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9年3月22
星期五 第1320期

一片丹心写洱海

——青年作家北雁和他的《明日之湖》点评

□ 本版撰文/作者 杨 荣 编辑:大理时讯编辑 2019 年 03 月 22 日 星期五 阅读:30

写下标题之前,我甚至不知道怎样来评述白州青年作家北雁的新近之作、日记体长篇纪实散文《明日之湖》。一部 20 多万字的大作,通篇文字纯美纯真,对洱海周边的目之所及,叙事状物别有气韵,抒情感怀别有心得,看似洋洋洒洒,却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居安思危”。其中既有客观真实的细致描述,又有爱憎分明的讴颂与批判,同样还有深谋远虑而又立足现实的至真思考。起承转合十分巧妙得当的美文佳作,让人自然而然地跟着他的思绪和行踪一起畅游大理的“母亲湖”洱海。于是我想到了世人熟知的明代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似乎非此难以将心中的感受说个透彻。

相比之下,当代人写文章大都坐在书斋里冥思苦想,有少数人甚至坐在电脑前作一通搜索复制粘贴,删删改改后就成了自己的文章。而北雁却要效仿古人徐霞客,用了将近一年时间的所有节假日,沿着洱海徒步行走了一周,对洱海周边的村落、河流、植被、农业、渔业、旅游发展和民居建筑、乡土风情、自然风光、传统文化等各方面作了认真细致的田野调查,考察和记录了现今洱海周边村落群众的生存状况。因为是日记体,他出行中的风霜雨雪或是艳阳高照也都记录在案,读来更感真实和亲切。我深信他的这种治学精神,和他通过“下马看花”写成的叙事中不乏抒情、还有大量的凭今吊古之说的这部佳作,的确如同《徐霞客游记》中的神来之笔。

文章中可以看出,北雁通过大量的史料了解昨天的洱海,又以自己的脚步丈量今日的洱海,然而在他的笔下更多的是对明日洱海的忧思。在他大篇幅的抒情议论之中,他希望对洱海通过有效治理和及时抢救,使洱海的自然生存空间、多种生态功能明显地优于现在的洱海,那就是他心目中的“明日之湖”。他对洱海的赞美、忧虑和期盼之中,无不彰显出一个忧国忧民、热爱家乡的文化人的可贵担当。

对于如何治理洱海,各级政府曾举办过多次有奖征文,但限于体裁和篇幅,广大的有识之士只能一事一议。而像北雁这样勤学多才的年轻作家更有能力对洱海及其周边的所有情况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从而引发出更深层、更周密的思考。在他的文章中,至少提及 50 位中外名作家作品中的警言哲句,自然而然地信手拈来,用于对环境污染、生存危机的警示和对于本地区、本民族文物古迹的珍视、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等。文中多次提及大理古今文化名流,无非想说明大理这方人杰地灵的水土养育了他们,特别是洱海给了他们博大的胸襟和奔涌的才思,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的见多识广,更彰显了他博闻强识的治学精神。

由于北雁时时关注洱海的喜怒哀乐,实际上也就是关注洱海周边群众的生存状况,不仅自己发出种种呼吁,而且也极为关注中央主流媒体对洱海的有关报道。他在文中摘录了《光明日报》2017 年 11 月 24 日一小段对洱海的忧虑:“洱海正面临重要的拐点,受截污治污投入历史欠账较多和近年来餐饮旅游发展迅速、农业面源污染等影响,海水水质已处于中度营养向富营养化转变的重要转折点,比较适宜藻类生长。一旦气候条件具备,爆发蓝藻的风险很大”。这一段摘录说明:其一,他平时读书看报善学善思,从中得到有效的信息,关注家乡发展中存在的种种危机;其二,洱海的安危之所以受到国家主流媒体的多次重视,是因为洱海不仅是大理人的洱海,还是中国人的洱海,甚至是全世界的洱海,有道是“苍洱好风光,世界共分享”。在他的整部作品中,提得最多的是洱海周边的众多旅游客栈,有的还侵占了洱海滩涂,它们是造成洱海直接污染的原因之一。他又将另一篇网文中一句触目惊心的话语用大一号的黑体字摘出:“大理再次面对历史抉择,是关掉客栈还是失去洱海?”真是发人深省!面对这一切,他用自己的语言总结道:“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以单一产业、单一经济为命脉支撑的国家或民族,都将是最为脆弱的经济形式,我们不能以牺牲洱海的纯洁换取短期经济的繁荣。”

