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8年12月14
星期五 第1256期

一苦二甜三回味 一饮大理三道茶

□ 本版撰文/作者 赵宇光 文/图 编辑:大理时讯编辑 2018 年 12 月 14 日 星期五 阅读:26

茶之臻味,需细细去品,风花雪月的大理人,精心冲泡出三道茶,让每个来到大理的人,一品叶榆妙香,先苦后甜,回味无穷。

三道茶融入了大理风土人情,这是最高的款待。三道茶,是人生从年少到年长,再到晚年;是时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可以在茶中品出不一样的味道。

冬日的大理古城,一夜大风吹过,碧空如洗,艳阳高照。

人民路下段,游客熙熙攘攘,踩在青石板铺就的路上,远处的苍山顶上已见白雪。

外婆正在她开的客栈里忙碌,她已年近70,来大理十来年。女儿女婿开了两间“猫猫果儿客栈”,她经营的这间干脆直接叫“外婆的猫猫果儿”,显得亲切又温馨。

外婆一家是杭州人,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可谓桃李遍天下。今天有两个以前的学生来大理旅游,她准备给她们泡“三道茶”。

大理三道茶,亦称“三般茶”,白语称为“绍道兆”。三道茶是大理人招待客人的茶道,早在明代兴起,并流传至今。2014年11月,白族三道茶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外婆是典型的茶客,以前钟情于西湖龙井茶,用玻璃杯冲上沸水,茶叶上下沉浮,有股淡淡的豆香,属于春天的味道。后来到大理,顶着高原紫外线,爱上了味酽的云南大叶种茶,早上生普,下午红茶,晚上熟普。每天“三道茶”,雷打不动。

外婆长得高大,全无江南人的娇小,风风火火,爽快爱笑。她以半个大理人自居,街头巷尾的邻居,菜市场卖菜的小贩都习惯叫她外婆。外婆年轻时吃了很多苦,中年时忙着工作,年老才在大理开始生活,这人生的“三道茶”,一杯也不能少。

大理素有“妙香佛国”之美誉,寺庙众多,茶禅一味的宗教活动,让茶文化在西南一隅的苍洱之间,深深根植于民间。寺庙的僧侣参禅悟道,日日离不开茶。感通寺现存有一棵明代的古茶树,至今年年仍然发芽生长。明代诗、书、画高僧担当和尚,晚年喜欢坐在寺里老梅树下喝茶,“等闲春色饶各据,独有冰霜人不争。”由明到清,担当和尚遍参名宿,“后来多少江南秀,指点滇南说老僧。”终得茶至臻味,端坐辞众,书偈云:“天也破,地也破,认作担当便错过,舌头已断谁敢坐。”然后掷笔而逝。

白族三道茶据说兴起于明代,是大理人独创的茶道文化。大理自古有妙香佛国之称,“叶榆三百六十寺,寺寺半夜皆鸣钟”“伽蓝殿阁三千堂,般若宫室八百处”,都是古代大理佛教兴盛的写照。和中国茶文化传播轨迹一样,大理饮茶习惯由中原传入,寺庙僧人兴起,又传入民间,再完全融入在人们的生活中。三道茶是经大理人精心设计的一种民俗文化,结婚、生子、建房、经商、庆典活动等,给客人敬上三道茶,是最尊贵的礼仪,也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祝福。

外婆在客栈的大厅里设了一席茶,她选择了班章生茶、冰岛熟茶、凤庆红茶作为她的“三道茶”。茶席一边的花瓶中插着一枝冬樱花,粉红色的花簇下,洁净的杯盏放在扎染布上,水才开,客已至。

当年的青葱少年,已经是中年女子,时光写在脸上,不变的是师生情,相见欢。一席茶,三种口味,生茶苦,熟茶甜,红茶回味无穷。吴侬软语,像江南的烟雨蒙蒙,再抬眼却是大理的无尽的风花雪月、玉洱银苍。“老师,这就是白族三道茶?”“不是,正宗白族三道茶,我们到时一起去喝。”

