己好似徘徊在戴望舒的“悠长的雨巷”,期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大约三年前,有一部与大理有关的电影在龙龛村拍摄了湖滨外景,一个其貌不扬的光头对着手机做作地大声喊道:“大理、大理”。上映前夕,各种炒作一时铺天盖地,影片花絮甚至被搬到了我每天上班下班乘坐的公交车上。结果许多人买高价票到影院看首映回来,却气得直骂娘。是的,其实我一直想说的是:大理是有内涵的大理,绝非电影粉饰的艳遇之都;而龙龛亦是有底蕴的龙龛,洱海之畔一个唯美的古渡渔村!
从南边进村,一直走到村北,远远就能看到南北村口各立有一座高大的青石牌坊,正中分别大书“起凤”“腾龙”字样;村中心上登和下登村口还各立有一座,书有“凤翔”“登龙”之字;行至村东的洱海渡口,依旧立有一座青石牌坊,大书“海月”二字,诸多行迹,喻示着村子的昌盛繁荣与地灵人杰。而村子东西两头,还分别立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村”和“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两块牌匾。
村巷中,我还注意到一些人家紧挨大门的面街墙壁上,留着一张渐渐褪色的红纸,上面留有的文字,诸如“房诞之庆”“花好月圆”“红鸾之喜”“弄瓦之庆”“喜庆于归”“落成之喜”“除服清吉”等等,暗示着这个家庭刚刚办完喜事。在隔得不远的村巷里,我还看到村子集中办理客事的食堂,正在进行着气氛热烈的乡宴,一张张八人餐桌,摆满丰盛的菜肴,千张、蒸肉、凉拌、拼盘、酸辣鱼……喷鼻的肉香让人馋出了口水。结束寻访前,我还专门在村口买了一大碗粉蒸肉回去,并在大雨之下的菜摊上买了一大堆新鲜的蚕豆,让舌尖在晚饭的餐桌上享受一次甜美的回味。
我知道,白族人素来崇尚礼仪、尊重文化,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与其他兄弟民族的交融共生,形成了开放、包容、接纳的民族文化。苍山洱海的灵秀之气,更是陶冶了白族人民勤劳智慧、善良好客的美好情操,而这一切最终都被白族人用到了迎人待客的乡宴上。一年到头,除去婚丧红白二事,白族人家的客事还多不胜数,订婚、通信、压谏、立碑、新坟、烧包、脱孝、汤饼、满岁、拜寿、升学、竖柱、迁居、落成、封龙口、做房寿……深谙待客之道的白族人,总把一切客事看得十分庄重。年尾的事,往往开春就已经着手筹备,喂肥猪、攒鸡蛋、做辣酱、腌腌菜、炒米粉、榨菜油……并且从春播开始,田头地尾,就被有计划地种上一些必要的菜蔬,比如那些较有地域特色却又不能缺少的荷苞豆、百合、山药等等,还有极富地域特色的“三道茶”,都是白族人迎人待客的最高礼遇,至今仍是白族人引以骄傲的文化遗产。
让人称道的是,这每一番客事都能体现白族人的友爱与担当。白族人重礼,无论大事小事,总会前三后六,折腾上十来天。特别是婚庆,要经历搭彩蓬、吃生饭、正喜、回门、酬客等一系列程序。前前后后,家里总是人出人进,帮忙打扫、杀猪、采买、择菜、洗菜、写对子、贴对子、借锅碗瓢盆、送桌椅板凳,而且一概不顾劳累、不计工酬。正客那天,还有总理、礼房、帮厨、吹打、烧水、端茶、上菜、煮饭、收拾、洗碗等各种司职人员,在从早到晚一时不停的流水席上侍候,任劳任怨,从此被村人们记录到狭小的民间档案里,以同样固定的角色出现在村里那么多的客事中,至此就成为一个人在村子里存活的最大意义。而若是白事,主人则直接被亲友收走了库房钥匙,并且马上就有人垫上钱来,帮你操持一切客情殓事,主人只需往耳朵里塞上两团棉花,专心致志做起孝子之差,待客事结束,金钱财物亦不会有半点差错。
而我似乎也曾说过,对于崇尚文化的白族人,最被人看重的还是笔墨之差。而笔墨之中,头等重要的差事就是写对联。在白族作家杨荣先生的散文集《心泉》里,曾有一篇《白族对联习俗》的文章,专门对白族对联进行了分门别类地详解,他特别给我说过,在洱源炼铁白族聚居区,每待新居落成,亲戚朋友给主人家最珍贵的道贺礼物就是一副对联。早年的白族住房都是木土结构,所以最先建成的往往只是一个木框架,顿时有上百根柱子被贴上一色通红的对联,试想百花竞艳一般的景象何其壮观?