《明日之湖》中提及最多的还有现今洱海周边村落的生存状况,他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要举措改善的人居环境而讴歌;绿树成荫、容貌整洁的一个个村庄,墙壁彩绘、果木飘香的一座座庭院,白墙青瓦、雕梁画栋的老式民居和古祠古庙建筑,与钢混、砖混结构但不失白族民居建筑风格的现代民居交相辉映;用石条铺成的村巷,宽敞洁净的硬化村道……都是他深情赞美的对象。特别是这些村落中遗留的民族文化古迹是他相机瞄准的重点镜头,所到之处见到的古庙、古桥碑记和记录当代人捐资进行的公益事业功德碑他都录入文中,使一些濒于自生自灭的文物古迹重焕异彩。到了龙龛村,他在“起凤”“腾龙”“凤翔”“登龙”四座青石牌坊前驻足流连,怀古思幽。走进磻溪村,他认真抄录下了大照壁上的古今绝联:“磻石镇中流平分山河百二,溪水归大海变成气象万千”。笔者之所以称它为古今绝对,是因为熟知大理坝子地形地貌的人都知道,它叙事状物准确无误,而苛求楹联格律的人们都不得不佩服它平仄合辙、对仗工整。这样精妙的对联,让它留在乡村一隅,传播毕竟有限,只有将它录入美文佳作,传播才会久远。据北雁文中所录,磻溪村其他地方仿套此楹联所作的两副对联,如“平分百二如诗如画,气象万千可心可意”“苍洱无双地,百二由此分”就很一般了。它们的作者也许意想不到,正是这两副对联反衬了第一副对联的奇绝与精妙。

对于博览群书的北雁来讲,在博览之后更注重吸收,因为他牢记培根的一句名言:“真正有学问的人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善于从书中吸取营养的人,譬如吃得很多的人不一定健康一样。” 对他来讲,由在京的白族及其大理乡亲联谊会编辑出版的《白族文化通讯》虽然只是一个小册子,然而他却对其中的一篇文章亦十分重视,即《改革开放四十年白族、大理发展的大事记》,他通过认真研读后删繁就简,梳理出一篇千字短文录于作品之中。因为他从这篇文章中发现,短短四十年间我们与洱海共生共荣的患难史,就是大理最为壮丽的发展乐章。有了这些资料录入,他的《明日之湖》又多了几份备忘录式的史料依据,可见他孜孜以求、学以致用的刻苦精神。

在此之前,北雁已经有两部长篇小说出版,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国内上百种报刊发表上百万字的小说、散文、评论等各种文体的作品,所以以他长短文章的文学功底,一部 20 万字的其它题材的作品,或许用不着如此伤精费神。可叹的是他挚意要学古代的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用自己的双脚一寸一寸地丈量完洱海之后,方才完成这部耗时一年多,熔叙事、抒情、议论、评史、寻古、记今为一炉的《明日之湖》。说他挚意要学徐霞客,绝不是人为贴上去的“标签”,北雁对徐霞客的治学精神也是十分了解。他在文中写道:“事实上霞客先生的行程中,就有一大段与大理和洱海的亲密约会。大理的地方文献有载,明崇祯九年(1636 年)年已 51 岁的霞客先生从故乡江阴起程,开启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地理考察,在祖国西南边疆多个省份行程一万余里。历经两年多的风雨兼程,终于在崇祯十一年(1638 年)到达大理。然而彼时大理尚处荒蛮野境,山野瘴气横漫,但先生不辞旅途辛劳,登危崖,历绝壁,涉洪流,探洞穴,冒狂风暴雨,行丛林绝径,甚至在此次旅途中遭遇劫匪而永远地失去了同行的密友静闻和尚。但不远万里来到大理的他不虚此行,面对壮美的大理风光,他漫游数月后留下了苍山洱海未了之兴的感叹。”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了解到他阅读过 1982 年出版的两卷本《徐霞客游记》。因此,我们在阅读他的这部通篇充满佳词瑰意的大型散文《明日之湖》时,不仅会跟着他的思绪行走,去思索,去拷问,去为保护洱海做点什么身体力行、力所能及的事而深思之外,还会发自肺腑地钦佩他脚踏实地、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同时为他的《明日之湖》收官而祝贺: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

据悉,《明日之湖》部分章节在《大理文化》2018 年第 10 期刊发,立即引来州内外读者的佳评,而作为特约校对,笔者有幸在尚未全部刊出之时便已读完全文,并深深了解他在撰写此文中所付出的种种艰辛。于是当校完最后一字之时,我便开始铺纸提笔,情不自禁地为他写下这篇点评。惊叹之余,我忍不住要强调北雁行文的一个特点,就是虽然文章很长,但可用不可用的介词和副词他尽量不用,又彰显了他惜墨如金的严谨精神。(《明日之湖》全文将于3月26日起在《大理时讯》连载,敬请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