距离古城不远,214国道旁的凤阳邑村,是古茶马古道的遗址,周围的白族民居保持着大理人石头砌墙,古朴的青瓦,一些白族老人坐在照壁墙下晒太阳,照壁上写着“紫气东来”“琴鹤家声”等。静谧的老宅,缓缓走路的老人,掉光叶片的大青树,深巷里跑过的鸡、狗,庭院中一丛开放的大雪素,在大理冬日的阳光下,时光仿佛经“六脉神剑”一挥,把外界的喧嚣与浮躁都阻挡在外,在马嘶花放中找寻旧日情怀。

延茶马古道向上,董俪的兰若山房位于村子的最上方,是一座私人茶空间,朴素的院子里面种着数竿翠竹。旁边的古寺法真寺门前冬樱花开得好不热闹。今年刚被认定白族三道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的董俪,今天在此处举行一场三道茶会。

兰若山房里,冬天的阳光照射在摆好的三道茶席上,诺邓白沙盐、洱源乳扇、漾濞核桃、保山耿马红糖、采自苍山的茶……满目山中岁月静好,一草一木,仿佛走了很长的路,历经磨难和考验,终于在冬日的暖阳下,归来,无风无雨;茶聚,愉悦自在。宋代学者郭熙在著作《林泉高致》里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此处正在苍山中,山水生活之妙处就是大隐于市,小隐于山林,当你离不开城市的生活,却可以隐身于庭园中,偷得浮生半日闲。

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第一道茶是“苦茶”,制作时,先烧开山泉水。司茶人将一只小陶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抖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大概抖动砂罐一百次左右,罐内茶叶“啪啪”作响,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发出雷鸣般的声音,也称雷茶。将沸腾的茶水倒入杯中,然后双手奉茶给客人。大理地处高原,人们习惯将绿茶烤熟,经煮熬之后的茶,香气浓郁,茶汤红润,饮之滋味醇厚,苦涩却不伤胃。

第二道茶是“甜茶”,先把保山耿马红糖放在炭火上煮上半小时以上,起茶时将第一道苦茶掺入,小土碗里放入一匙漾濞野生核桃碎片,一些洱源乳扇细碎条,将茶水倒入,沏成的茶,香甜可口,却不失茶的味道。

第三道茶是“回味茶”,把桂皮、花椒、生姜和一点儿诺邓盐巴放在砂罐里煮水,往往是一开始就用炭火慢慢熬,据说煮得越长味道越好。此时茶杯中放入适量蜂蜜、一点炒米花,起汤时再把第一道滚烫的苦茶水加入。第三道茶延续了旧时赶马帮煮茶的做法,俱有祛寒暖胃,滋味独特,甜、酸、苦、辣、麻,却让人忍不住细品,回味无穷。

一位四川的客人喝罢三道茶,觉得意犹未尽,他问董俪:“怎么三道茶没有表演,只是喝茶。”董俪轻轻地笑起来:“喝茶本来就是一件平常的事啊。”是的,平常的日子,待客以三道茶,是一种礼节,是一种祝福,不必说太多,会心一笑,一笑皆春。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三道茶是三种不同的茶,但在董俪的挖掘和整理中,她发现白族三道茶,是一壶烤茶从头至尾,是完整的一泡茶。当你初入社会,尝尽了世间的种种艰辛,再苦再累都不放弃,然后你变得坚强,开始承担责任,创造价值,就像苦茶融入红糖水,生活充满希望,心里格外甜。而当你跌倒爬起,经历过人世风雨,拥有了幸福,一生苦辣酸甜都值得回味。苦茶甜茶回味茶是一泡茶,昨天今天明天都是你。这就是作为白族茶人,董俪对大理传统三道茶的理解和传承。

有人说:“生活就是一本书,你既是书写者,也是阅读者,一生都是品读过往”。想来世间的事在本质上其实样样都是融合的,如眼前的三道茶,是最本质的最纯粹最简单的生活,白族人不习惯于说教,常常把做人处世之道放在生活点滴中,让你自己去感受,苦乐都由自己去选择。他们相信山有山神,水有水神,乃至世间万物都有神灵,人只要敬重自然,爱惜生命,勤劳努力,日子会越来越好。他们身体力行地实践着,把最好的祝福和梦想写画在房屋的白墙上,他们精心设计出三道茶,让子孙后代都能在茶中体悟人生的真谛。年轻时辛苦一点,年长了生活自然富足,年老了一生所爱所行便再也无悔无憾。当年龄界限被打破,人生无一不是苦一阵乐一阵,且行且珍惜。

