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金翅鸟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代表象征物之一。在大理历史上,佛教一度是南诏大理国的国教,大理人礼敬佛陀,对大鹏金翅鸟的崇拜也是由来已久。金翅鸟又名“大鹏金翅鸟”,梵名“迦楼罗”,为佛教护法神中的“天龙八部”之一,传说能日食龙三千,能镇水患。龙王紧那罗不能忍受,求诉于佛前,二者得佛点化,均成为天龙八部中的一员。迦楼罗护卫佛头,紧那罗善于音乐,常侍于佛左右。
金翅鸟之所以是国宝,不仅是因为它造型精美,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大理人信仰中的一部分。大理曾是水灾频发的地方,从金翅鸟吞毒龙治水的传说,到现在大理随处可见的金翅鸟形象,金翅鸟成为了大理的保护神。而如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被称为当代“金翅鸟”,他们就是“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的“洱海卫士”。
人人都是金翅鸟 全民参与护洱海
多年来,随着大理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生活污水、农业污水不断被排放进入洱海,再加上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入湖水量减少,使洱海的自净能力被进一步减弱,洱海水质每况愈下。破坏洱海的“毒龙们”仿佛又回来了,金翅鸟镇压“毒龙”守护了洱海,但却没有阻挡住来自人类社会的垃圾和污染。
市河长制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赵石磊说:“这些‘毒龙’之所以会出现,都是因为人们少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而为了加强对洱海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更为了重新让人们树立起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洱海卫士”们勇敢地承担起了守护洱海的责任。
赵文是大理镇阳和村人,两年前被聘为阳和多塘水管员,主要负责管水控水和生态库塘管理工作,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水管员。补植补种、清理尾水、打捞浮萍、除草清淤、疏通沟渠……一人多塘,三餐四季,不论是艳阳高照,还是瓢泼大雨,他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2018年11月7日,赵文在阳和生态库塘排查出水口封堵情况时,发现库塘出水口漏水。若不封堵好,生态库塘的水就会顺着河道直接流入洱海。于是,赵文立即穿上雨衣跳入水中封堵漏水口,可生态库塘水太深,穿着雨衣根本无法操作。为及时封堵住漏水口,赵文当即脱去身上衣服,潜入塘底封堵漏水口。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不顾个人安危,不畏严寒,赤身潜入塘底封堵漏水口?赵文的回答很简单:“不能让一滴污水流入洱海。”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质朴的言语中流露出他对洱海满满的责任与担当。
干了两年的水管员,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赵文早已和生态库塘融为一体。库塘边上,一把锄头、一个背篓、一瓶水、一套雨衣雨鞋就是赵文的工作装备。谈到工作,赵文笑着说:“干这个工作不分白班夜班,有时候要24小时值班,紧急的时候半夜下雨也放心不下,要出来看看有没有漏水。如果洱海保护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干下去。”
在大理,一共有1629名像赵文这样坚守一线的河湖管理员,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他们一直坚守在洱海保护一线。在田间地头,在洱海岸边,默默地坚守着心中保护洱海的那份信念,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洱海卫士”。
多措并举治“毒龙” 群策群力保水质
赵石磊介绍,现在出现了3条造成洱海水污染的“毒龙”,分别是生产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入湖水量减少。为了治理这3条“毒龙”,保护“母亲湖”,大理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全力推进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洱海流域“三禁四推”、洱海保护“三线”划定等工作,并实行了河长制制度,无论是省级领导还是普通村民,每个人都是“洱海卫士”,每条河都有负责人。
针对第一条毒龙——生产生活污水,我市着力构建环湖截污体系。截至目前,共建成环湖截污主干渠90.63公里、污水处理厂13座,形成了一条环湖截污治污“大动脉”。在此基础上,环湖截污工程二期等项目启动,构建洱海流域截污治污体系的“毛细血管”和“细胞单元”。洱海流域的469个村建起了9.03万户农户化粪池,铺设村落污水收集支管网2130公里,新建和迁建分散式村落污水处理设施82座、多级生态库塘系统45座、小型尾水湿地47块,实现从农户到村镇截污治污体系实现全流域覆盖。
