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我降生在苍山洱海的怀抱里。孩提时代最早的记忆,是从苍山洱海开始的。早上起来,就看见太阳在洱海里“照镜梳妆”,经过一天的“劳累”,傍晚太阳就回到苍山后面去。
我的出生地喜洲周城村南边有霞移溪,北边有棕树河,还有许多小溪经过村子流向洱海。我们都是喝山溪水长大的,村民有很强的清洁水源观念。大人们会法给小孩灌输保护水源的意识,经常告诫小孩子,如果在水里撒尿,身上就会长疮,污染水源的人寿命不长。因为害怕身上长疮和短命,人们不敢在水源旁边随意大小便,更不敢把牲畜的粪便丢弃在水源旁。因此,山溪水从山脚到洱海边,流经哪里都是干净的,无论在哪一段都可以喝。村民的生活饮水,都是用木桶到水边挑,我们小孩子在巷子里玩累了,口渴时,就用双手捧起来喝,那甘甜的山溪水,清凉可口,喝了以后,顿觉神清气爽。
1986年,我在《大理文化》发表的第一首诗就是《泛舟洱海》。那时的洱海,水很蓝,海边有沙地,鱼在水草中游来游去,海鸥贴着水面飞行。洱海里最有名的是弓鱼,弓鱼洞就在桃源。传说,猎人杜朝选要从海东到海西斩莽蛇,一对父女正在海里捕鱼,杜朝选坐上父女俩的船,身上却没带盘缠,就在海里用撑船的竹杆戳了一眼洞以示答谢,让父女俩有捕不完的弓鱼,这就是弓鱼洞。弓鱼身子呈椭圆形,鱼体稍长,肚白少刺,味道很香。洱海里除弓鱼外,还有鲤鱼、鲫鱼、黄鳝、小虾、泥鳅等,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是我们小时候最喜爱的美味。对洱海的印象,就这样随着鲜美的食物嵌入我们的记忆中。
许多少年趣事也发生在洱海边。放学以后,到洱海边看白帆点点,听渔歌对答,海鸥低翔,白云浮动。我们一群孩子在海边寻找小石片,比赛打水漂,看谁打得水漂多,那开心的笑,仍然留在我的记忆中。还有在洱海边捡螺蛳,采菱角,摘海菜。如果在雨水季节,鱼从水沟里逆流而上,游到稻田里,农民在田地里劳作的时候,随时都有意外的收获。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由于洱海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在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洱海周边大理坝子的百姓中没有发生饿死人的事。可以说,大理人民最有口福,是洱海养育了海边的子民。此外,大理是一块风水宝地,四季如春,靠的就是洱海调节气候。
之后,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洱海里出现了网箱养鱼,人们过多地向洱海索取,加上生活水平提高垃圾量增多,农业种植化肥农药超标,严重污染了洱海水质。同时,大量游客的涌入,催生了服务行业的急剧增长,向洱海排放了大量污水,致使蓝藻爆发,让洱海当年的风光不在、容颜尽失,“母亲湖”发出了求救信号。
洱海不仅是大理人的洱海,也是全国人民的生态公园。“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时时在耳,铭记在心。保护洱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作为洱海边的人民,应当积极响应和支持党委、政府的洱海保护治理举措,争当清洁水源的模范,不做污染环境的罪人,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拒绝使用塑料袋,保护洱海从一言一行做起,让洱海重放异彩。苍山是上天馈赠给大理人民的天然氧吧,洱海是挂在大理坝子胸前的“绿宝石”,大理人民有责任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这一名句保持隽永的含义,给世界捧出一个美丽清澈的洱海。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