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9年1月18
星期五 第1279期

摹写苍山洱海间美的故事

——评张焰铎《彩云不邀春也来》

□ 本版撰文/作者 饶峻姝 编辑:大理时讯编辑 2019 年 01 月 18 日 星期五 阅读:37

欣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理白族作家张焰铎老先生在他七十五岁高龄之际,又出版了一本散文集《彩云不邀春也来》,可喜可贺。全书选收作家“平生所写”的七十五篇散文,分为亲情篇、视野篇、人生篇、读人篇、师友篇五卷,反映了他“几十年生命换回的历练”。作家自云:“一册书一个人生,故敝帚自珍,不揣简陋,呈于君前。”(《后记》)作家“文学生命的真正开始,则在一九七八年,恰与改革开放同步。”直至“退休还乡,回到从未离开的故土——七五村,面壁十年,埋头读书。”(《亲情篇·幸福是怎样获得的》)已逾古稀之年的老作家抚今追昔,以心香一瓣追忆岁月深处的动人风景。

张焰铎先生钟情于苍洱之间的人、事、物、景,追忆黄童白叟,吟咏绿水青山,神游苍洱大地,礼赞白家儿女,悼慈严,哭费嘉,缅怀亲朋故旧,致敬“美的狩猎者”。以散文的形式摹写苍山洱海间美的故事,记录下对情谊、人生、乡愁、民族等的感悟和思考。以淡语写至情,却在平淡中氤氲出朴素的诗意,形成一种沉静而朴素的生命力量。文求雅洁,志求淡泊,语言节制干净有韵味,在素朴之中暗藏张力、洗练之中润泽华彩,如清风明月般纯净、皎洁,表现其苦乐随缘、宠辱不惊、外适内和的随性自适人生, 波澜不惊却能感人至深。晓雪说:“他的全部诗意、诗情、诗境都来自对故乡、对生活、对自己民族、对亲人师友的深深的爱。他是用灵魂在歌唱,他的散文是爱的倾吐、情的凝固、思的结晶,是真挚深情的心灵之歌。”深以为然。

苍洱大地是白族人民赖以生存的乐土,同时也是其精神家园。华山夏水之间诞生了最早的华夏文明,苍山洱海之间孕育了白族文明。作家对苍山洱海始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尽的情愫。《感受苍山》《洱海的怀抱》《大理茶花》《对话西湖》等篇章把自我融于外在事物之中,将自然山水心灵化、诗意化、细节化,写出了世间万物的生机与灵性,承载着博大深沉的生命情怀与人文关怀。作者在《1980年代的挖色苍洱》中写道:“苍山麓望洱海,只远处一带静水。像一段遥远的岁月给人情怀,像一位外表宁静内涵丰富的女子给人魅心的感动。登上苍山望洱海,洱海和天空成了两片蓝天上下对视……有多少视角就有多少美的发现,有多少探秘就有多少美的蕴藏。”在《蝴蝶夜》中写道:“蝴蝶泉边苍山洱海大地的这些手电灯光,是明亮闪烁的星灯,也是永恒永续的心灯。”如此爱与美的描写深沉凝练却不呆板,纯净委婉又富韵致。在貌似平静温柔的外表下暗藏如同苍山洱海一般排山倒海的深沉与力量。“修辞立其诚”,只有个体生命的自然展现,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情动于衷,才能产生感天动地的艺术魅力。对世间万物富含情性的理解,使其散文呈现出一种朴素、宁静而又空灵、博大的美感。山水相依,让人流连忘返;文情结合,故能动人深。

张焰铎给自己的定位是:“终身不离乡野的村夫,钟情底层生活的歌者,如守望禾稼一般守望家园的素人。”“素”则成为作家不懈的生命追求。素的本质是幽独,是脱俗,是恬静,素而显淡,淡能生恬,恬而有味。韵味无穷方显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真纯之美。《说文》有云:“素,白致缯也”,《礼记》曰:“纯以素”,《文心雕龙》言:“贲象穷白,贵乎反本”,即所谓极饰反素也。作家追忆素友(真诚淳朴的朋友),彰显素性,不求题材重大、故事曲折、大起大落,也不迎合某些新潮的流派时尚,而是铺开一张白纸,“英骨秀气,洒落毫素”。迟子建说:“我特别喜欢朴素的生活,因为我觉得生活中真正的诗意是浸润在朴素的生活中的,所以我信奉用朴素的文字来表达传神的生活这一原则,朴素而意境幽远,是我最羡慕和渴望达到的一种文学境界。”这也正是张焰铎的散文观。《唱歌的生日贺卡》《神妙的生日烛光》等俗常的小故事、平凡的烟火生活,都被描绘得情趣盎然,令人怦然心动。《无言独上西楼》《一路唱回故乡》《六十年里程》等篇章贵在直白如话,不夸饰、不造作,以忠实的白描手法客观描述白族人的日常生活、人情世故与精神面貌,以其平白、朴素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追忆老友,感怀生活。“朴素是丰沃的草,一迈步就将脚踝盖住。云杉坪的朴素,又单纯又圣洁,又平凡又高贵,又随意又精致,又普通又稀有。这种与人类渐行渐远的朴素,是人类越来越深刻的痛,逐年逐月的醒,迟迟早早回归的梦。”(《走读玉龙》)众人皆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却难懂得“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作家始终心怀朴素的梦,《八百里的梦》中写道:“其时我在大理已经离开众人羡慕不已的披金挂银的银行,进了穷得见鬼的文化馆。人家糠箩往米箩跳,我是金窝往草窝钻。不是为了寻找苦难寻找刺激是为了圆梦,圆少年时就做下的文学梦。”真正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单纯质朴又明朗生动,洁净无伪又清爽宜人,没有喧嚣,没有矫饰,一切油然而生、浑然天成,正是“一生心事问梅花”的清雅素淡。

