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洱海之间溪流河道密布、水源丰富,过去,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白族儿女曾经深受血吸虫病的危害。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为了美丽家园,有这样一群卫生工作者,他们牢记“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历史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打响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他们战酷暑、顶烈日,到疫区村庄查病治病,不漏下一个人,不拉下一头家畜;他们在实验室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甘于清贫却无怨无悔,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他们就是血防卫士。
赵甲就是我市血防工作者中的一员,2018年12月14日,他被中华预防医学会授予“全国血防卫士”的光荣称号。
赵甲出生于1964年12月,流行病学副主任医师,1984年8月参加工作,在大理市血防站从事一线血防工作,至今已有35年。1993年、1996年和2010年,他先后被省、州、市评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先进个人。他长期担任大理市不同地区血防专业组组长。
长期以来,赵甲实战坚持立足本职岗位,忠于职守,任劳任怨,务实担当,精益求精,善于团结人“接地气”,常与当地疫区的干部、群众和同事打成一片,有丰富的防治经验和创新精神。他发表论文多篇,擅长血吸虫病及其他人体寄生虫病预防控制,基层血防工作经验丰富,成效明显,是大理市血防站的学科带头人。他现任大理市血防站业务科科长、血吸虫病诊断网络实验室质量审核负责人,是大理市市级医疗单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的专家之一。
难忘的经历坚定血防工作信念
“我刚参加工作时是在80年代和90年代这个阶段,整个大理市的血吸虫病危害比较严重,有91个行政村流行血吸虫病。感染率居高不下,疫情比较重的村感染率都在10%以上。”谈起刚参加工作时的血防形势,赵甲颇为感慨。
喜洲镇庆洞村是大理市血吸虫病流行的重疫区之一。1986年,庆洞村有2例晚期血吸虫病人因医治无效死亡,赵甲伤感地见证了这一切,他深深地感受到血吸虫病对疫区群众身体的严重危害和生命威胁,体会到血防医务工作者身上的责任,在他的内心深处不断形成了这份担当精神。
1993年,喜洲镇永兴行政村,有一名儿童持续高烧不退3个多月,分别在州级和市级的医院治疗,被诊为白血病,其父母陷入极度无助之中。得知这一信息后,赵甲心中颇为疑惑,他对孩子交来的粪便标本进行了认真化验,查出了血吸虫卵,按照急性血吸虫病治疗规范,采用5日疗法用药,到了第4天,孩子高烧退了,第7天就出院了。
这些难忘的经历刺痛了赵甲的心,他深刻认识到血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说:“面对血吸虫病患者的痛苦和无奈,在一线血防工作中,需要血防人有敬业、任劳任怨、务实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才能更好地服务疫区群众。”
血防工作在公共卫生防治中,具有“独特”的特殊性,在防治层面上涉及到复杂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血防人的工作实践和经历,形成了感人的血防文化和不变的血防情怀。
赵甲常介绍说,血吸虫病的流行受自然和社会双重因素的影响,血防工作性质具有鲜明的艰苦性、经常性和反复性。防治工作稍一松劲,它又反弹回来,所以血防工作作为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常抓不懈,一竿子插到底。——他是这样说也这样做的,在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
上世纪80—90年代,在疫区居民查血吸虫病粪检工作中,粪检场地就在流行村中,环境极其简陋,又脏又臭。有时候,在一张桌子上放着粪便样品,在旁边的桌子上就放着饭菜,赵甲和其他血防工作人员都已经习惯了这种工作方式,习以为常了,无怨无悔。那时,到疫区开展工作,交通不发达,只能依靠自行车或步行开展查灭螺、查治病和疫情调查工作。在他的记忆里,干血防工作的人,只有一个字“苦”!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走村串户查治病,田间地头查灭螺”,成了他们最真实的写照。血防人,常常被人们称为“不种田的农民”,受到群众的称赞。
善于思考总结 探索出新思路
常年奔波于一线血防工作,赵甲密切关注和思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的是更好地服务好疫区群众。他善于观察总结,养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习惯,常常体现在每一项工作中。上世纪90年代,有一条沟渠环境复杂,用喷洒法灭螺效果不佳,年年灭不尽。 在春季一次对该环境的药物灭螺过程中,血防员将喷洒渗入沟底的药液,用水瓢反复浇在沟壁上,灭螺效果出乎意料,在当年秋季灭螺考核和次年查螺中,找不到活螺,此现象引起了他的关注和思考。在随后的药物灭螺实践中,他观察到施药工具和施药方法的重要性,提出药物灭螺要尽量做到“透而不漏”, 要结合不同的环境特点,避免有些“微环境”上存在的灭漏、漏灭和灭不透现象,影响到灭螺效果。