其次就是礼房先生。在白族人的词典里,礼房专指婚丧嫁娶等各种或大或小的乡宴上,专为主人收受礼金并记录来宾姓名和礼金数目的地方。在彼此敬重知识文化的白族乡间,一个在十里八乡的宾客面前反映灵敏、文笔流畅的礼房先生,能够在喜气洋洋、鞭炮不断和人声鼎沸的热闹氛围中,从乡人的南腔北调中准确无误地记下宾客的姓名、住址和礼金数目、项别,常被看作是一个村子文化底蕴的显性标志。它不仅是在考究一个人的书法根底,更是在考究一个人的聪明智慧与道德诚信。白族人家的交往,讲究的是彼此的情份而非礼金的厚薄,精细与信实亦是最让人景仰的人格魅力。除去礼金,还需认真记录米面馒头、毛毯祭帐、对联牌匾、公鸡猪头和糖果小食等等;遇上精细的客人,有时还会因为名字的正误和笔画顺序、家庭住址与你纠缠计较半天,所以准确无误、明白清楚、页面工整、字迹明晰地照登记录,甚至还得心平气静、不急不慢、有礼有序,才是一个礼房先生的高明之处。一天下来,远路的客人挂过礼吃过宴席,各自归去,但早已头昏脑胀的礼房先生还得手脚不停,在主家的亲戚朋友和执事人等面前,一页一页累加合计,直至财账两清,才可宣告一天任务的结束,也才是一个乡村文人诚实守信、清清白白的形象。
对一个村子一个家庭而言,一台村宴绝对是一等一的大事,除满村子前来朝贺,那些出门多年的亲人,或是久未见面的朋友,常常都会远道而来,无论彩礼的轻重,表达的都是一种难以言书的情谊。此时主客齐聚,大家在欢快的唢呐声中坐在一起,吃饭、喝酒、聊天、讲嗑子说旧事、对调子唱板凳戏,所以一台客事就是一段旧情重新来叙,一桌乡宴便是一次人生轮回。而小孩子在吃完美美一顿饭后,还可以在婚礼上抢新钱、卖厢柜、翻被角、掐新娘和拜新人,在上梁时抢馒头,在立碑时抬喜碑,在拜寿时磕长命头,差不多每一个环节都有一小笔收入。关键还有那么多好吃好玩和好乐的,常常通宵达旦在所不辞,多少年过去仍然让人心里难忘。
如今我回到老家乡下,各种客事似乎渐渐远去,村里人打工外出,人员锐减,曾经那么多美好的记忆早已似是而非。村里年轻人都打工去了,若不是遇上什么事不得已在家里操办,人们情愿出钱到城里餐馆包席,热闹一刻便是席终人散。而那些年长者也烦于交通的劳累,就不出席了,那么多美好的乡间客事便如同一个模子拓出的程序化,少了许多庄重感和仪式感,相反在时间上则更多了一种紧迫感。而餐桌之下,却又多了小辈人们炫新车、攀时尚、比排场和粗俗闹婚的内容。去年成叔母亲去世,花钱请了一半的人抬丧;继而林叔儿子大婚,重金聘来县城的专业厨工。两人都是村里的成功人士,客事之盛可想而之,从此那一种村人间互助互帮的风气也就打破了。此时驻足龙龛,我心里不禁有些微妙的感动。因为这里,还能勾起我对乡村客事的回忆,我真希望时光不要走得那么快,让记忆中的美好能够长久地停留在美丽的海边渔村。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