由素而白,因白而纯,“洁白的基础是单纯,天真质朴的单纯和始终如一的单纯。”(《洁白》)尚白是白族自古有之的习俗,早已植根于白族的文化体系,积淀于民族心理结构中,是白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情感积淀的对象化外显,也是集体审美意识的结晶。纯洁无瑕的白色象征着苍洱间白族人民的高贵品质,以白为美、清清白白、本色从容成为白族文化与生俱来的秉性。作家满怀激情地歌颂白子白女、白月亮白姐姐、白洁圣妃、白乡的云、白杜鹃、白鹇鸟、白雪莲、洱海白帆、白头偕老的情谊。《又见白帆》《白乡三白》《洁白》等篇章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白族人民的尚白心理。“将一个民族与白相依的情怀,一一垂立人间。”(《牧羊记忆》)“白族把情推到极致,把因情酿成的生死也推到极致。所以才有望夫云的故事,才有白洁圣妃的故事。所以白族人才把月亮叫白月亮,才把白月亮叫白姐姐。”(《感受苍山》)这些语句凸显了洁白无瑕的美与纯粹本真的情,呈现了作家对“清白传家”的一往情深。“白”成为一种观念性的色,象征着光明、洁净、尊贵、纯正、无欲、和平、高尚,更是美好与善良的表征。白色成为白族人判断美的重要标准,也是安土重迁、安居乐业、热爱和平的象征符号。白族人对“白心白肝”的追求与向往,也就是人类对美好情感和善良本性的呼唤。

作为“太阳鸟”儿童文学作家群的重要作家,张焰铎总以一颗清纯、真挚的童心看取世态人情。童心、真心是文学的第一生命,没有童心、真心就没有文学作品。所谓“童心” 即人的率真性情和自然本性。李贽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作家执著于理想主义式的天真与真实,总不失其赤子之心、真诚之心,富于直觉性和敏感性,永远对这世界充满新鲜和好奇,率情任性、不拘一格的自由表达,表现出一份难得的真淳与质朴,实现了一种“发乎情性,由乎自然”的美学追求。在哈佛大学谈《儿童文学:童心与童话》,礼赞人性的光、人性的暖,童心的真与善,童年的纯美、纯净与纯情。《蝴蝶夜》描写“今夜周城穿戴一新的白族少男少女,如梁祝,更如雯姑霞郎,寻爱,觅爱,因爱而生,因爱而美,为爱而醉,为爱而飞。”体现了作者个人精微的感觉、细腻的情感、独特的心灵探寻以及把握细节的准确力量,在随意点染和信手拈来之间,兴味盎然而意趣隽永。其实质就是歌颂未经尘世污染的自然心性,表现一种自然、洒脱、超功利、无挂碍的童趣与天真,由此见出书写的力量以及内蕴的情致。

《彩云不邀春也来》一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故乡人、事、物、景的追忆与怀想,带有明显的时间刻度。作家惯以饱蘸浓情的诗性语言创造独特的经验世界,多用“自我中心叙事”、线性叙事和“回望”的方式与视角,依托于生活阅历与生命记忆,努力挖掘“我”的现实人生与故乡、故友、故事之间的深刻联系,静观人世沧桑、万物流转而能观物见性、洞明本心。通过一段记忆叙说具有审美意蕴的历史和现实,重温民族根性,构建一个心灵内省机制,昭示一种向往与追求。充满生命质感的细节在生活的缝隙和存在的本源中,熔铸着深度生活的体验,捕捉着温情而诗意的亮光,呈现出写作者内心独一无二的个体感觉经验与生命体验,凝聚、集结情感、思想、事相的错综复杂的经验。无论亲情篇、人生篇还是读人篇、师友篇,都是从记忆中沉淀出浓浓的温情暖意,带有生命的温度和历时性沧桑,追寻灵魂的安顿、精神的寓所和情感的寄托。这是一种特别情感的传达,这种情感来源于生命与世界碰撞后的体悟,远离已有审美经验和图式的同义反复,由此唤醒特定族群的深层历史记忆。透过字里行间让读者对生命进行审视、观照与自省,感受到那种饱满、立体、丰厚又富有生命实感的审美品格,生成一个独具鲜活感受力的生命世界,将各种意象和多重联想混成一体,从而具有了混融共生的美学特性,同时又成全了他散文的独特性。

综上所述,张焰铎扎根苍洱大地,吸吮地域沃土和民族文化的营养,深情描摹白州大地上的美山、美水、美情、美意,以其隽永清雅的文笔彰显人情美、人性美、自然美和童心美。那种温厚、平易、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体现出作家的性情与灵魂态度,笔触敏锐细腻、温婉质朴,有局部的精细,更有格局的高迈,既混有裹挟着沧桑斑驳记忆的厚重气息,又夹杂着苍洱大地的广博与泥土芬芳,表达出老作家“以一颗纯净的童心去看待纷繁世界”的美好祈愿。散文是作家心灵播映与时代风云的投影,时代呼唤温暖、美好、高尚而又真诚的散文。散文集《彩云不邀春也来》化激情于细流,化躁动于纯净,字字见真,句句是情,是植根于苍洱大地上的生命书写。在城市化的车轮即将碾碎静水流深的乡村背影之际,必以其尚实求真、朴素温厚的人格和文格而被人铭记。

(作者简介:饶峻姝,女,1975年出生于云南大理,大理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及美学研究。)

(本版图片来源于网络)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