针对第二条毒龙——农业污染,我市全力实施入湖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工程初设批复对34 条洱海主要入湖河道进行综合治理,治理长度156.46千米,批复概算总投资90213.20万元。除西洱河暂缓实施外,已实施的33条入湖河道于2017年5月开工,截至2018年10月30日累计完成工程总投资8.7亿元。通过各级河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镇村高度重视,33条河道水工部分已基本完成,完成河道治理长度153.44千米,确保了清水入湖通道的畅通。与此同时,我市还在洱海周边建设400多个库塘,不让被污染的农业用水直接进入洱海,而是先逐层沉淀,削减有害物质含量后,再进河道流入洱海。
针对第三条毒龙——入湖水量减少,我市着力实施城乡统筹供水工程。以保护洱海、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控制或限制利用苍山水,保证供水水源以洱海水为主,实现入湖溪流“清水入湖”,推行供水“五统一”,即水源统一管理、统一建设、统一生产、统一供水、统一运营管理,实现供水一体化。工程在确保群众饮用安全、放心、卫生和方便的自来水、保障群众健康的同时,促进水源区保护、节约集约用水、水资源污染防治和管理,确保更多优质清水入湖,稳步提升洱海水质。
通过实施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洱海水质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喜人成绩。2018年,洱海实现了水质7个月为Ⅱ类,保持Ⅱ类水月份数为2015年以来最多。
延续金翅鸟精神 驰而不息守清泉
治理好洱海水质污染问题只是保护洱海的第一步,对奋斗在保护洱海第一线的“洱海卫士”们来说,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重新建立起对大自然的敬畏。
李想是银桥镇磻溪完小的一名小学生,今年12岁的她也是一名“洱海卫士”。她每周在学校都要上一门名为《洱海保护》的课程,每个月都要去洱海边参与垃圾收集的社会实践。李想就像是一只小金翅鸟,默默保护着自己深爱的“母亲湖”。治理洱海污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所以要从孩子开始,每个人都要提高环保意识,从小就做“洱海卫士”。赵石磊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重拾这份信仰:“我们就是要做当代大理的金翅鸟,就是要把金翅鸟的信仰传递下去,守护好我们的洱海!”
多年来,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嘱托,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洱海保护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按照省州党委、政府部署要求,全力推动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划定生态搬迁等各项工作,切实扛起了保护治理好洱海的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全市上下抓截污、促减污,工程治湖力度空前;抓整治、强保护,管理措施史上最严;抓三线、推拆迁,生态恢复稳步有力;抓宣传、稳舆情,全民参与氛围浓厚;抓作风、敢担当,全市上下协作团结,洱海保护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洱海保护永远在路上,为了洱海更清澈,省政府成立了洱海保护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省长担任组长,州委、州政府也对洱海保护治理机构进行了调整充实,成立了州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及“八大攻坚战”领导小组,充分体现了省、州对下一步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的决心。我市作为洱海保护治理的主体,将责无旁贷,持续抓好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工作,全力守住洱海这一湖清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相信有了无数不辞辛劳的“金翅鸟”,洱海保护治理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加可喜的进展,大理人民的“母亲湖”也一定会有崭新的面貌,金翅鸟的传奇也会一直在大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断传承。
记者手记: 1月6日,央视开年第一期《国家宝藏》节目中,云南省博物馆文物银鎏金嵌珠金翅鸟立像亮相《国家宝藏》,代表了独特的大理历史和人文。
此次《国家宝藏》,著名演员佟大为化身段和誉,演绎了大鹏金翅鸟的前世,大理国的历史再次被提起,同时,大理秀美风光再次亮相央视。节目播出后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热议,很多人更了解了金翅鸟的前生今世,也对大理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大鹏金翅鸟也是大理历史的见证,传说大理原来是个泽国,大理深受水患的侵扰,白族人都认为水患为龙引起,而迦楼罗以龙为食,它自然就会被白族人所崇拜,白族先民把原始的金鸡形象衍生为颇具佛教“迦楼罗”特征的形象立于诸塔顶,以镇水患。现在的大鹏金翅鸟被大理人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洱海已经没有水患,但因为洱海的污染,大理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洱海卫士”以保护洱海为己任,他们默默地守护着洱海,是大理当代的大鹏金翅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