2006年,赵甲以主要成员的身份参与大理市血防站便携式机动灭螺机的立项和研制工作,这种机器在本地区复杂环境药物灭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年,他在灭螺现场随机选择了试验区和对照组,连续4年做了喷浇法和常规喷洒法对比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首次将“透而不漏”的要求赋予喷浇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研究成果发表于《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
2009年,赵甲根据观察到“居民查病依从性不高的群体,查出血吸虫病比例相对高”的现象,提出清查和发现潜在血吸虫病人,进一步巩固成果和推进防治进程,十分关键和重要,并于2010—2011年及时开展了血吸虫病查病依从性与感染率调查,提出加强血防健康教育和提高居民查病覆盖率的观点,研究成果发表于《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13年3月第1期上。
为进一步查找血防防治措施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查找传播风险因素,2012年6—12月,大理市开展了钉螺分布耕作区血吸虫野粪污染的调查与分析。赵甲提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有钉螺分布的环境或区域开展野粪污染调查作为血吸虫病一项监测内容的观点,研究成果发表于《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13年9月第3期上。
赵甲的视线投向更深远的目标。2009—2011年,他分别申报大理州州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药物灭螺与微环境因素研讨》和《区域性和巩固性药物灭螺研讨》课题。2013年,申报大理州州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居民血吸虫病检查的流行病学研究》课题。这些课题分别在当年的3月份开课,取得了预期效果,为活跃单位学术氛围、推动具体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彻底消灭血吸虫病不懈努力
为加深疫区干部、群众对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了解、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赵甲经常活跃在各种血防培训中。银桥血防组组长杨勋提起赵老师是深深的敬意:“我是2007年参加工作,赵老师是我从事血防工作的第一位老师,在业务上跟他学到很多东西。到现场他手把手地教我们,言传身教,带领我们钻研学习,端正思想,艰苦努力,为消灭血吸虫病努力。他在下乡工作的时候,总是为我们着想,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哪里最艰苦、哪里事情更棘手,他总是冲在前面,对我们的影响很大。”
2016年,大理市91个血吸虫病流行行政村钉螺调查工作圆满完成,历史有螺环境、现有螺环境和可疑环境分布矢量图文件、环境照片文件和数据库资料的更新和完善,为科学制定防治计划、推进防治进程提供了依据。在这项全新的工作中、赵甲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2017年,他把新的钉螺调查要求与疫区实情结合,找到合理的结合点,使“螺情”资料进一步规范。2018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消除规范》及省、州居民查病的新要求,从业务技术层面规范居民查病新的思路,稳妥地推进询检筛查法查病,积累精准防治途径的经验。在今年业务培训中,赵甲强调:目前全市血吸虫病处于极低流行水平,人畜作为主要传染源格局被打破 ,单点性疫情可能出现波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常规监测与风险评估结合,查找风险因素精准消除,加强居民流行病学调查,有效筛查高危人群,精准查治积累经验。
大理市作为全省血吸虫病重疫区之一,除挖色镇以外的10个乡镇共91个行政村流行血吸虫病,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82%,占全州流行村总数的25.6%。疫情严重,累计查出钉螺面积2820万平方米,血吸虫病病人6.37万人,晚期血吸虫病198例,血吸虫病病畜12.5万头匹。经过全体血防工作者不懈地努力,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治理措施,从源头上治理血吸虫病取得了很大成效。目前,我市91个血吸虫病流行行政村全部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其中,11个流行行政村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
为实现2019年全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2023年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赵甲和全体血防人始终不忘初心,坚定信念,虽然前路坎坷,却矢志不移。为了建设美丽新大理,为了疫区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血防人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