关于三道茶,有一个传说特别动人:从前大理有个手艺高超的剑川老木匠,他的徒弟学了多年手艺准备出师。一天,老木匠把徒弟带到山里,让他砍一棵大树回去。徒弟选了棵大麻栗树,砍了半天口干舌燥,师父不让停下,徒弟咬牙坚持。到日落西山,大树锯成了板子,徒弟已筋疲力尽。这时老木匠递给他一杯茶水,茶是苦的,却满嘴的香甜。徒弟顺利出师。分别时,老木匠又让徒弟喝茶,苦茶中加了花椒、桂皮、盐和蜂蜜熬成的汤,五味杂陈。老木匠语重心长地说:“做人做事先苦后甜,苦辣酸甜尝过,不管外面的世界多大的风浪,一辈子才值得回味。”

大理人每家都有“三道茶”。茶之道,即人之道,对于白族人来说,不是僵硬的教条和理论,而是在每一天、每一个当下不断地明白苦、苦中的甜,在喜乐参半的生活中,不断地努力和坚持,完善自己的品德和精神。生命的意义就在此,缘起即是生命的开始,好物就是生命的作者,好茶便是生命的滋养。生活的意义在生活的每一天,细小而平常的事情,环环相扣,不增不减。苍洱之间,到处是茶,风花雪月是茶,三方一照壁是茶,春华秋实是茶,生老病死是茶……三道茶是大理独有的人文情怀,无时无刻不在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珍惜美和创造美。因为有茶,一苦二甜三回味,人生才有了意义。

三道茶的绝妙之处,是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单独提出,以一种民间习俗的形式,向人们展示出一种处世哲学,没有说教,也没有标准答案,你可以自行参悟,走好自己的路,过好自己的日子,一生就功德圆满了。白族先人的智慧在于不把道理说透,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人生轨迹,需要你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走,跋山涉水、风雨兼程的旅行,没有人可以替你去做,你能走多远,世界多大,收获多少,都是你的因缘。而当你终于归来,苍山洱海就是你的家乡,村口的大青树后就是你的家园。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也许当时喝,你觉得只是一种民俗文化,可是却在心里种下了一颗智慧的种子。你默默行走,千山万水来去,也许某一天就突然有了某种感悟,如禅宗的顿悟般,笑看风云,珍惜自己拥有的幸福。

金庸笔下的《天龙八部》,将大理国段氏的故事,写得英雄侠意、快意恩仇。段誉一见到“神仙姐姐”王语嫣,至此从南到北一路苦追,终于抱得美人归。而当晚年的金庸重新修定小说,却让王语嫣回到了表哥慕容复的身边,许多读者对此表示无法接受。但我却觉得这是最好的结果,爱因缘起因缘灭,爱到最后不是抓住不放手,而是把最好的祝福留给那个人,让她得到幸福。即使心里很苦,但苦里有甜,这一生便再无遗憾,因为一路上的风景足以回味。天地辽阔,透彻人情世故,洞悉世间理法,更淡然地面对自己内心。这也是金庸对一生苦恋却求而不得的爱情的一次放手,只留那些最美好的时光在心里面,这是谁也拿不走的,从此无悔无怨,如白族村口的大青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这也是金庸作为一个“大理人”,喝过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之后的顿悟。时间匆匆,生活是无比具体而烦琐的藤蔓,你从中体会到酸甜苦辣,最后收获圆满,再无挂碍。人生就像三道茶,一开始是苦涩的,唇齿间的那些甘甜,再回味起来却有久久不会退去的清香。你以为喝了三种茶,却是一样的茶。其实茶的本意是生活,一苦是过去,二甜是现在,其他就留在未来去细细回味。

白族三道茶,在大理人日常生活中,茶分三道,滋味各异,本质却是一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这浅显易懂的道理,却需要一辈子去参悟。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